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越劇電影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6051167
- 條形碼:9787106051167 ; 978-7-106-05116-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越劇電影研究 內容簡介
《越劇電影研究》是在作者博士論文的基礎上,經過兩年的修改、補充完成的,它能讓我們獲得三點益處。 一是知道了越劇電影的發展過程。從張石川萌生拍攝越劇電影的想法至今,一共拍攝了52部影片,其中,《祥林嫂》《梁山伯與祝英臺》《情探》《追魚》《西廂記》《云中落繡鞋》《紅樓夢》《碧玉簪》《半籃花生》《莫愁女》《五女拜壽》《唐伯虎》《陸游與唐婉》等十多部影片,無論是社會效益還是經濟效益,都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對越劇走向全國及海外起到了難以估量的作用,也對于如何成功地拍攝戲曲電影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二是能了解到越劇電影的藝術特征。越劇和姊妹劇種雖然同屬于戲曲,但有它獨特的個性,也就是其藝術特征,即全部由女性演員扮演角色所表現出來的清秀婉約的美學風格、用才子佳人悲歡離合的愛情故事編構的大多數劇目所抒發出來的凄美動人的情感,以及能扣動心弦并讓觀眾獲得極大美感的委婉細膩、俏麗多變、迂回曲折和韻味悠長的唱腔。而拍攝成的電影,不僅具有越劇這一劇種所有的藝術特征,還因銀幕上多數演員年輕貌美、唱腔流派紛呈、外景山水如詩如畫、內景屋宇家具清麗雅致而具有唯美的特色。 三是能從電影藝術的角度對《梁山伯與祝英臺》《紅樓夢》《追魚》《碧玉簪》《五女拜壽》等作品進行深入賞析。許多人都看過這些影片,也覺得美不勝收,但多是從戲曲也就是從越劇的角度來看的,而不是從電影藝術的角度。該書詳細地介紹了電影對原劇的改動,并進行了評析,如《梁山伯與祝英臺》的“化蝶”,電影充分運用其藝術手段,造就了舞臺劇不可能實現的效果——相戀之人在另一個世界,化成蝴蝶,在春天的花叢中相互依傍,并自由地飛翔;舞臺劇《紅樓夢》中的景與人始終是不分離的,但是電影可以用物表現人、抒發情、表達意,像黛玉之死的凄慘與悲涼,它沒有直接讓演員來表演,而是通過焚稿后火盆里面的灰燼、因冷風而吹起的窗紗和遠處怡紅院傳來的婚禮上的嗩吶聲來表現,這樣的表現更深刻,也更能動人心魄。
越劇電影研究 目錄
緒論
一、研究緣起、對象與意義
一、與此課題相關的研究述評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章 越劇電影發展歷程
**節 新中國成立前的越劇電影
一、《祥林嫂》開啟越劇電影里程碑
一、從越劇到電影的《祥林嫂》
第二節 新中國成立后到20世紀末的越劇電影
一、50年代“戲改”之后的越劇與越劇電影
一、《梁山伯與祝英臺》開啟滬港兩地電影交流
三、改革開放前后的越劇電影
四、改革開放到21世紀前的越劇電影
第三節 21世紀以來的越劇電影
一、21世紀以來越劇電影作品概述
二、21世紀以來越劇電影的創作特征
第二章 越劇電影的藝術特征
**節 跨性別的審美風格
一、性別表演與身份認同
二、越劇與女性觀眾
第二節 才子佳人題材見長
一、以兒女情事為主題的題材拓展
二、越劇電影劇本的選擇與編排
第三節 跨媒介的多元屬性
一、早期越劇的越界思維
二、從舞臺到銀幕的越界
第四節 抒情寫實化視聽表現
一、影戲傳統與戲曲母體
二、越劇程式與電影運鏡
第三章 越劇電影代表性作品研究
**節 悲劇性經典作品《梁山伯與祝英臺》
一、越劇《梁山伯與祝英臺》演出歷程
二、越劇電影《梁山伯與祝英臺》的藝術改編與成就
第二節 精雕細琢的合拍片《紅樓夢》
一、《紅樓夢》的越劇改編
二、《紅樓夢》成為經典的經驗
……
第四章 越劇舞臺與銀幕藝術的結合
第五章 越劇電影的困境與發展思考
結語
參考文獻
附表 越劇電影目錄
越劇電影研究 節選
