-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耄耋寄情往事新/陸穗峰自選文集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7838371
- 條形碼:9787517838371 ; 978-7-5178-3837-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耄耋寄情往事新/陸穗峰自選文集 內容簡介
本書精選了作者退休后創作的部分散文作品,其中有的是對歷史文化的介紹、思考,具有文化內涵;有的是對親情、友情、愛情等的詠嘆,表達了作者豐富的感情世界;有的擷取生活點滴,暢談人生感悟。全書語言自然、質樸而靈動,每篇作品都是作者真情實感的流露,貼近普通人的生活,表現了作者質樸、率真、熱愛生活的情懷,具有較高的文學水平。讀者也可以從這些充滿感情的文字中了解過往的激情歲月和作者認真的工作作風,從中產生共鳴。
耄耋寄情往事新/陸穗峰自選文集 目錄
自序
**輯 父母
回憶父親
回憶母親
長不大的弟弟
第二輯 童年
頑童行狀
在外公家的趣事
我很怕狗
童年趣事
黃浦江上
第三輯 崎嶇求學路
學前經歷
借宿與走讀
失學歲月
“耕讀”生涯
重返學校
我的“高考”
我的大學
綿延同窗情
第四輯 難忘師生情
許惠英先生
徐之棋老師
孫滌凡老師
錢文華老師
沈志勤老師
致母校(大學)老師的一封信
第五輯 職業生涯
小引
初出茅廬
A Big Family
廣州交易會,從第17屆到第87屆
滄州歲月
與科研單位的淵源
偶露的“錐子”
長江港口開放調查
投身新外運建設
回歸心思再度萌生
“回歸故里”
難以割舍的事業
我也在補課
我與公文寫作
我與三趟快車
我與綠色農業
第六輯 習作選輯
小引
故鄉的小河
月下西瓜田
陌生的故鄉,舊時的橋
我家的黃牛
我家的鵓鴣
我不吃胡蘿卜
夢里依稀故鄉路 水岸煙雨舊時橋
水岸街巷看舊照 弄堂深宅憶童年
李叔同(弘一法師)與平湖
由拆遷引發的鄉愁
可悲如此父母心
路遇打工老人
關于讀書的一組文稿
向青年朋友推薦一篇古文
讀太史公語有感
讀《唐雎說信陵君》有感
職業事業崗位舞臺
關于非權力性影響力
退場的身段
見好就收,適可而止
獅城話獅
直立行走之思
倫敦歸來話“霧都”
訪莫斯科隨想錄
水生他爹今安在
為幸存去臺老兵作傳
我的臺灣同胞朋友和他們的企業
營造退休生活的*佳狀態
回母校
我們都是中糧人
耄耋寄情往事新/陸穗峰自選文集 節選
《耄耋寄情往事新:陸穗峰自選文集》: 回憶父親 我生在貧寒的農家,兒時,我家相當貧窮,甚至說得上悲慘。父親雖在壯年,但貧病交加,因此過早地離開了我們。那時的我家,上有八十歲的老祖母,下有未滿周歲的長侄女,全靠母親和兩位兄長支撐著這個滿是債務、幾近破產的十口之家。正如我的長兄后來回憶時所說的,“像一條破漏的船,隨時都有沉沒的危險。”饑寒交迫,不足以形容生活的困苦! 父親去世時,我剛滿十周歲。有關父親的經歷、舉止和言談等,在我的腦海里留存下來的記憶,已經非常稀少和零碎,而且有些只是母親和兄長們轉述的,很難組織成系統的文章,只能記述如下點滴記憶。 父親行二,名關和,也稱“關和尚”。也許像北方人生個兒子叫“鐵蛋”或“石頭”那樣,是家長的主觀意愿——好養活。 下面記述的是依稀留在我記憶中的點滴。 寒夜客來茶當酒 曾有人送我一盒從臺灣帶來的茶葉,包裝很精致,上面有煮茶的畫面,并配有“寒夜客來茶當酒”等字句,突然使我想起父親的書簽上有過這樣的詩句。 關于我父親,留存在我記憶中的只是點滴或片斷,但對于他書中留下的那枚書簽的記憶則相當清晰。 “書簽”是將紙折疊為長條形,上部折裝飾性的“帽”,“寒夜客來茶當酒”就寫在書簽上,是父親的筆跡。