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中國電影:20世紀20年代現象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6051129
- 條形碼:9787106051129 ; 978-7-106-05112-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電影:20世紀20年代現象研究 內容簡介
迄今為止,在中國早期電影史研究中,有兩種西方理論學者們津津樂道,一個是米蓮姆·漢森的“白話現代主義”理論,它對中國早期電影研究來說體系相對完備;另一個是在社會學、政治學、人類學等廣泛領域都非常活躍的“民族國家”理論。這兩種理論對于中國進入近現代社會以來的社會發展狀況,特別是從清末開始的中國的現代化理想和努力及其變革發展的研究都具有很大的適用性,很多據此理論而做出的研究成果深刻地描述了中國社會在近現代的發展變革中的種種現實跡象和中國各階層人群對于現代國家的種種想象,以及由這種想象與現實的差距所帶來的身份、文化的認同焦慮,政治家、學者對這種想象中的“民族國家”所進行的種種理論構想和實踐努力,等等。作為大眾文化的新時代的代表——電影,從普遍的意義上來說,由于其自身對于公共空間的跨越和其獨特的影像呈現特性,對于今天展開的關于上述歷史進程的研究提供了直接的樣本,而作為一種大眾文化產品/藝術作品,其敘事過程亦是上述歷史進程,其間包含的焦慮、思考、認同、實踐等直觀的詮釋,其記錄下來的都市空間影像,人們對于理想社會的勾畫,對于身份認同和文化獨立性的創建實踐等表現,都可以做到清晰地有物可尋, 上述理論似乎成為研究那個時期中國進入現代社會的過程的一種非常有效的理論途徑,當然也是研究中國早期電影史的一種有效的理論體系和方法論。在這種理論支撐下,國內已出版不少相關的早期電影文化研究的史著和理論成果,在電影史研究領域形成很大影響。特別是美國學者米蓮姆·漢森于21世紀開啟時提出“白話現代主義”理論并用于研究中國早期無聲電影,她的學生張真隨后出版《銀幕艷史:上海電影與白話現代主義,1896-1937》,這個理論便成為研究中國早期電影,特別是20世紀20年代無聲電影直至30年代電影關于現代性問題的通暢的理論方法,進而成為中國電影文化史研究的一種有效的方法論。的確,這個理論的提出,為中國電影史研究打開了一扇新的窗口,為國內學者力圖突破電影史學研究方法的努力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此后,這個路徑不斷被拓寬,形成現在對于中國電影史學研究的非常活躍的局面。在這個意義上說,上述理論的價值值得肯定。時至今日,這個理論在中國早期電影研究中依然是十分重要的方法之一。“民族國家”理論對于在中國正在建構的民族國家進程中的電影文化表現的概括也有其正當性和邏輯上的合理性。
中國電影:20世紀20年代現象研究 目錄
1922-1931:中國電影的文化景觀
一、文化形成:西方電影放映及中國電影文化的初顯
二、本土試制:民族文化開發與主體意識的覺醒
三、文化傳播:電影與城市消費文化的現代性轉型
四、文化批評:“迷影文化”與電影媒介的認知
結語
市民文化與20年代中國電影
一、20年代上海都市化進程中的市民電影
二、西風東漸與早期市民電影的文化分類
三、多元文化的影像風格表現
四、市民電影的影響及意義
20年代中國商業類型片的文化表現
一、20年代上海都市文化
二、20年代商業競爭-一類型片不斷延伸
三、20年代商業類型片的文化意涵
四、電影生產的文化轉向
結語
再論“國產電影運動”
一、單向傳輸:“國產電影運動”生成語境
二、方興未艾:“國產電影運動”產業與文化
三、兼收并蓄:“國產電影運動”群落創作特色
四、共榮共存:“國產電影運動”文化內涵
結語
一種現代性:20年代中國電影的“歐化”傾向與批評
一、西方的入侵與電影的傳人及興辦
二、“歐化”傾向在影片中的呈現形式
三、國產電影的“歐化”與社會現代化
結語
二三十年代中國電影“舊派”與“新派”考察
一、中國早期電影“舊派”“新派”的界定問題
二、“舊派”“新派”電影公司代表及經營策略比較
三、“舊派”與“新派”電影敘事方式比較
四、“舊派”“新派”銀幕呈現與“造星”的發展
結語 沿襲與革新
……
20年代中國電影評論研究
20年代中國紀錄片研究
后記
中國電影:20世紀20年代現象研究 節選
