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瞥見死神:藝術寫作的一次實驗:an experiment in art writing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8058059
- 條形碼:9787558058059 ; 978-7-5580-5805-9
- 裝幀:一般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瞥見死神:藝術寫作的一次實驗:an experiment in art writing 本書特色
克拉克的文風扎實老練,直抒胸臆,很多轉瞬即逝的觀察與想法在書中俯拾即是。此書出版后曾有讀者質疑他的文章完全是對著兩幅畫日復一日地主觀臆想,但其價值就在這里。主觀主觀再主觀、體驗體驗再體驗——要想真正走進藝術,恐怕這是*可靠的途徑。 克拉克對所處社會的強烈的批判感,是推動他藝術寫作的重要力量。本書中他對周圍日益淪落的圖像世界的批判,正是他研究這兩幅畫的根本原因。他為我們呈現了一篇又一篇文筆美妙、論述深刻、感情外露于文字的筆記。
瞥見死神:藝術寫作的一次實驗:an experiment in art writing 內容簡介
為什么我們會一次次重回到某些畫作前? 我們到底在尋找什么? 在這一次次反復觀賞中, 我們對這幅畫的理解都發生了哪些變化? 本書中,英國著名藝術史學家T.J. 克拉克提出這些問題,打開了一個全新的藝術欣賞領域。他以17 世紀法國古典主義畫派代表人物尼古拉斯·普桑的兩幅油畫作品《寧靜的風景》與《畫有被蛇咬死的男人的風景》為對象,深入、細致地研究揣摩。本書有別于通常的章節清晰、體系完整的美術研究專著,創造性地以日記體的形式呈現,記錄了作者日復一日對兩幅作品進行觀察的諸多微妙感受。文體新穎,極富先鋒性。
瞥見死神:藝術寫作的一次實驗:an experiment in art writing 目錄
瞥見死神:藝術寫作的一次實驗:an experiment in art writing 節選
《寧靜》的嚴謹有序令人吃驚,它與普桑的另一幅作品《暴風雨中的景色》(Landscape with a Storm,以下簡稱《暴風雨》,圖3)*初乃是孿生兄弟,這一事實更加強調了該作品的此種品質。到底多少細節才算是多得過分呢?這一問題當年也曾清晰地擺在普桑面前,讓他兩難。這些細節精巧雅致而又獨一無二,整體看來非常高貴。將目光集中到畫面右上方泛著微光的白樺樹葉吧,然后是與之恰呈比照的湖水的湛藍,還有湖對岸的城堡下面的灌木叢上一條閃亮的綠色長痕——它代表著草場的豐厚(普桑很少允許自己在色彩上縱情于如此狂野的濃密延續,這是罕見的例子),還有那好似偉大的埃及毛呢毯上的動物與牧羊人。就像牧羊人的頭部與水面的對照一樣,你也可以說今天吸引住我的**個地方,可以壓縮成如下一組對照:侵蝕、雜亂與特殊VS平坦、均衡與一般。 這種構架也包含了一些很有趣的細節:17在牧羊犬前面的山羊,以及前景中在小路上吃草的其他幾只毫無規律、形態各異的山羊,襯托了后景中那一列動物整齊的隊伍。前景中山羊所成的斜線雖將景致打亂,但并未真正打破整幅圖畫*基本的水平直線架構,反而為之增添了一點點張力。離我們*近也*清晰的一只山羊,正在岸邊吃著*新鮮的葉子,它的站姿呈Z字形;兩匹馬的身旁是沼澤般的湖濱;傾斜屋頂的洗衣房;還有云層,以及遠方的山巒峭壁。 從5英寸高的牧羊人開始,直到城堡上方伸出窗外的、僅能看到頭和肩膀的兩個人為止,我在這一范圍內總共看到17個人影,每個人的長寬都不超過1毫米。普桑作品中的人身,用盡了尺寸的全部可能性。我必須仔細思考這種尺寸使用方式的要點及其作用所在,18*重要的是普桑畫得這么小的意圖何在。這是研究普桑的當務之急。 今天的時間差不多了,我還得去開一個會。對于這幅畫中的建筑物及其倒影的處理,我沒有任何把握。毫無疑問這是核心所在,這一問題對于進入作品的門徑,就像牧羊人的頭部對于整幅畫的作用一樣重要。對于畫家是如何處理牛群和羊群在水中的倒影的,我沒做任何表述,然而這些倒影即便隔著8英尺的距離都可以看得一清二楚。你會立即意識到這些倒影是一種多么漂亮的變置與簡化的手法,但另一種感慨往往與之相伴而來,那就是:如果這種簡化稍稍過分一丁點兒,圖畫的組織結構就多么容易被毀掉…… 牧牛人的倒影與建筑物在水中的鏡像相重疊——這些倒影就像牧牛人頭頂的云朵,或者腳下令人站立不穩的大地。 湖對岸的一個牧者(就是左方的那個,他身后還有一只孤零零的羊)似乎在吹著風笛。 遠方的山腳下有一團多么美的篝火啊……就在畫面的右方,我看到了火焰和煙霧,地面上那橘紅色的一團仿佛噼啪作響。一束濃煙孤零零地飄向上空。
瞥見死神:藝術寫作的一次實驗:an experiment in art writing 作者簡介
T. J. 克拉克(Timothy James Clark,1943— )可謂二戰后至今最負盛名的馬克思主義藝術史學家。他極大地拓展了藝術史的研究范式,將從19世紀后半葉直至20世紀后期的現代藝術視為現代生活的社會與政治狀況結合的產物。他也是左派成員,持有堅定的馬克思主義立場。 1943年4月12日, 克拉克出生于英國布里斯托。他少年時就讀于布里斯托語文小學。1964年畢業于劍橋大學圣約翰學院,獲一等榮譽學士學位。1973年在倫敦大學考陶爾德藝術中心獲博士學位。1967—1969年任教于艾克塞斯大學,1970—1974年在坎伯韋爾藝術學院任高級講師。他曾為情境主義國際的英國分部成員,后被除名。 1973年,他出版了基于其博士論文的兩部專著,即《絕對的資產階級:1848—1851年的法國藝術家與政治》(The Absolute Bourgeois: Artists and Politics in France, 1848—1851)和《人民的圖像:1848—1851年的古斯塔夫庫爾貝和法蘭西第二共和國》(Image of the People: Gustave Courbet and the Second French Republic, 1848—1851)。這兩部書奠定了其在藝術史研究領域的范式貢獻的基礎。 他1974—1976年任教于洛杉磯的加利福尼亞大學,1976年參與創辦藝術協會學院的“馬克思主義與藝術”小組,同年重返英國,任利茲大學教授、藝術部主任。克拉克于1980年入職哈佛大學藝術部,1982年發表論文《克萊門特·格林伯格的藝術理論》(“Clement Greenbergs Theory of Art”),它引發了邁克爾·弗雷德(Michael Fried)的尖銳回應。這一回應成為美術批評中的形式主義與社會歷史主義之間論爭的著名文本。 1988年,克拉克入職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任喬治·C.和海倫·N. 帕迪教席(the George C. and Helen N. Pardee Chair)的現代藝術教授,直至2010年退休。之后返回倫敦定居至今。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我與地壇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回憶愛瑪儂
- >
隨園食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