我見到那枚書簽時,父親已經去世。那時我才十一二歲,不知道那詩句的出處,也不知道詩的全貌,更不明白詩句的意境,卻能回想起當年“寒夜客來”的那一幕: 大約在父親去世前一年的一個雨夜,家里來了一位客人。他進屋后,在昏暗的油燈下與父親相對而坐,桌上有無茶具我已不記得了,但來人對我父親說的一句話,我至今記憶猶新:“關和兄,這‘兩杯酒’我同時喝下去,實在有點支撐不住了!……” 來客我們稱馮大先生,是父親在私塾讀書時的同學,是要好的朋友。也許在家里排行老大,故人們稱其為“馮大先生”,晚輩們也稱其為“大先生”。使馮先生支撐不住的“兩杯酒”其實不是真酒,而是馮先生的岳母和一個兒子在同一天去世了!馮大先生此來,一是來報喪,二是來向我父親尋求經濟支持的。那時我們家也是一貧如洗,好像還欠著馮家的債。我父親當時如何應對或表態,我已完全沒有記憶。但有一點記得:父親答應幫助他“支撐”眼前的危局。大先生便告辭了。 那時,我剛剛上小學,而對那個場景和大先生的話記得那樣清晰,也許與此后母親和長兄經常談起有關,也許與我將那個場景與父親書簽上的那句話聯系在一起有關。 父親留下不少藏書和平時讀的書,除四書五經、《三字經》、《百家姓》和《千字文》外,記得還有《萬事不求人》《田經樂》等。不過父親在世時,只是教我背過《百家姓》和《千字文》,別的書是不碰的。而且,所謂“背”,只是父親念一句,我跟著“唱”一句,字是不認得的。上小學后,讀的是學堂書,沒有讀父親留下來的書。稍大一點時,曾翻閱過,但讀不懂。也見過別的書簽,其中印象深刻的有“屋漏偏遭連夜雨”“行船又遇頂頭風”等。當時,我們不知道這些字句的出處,但望文生義,覺得多是倒霉和不幸的意思。 父親晚年貧病交加,而這些文字在父親的書簽中出現,正是父親晚年遭遇和心境的寫照。 后來,我到外面求學、謀生,家里住房也翻造過,回家的機會不多,再也沒有見過父親留下來的那些書。很多年之后,我想找那些書時,母親告訴我,是大先生借去了。又過了很多年,當我懂得這些書的意義和價值時,母親已經去世,那位大先生也已經不在人世了。我曾問過馮家長子——我的校友照寶,他說“文革”期間“掃四舊”時,家里所有的書籍都被抄走了,或自己動手燒掉了。大概我父親那些書,也不能幸免!我感到很無奈,*為遺憾的是,在那些書里,還有父親自己書寫的那些書簽。 在得到那個茶葉盒后,我問一位同學,那詩句的出處和含義。他說這是《寒夜》里的,與我上文所說的意境完全不同。不過,當年兩位父輩人在寒夜相對而坐的場景,永遠留在我的記憶里,這也是留在我的記憶里有關父親*清晰的記憶之一。 2012年5月16日 ……
耄耋寄情往事新/陸穗峰自選文集 作者簡介
陸穗峰,曾用名陸小龍,1940年8月生,浙江省平湖縣人。1964年畢業于浙江農業大學(今浙江大學)。曾任中國糧油食品進出口公司(今中糧集團)商標管理部副總經理、總經理,綠色食品發展辦公室主任,中糧發展史編寫辦公室(即《中糧志》編委會)專職副主任。兼任《中華商標》編委會委員、中企業商標鑒定中心專家委員會成員、中國知識產權研究會外經貿分會副理事長、中國綠色食品協會副秘書長;受聘擔任過《國際商報》特約記者、《國際經貿消息》報特約記者。出版專著《會議文書寫作》《環境保護與對外經貿》《出口商品商標管理》《人世與商標戰略》《農副產品商標戰略講座》(與人合著)。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巴金-再思錄
- >
推拿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史學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