《中國電影:20世紀20年代現象研究》: 由家及國,從小家庭喜怒哀樂的倫理敘事到家國觀念下對戰爭的批判以及非戰的渴望,20年代還有一些描寫軍閥統治下戰亂不斷、民不聊生的影片。國家貧弱難免遭受西方勢力的壓迫,百姓還要進一步承受國家腐敗、戰亂頻發和封建勢力的困擾。電影界將目光關注于戰亂與腐敗帶給百姓的巨大傷害,反映民眾的流離失所、家破人亡的悲慘遭遇從而極力討伐戰爭對人們生活的戕害,也對國家前景表現出擔憂。批判、褒揚力度不一的現實寫照,表現出當時電影人強烈的憂患意識和家國情懷。 20年代中國社會政治上內憂外患,軍閥割據,同時又被外敵欺壓處于半殖民,社會動蕩,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這一時期的文學以問題小說、鄉土小說、浪漫抒情小說為主,而直接反映軍閥混戰黑暗現實題材的作品比較少,但總體在軍閥政府時期,愛國意識是與現實同步的。電影對這樣的現實做出過自己的回應。《大義滅親》《愛國傘》《松柏緣》《春閨夢里人》《沙場淚》《好哥哥》《戰功》《立地成佛》《和平之神》《落魄驚魂》等作品不同程度地表達了民眾停止戰爭、實現和平安定的社會愿望。但這些作品普遍存在的問題是,創作者對于戰爭的認識僅僅是情感上的,將這種因無力的抗爭轉化為一種理想主義,這樣的愿望是美好的但也是幼稚的。電影創作者還是延續和繼承著道德感化的思維模式,把解決問題的方法寄希望于良心的復活與覺醒,然而這種假想終究是鏡花水月,帶有知識分子不切實際的幻想。 商務印書館是較早拍攝此類題材的制片機構,對于仁人志士愛國精神的表現、舍生取義的行動寄予了高度的贊揚。《大義滅親》中愛國青年鄭民威對財政部長梅魯國以權謀私的賣國行為憤慨不已,在戀人麗蘭(梅魯國侄女)“大義滅親”的幫助下,他們的正義行動得以實施,兩個人的感情也得到了升華。影片讓主人公的愛情、親情都讓位于國家利益,將家國觀念置于個人情感之上,有一定的現實表達,但也沒有超出傳統文化中關于家與國的價值考量。《愛國傘》與《大義滅親》的敘事框架基本一致,不過將討伐的主體從“為官不仁”置換成了“為富不仁”,依舊是為謀私利與國外勢力勾結。商務印書館的這兩部影片反映的都是有思想覺悟的個人反抗權貴,打擊賣國的英雄主義情結。大中華影片公司的《戰功》宣揚“非戰”思想,極力地討伐了戰爭對于普通百姓生活的傷害,將愛情與災難編織凸顯戰爭的殘酷——除了身體的傷殘更是心靈永久的傷痛。 這類影片客觀上表達了反戰的思想,而采取的敘事策略則都歸結到了對家庭和倫理理想社會的破壞上,凸顯了此時中國電影敘事的一種共同性的思維慣性,在文化上有著明顯的時代局限和相對保守的世俗觀念。 大中華百合公司的《殖邊外史》始映于中央大戲院。《殖邊外史》的外景取自江浙豫鄂各省,至少包含臨城、黃口、會稽、杭州、紹興、鄭州、上海各地,主創包括陸潔、王元龍、周詩穆、黎明暉、王雪廠、周文珠、楊靜吾在內的二十余人,由于題材原因,該片外景多于內景。劇情除提倡殖邊外、亦描寫兒女愛情。本來是怡然自得、民風淳樸的六合鄉鄉間紀事,后因響應政府移民邊外的號召,而變為對于邊陲荒漠的治理和農場的再建。同樣,這部影片仍然著力于表現家庭倫理和婚戀的敘事套路。 黎長福的女兒阿貞與表哥桂生相愛,王桂生自幼失去父母,故寄居在姑父家,長福對機靈可愛的女兒是疼愛有加。長福家的農事全靠三個年輕人桂生、老五和四官完成,老五與賣酒翁的女兒毛媛相互鐘情。不久,阿貞的母親因積勞成疾去世,黎便張羅起續娶的事宜,周婦嫁入黎氏之后,變著法兒地虐待阿貞,長福也不如此前偏袒女兒,反而向著周氏說話。恰逢殖邊征召,于是桂生和老五報名去邊外,四官則留下陪伴阿貞、毛媛。留在家中的阿貞在后母周氏的逼迫下,不得不與他人成親,結果在新婚之夜將喝醉的新郎刺傷在地,自己留了遺書投井身亡。得知阿貞的死訊,桂生悲痛心碎,重返邊外卻發現“死而復生”的阿貞在屋內等候,皆大歡喜。阿貞的生死,成為影片的一大懸念,吊足了觀眾關心這對苦命鴛鴦的胃口。 身兼編導和演員數職的王元龍對于電影藝術有自己的想法和抱負,自他獨立導演《殖邊外史》之際,就秉持著嚴謹的態度,為極力發揮“東方化”做出了極大的努力,“在未曾開拍之前,對于服裝布景,風俗方面,加了幾度考慮,以為要發揮中國原有的文化,或是要使本國人看了發生切膚的感情,不能不用東方化,于是大膽地做了”。 ……
- >
回憶愛瑪儂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煙與鏡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