《越劇電影研究》: (一)“越劇電影”研究的緣起 電影誕生于19世紀末,自傳人中國伊始就與戲曲聯姻。從那時起,京劇演員演影戲成為一種趨勢,也象征著中國電影與民族文藝結合的萌芽。戲曲電影自誕生以來,雖然有過興衰但始終沒有中斷過,并且一直綿延至今。作為電影史上極為獨特的電影類型之一,以寫實為宗的電影似乎很難完整映現以高度虛擬性稱道的戲曲,但越劇因其表演形式相對寫實,在蕓蕓戲曲之中,可謂與電影珠聯璧合,達到雙贏的局面。越劇電影是越劇與電影媒介結合的重要形式,是通過電影的技術手段來展現著名戲曲劇種越劇藝術的重要電影類型,可謂真正結合了戲曲與電影之長,而其藝術價值卻頗受忽略。在越劇電影《梁山伯與祝英臺》出現以前,戲曲片還停留在對舞臺的記錄上,沒有完全脫離舞臺。直到它的出現才開始突破舞臺的限制,從戲曲紀錄片向戲曲電影發展,形成一種新的藝術形式,即“戲曲藝術片”。這一形式對中國戲曲電影的創作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梁山伯與祝英臺》也作為**部在香港地區發行的新中國越劇電影,為滬港兩地電影的交流與合作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在不同程度上引發了粵劇戲曲片的創作熱潮和黃梅調電影的誕生。越劇電影從1948年初創至今已經歷了70多年的光影歲月,隨著電影技術手段的豐富,新老越劇人和電影創作者們不斷探索新路徑、新形式,使得題材和內容在表達上更加多樣化,將越劇和電影這兩種藝術手法*大限度地結合起來,在探索電影民族化的內容和形式上有了自身獨特的表達。 在近百年的研究中,有對某一部戲曲電影的思考,有對戲曲電影創作技巧的探索,對戲曲電影自身美學特征的探究,戲曲藝術與電影藝術的比較研究,也有運用西方文藝理論和其他批評方法進行多角度的研究。但就筆者目力所及,完整地對于某一個劇種電影全方位地系統研究的學術專著,在國內屈指可數,大部分學術成果僅為篇幅較短的論文,論題相對較為分散。筆者選擇越劇電影這一單一劇種進行研究是基于以下三方面的考慮:一是以越劇這一劇種電影為突破口,以具體劇種電影的研究為立足點,為中國電影的“戲文”傳統和影戲美學提供補充研究。二是越劇電影有自己獨特的思想內涵和美學特質,有必要對這些作品進行細致深入的研究。上海是越劇發展的大本營,筆者定居在上海對越劇電影的研究相對比較便利。三是越劇在所有劇種中屬于革新派,是*先建立編導制度的劇種,也是*早向話劇、電影學習的劇種,如何在跨媒介的語匯中發展互補并完善自身也是研究的重點。 (二)“越劇電影”概念的界定 本專著的關鍵詞主要有“越劇電影”“戲曲電影”“舞臺”“銀幕”等,與此緊密關聯的還有“越劇”“電影”等概念。 “越劇”在辭海上的定義是戲曲劇種,流行于浙江、上海等許多省區、城市。清末在浙江嵊縣一帶的山歌小調的基礎上吸收余姚灘簧、紹劇等劇種的劇目、曲調、表演藝術而初步形成,當時稱為“小歌班”或“的篤班”。1916年進入上海,稱為“紹興文戲”,30年代中又發展成為全部由女演員演出的“女子紹興文戲”。抗日戰爭時期在浙東敵后根據地曾加以改革;同時在上海接受話劇、昆劇的影響,1942年起始稱越劇。主要曲調有四工調、尺調、弦下調等。解放后整理改編演出了《梁山伯與祝英臺》《紅樓夢》《祥林嫂》等,并恢復了男女合演。 ……
越劇電影研究 作者簡介
許元,上海大學電影學博士,上海戲劇學院師資博士后、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戲曲電影、表導演研究。近年來已出版《中國新導演微訪談》(合著),并在《電影藝術》《北京電影學院學報》《當代電影》等國內期刊發表論文多篇。 陳犀禾,中國藝術研究院電影學碩士,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OSU)影視藝術學博士。 曾任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研究室副主任。現任上海大學影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大學亞洲影視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重點學科電影學學科帶頭人,中國電影家協會會員,國際亞洲電影研究學會(ACSS)副會長,中國高教影視學會副會長,中國電影家協會高校電影聯盟副主任。 主要研究領域:影視理論、歷史和批評,中外影視跨文化研究。 曾先后承擔多項國家和省部級項目,近年發表的著述:《中國當代電影的工業和美學:1978-2008》(2008)、《華語電影:理論,歷史和美學》(2010)、《當代西方電影理論精選》(2012)、《電影與都市:工業、美學、類型與文化》(2015)等。
- >
山海經
- >
月亮與六便士
- >
我與地壇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莉莉和章魚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姑媽的寶刀
- >
經典常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