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闖進數學世界――探秘歷史名題
-
>
中醫基礎理論
-
>
當代中國政府與政治(新編21世紀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
>
高校軍事課教程
-
>
思想道德與法治(2021年版)
-
>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2021年版)
-
>
中醫內科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解析中國新聞傳播學:2020:2020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0287201
- 條形碼:9787300287201 ; 978-7-300-28720-1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解析中國新聞傳播學:2020:2020 內容簡介
自《解析中國新聞傳播學2006》出版以來,《解析中國新聞傳播學》每年出版一本,已經形成品牌,受到新聞傳播學專業師生和研究者的關注,并已成為新聞傳播學考研的重要參考書。書名冠以出版當年的年號,每年的《解析中國新聞傳播學》都是對前一年我國新聞傳播學各方面研究現狀和學界業界熱點問題的回顧,根據內容劃分為不同板塊。
《解析中國新聞傳播學2020》對2019年我國新聞傳播學研究從學術層面、熱點話題研究層面做了概述。書中收錄多篇關于新聞傳播學理論研究和新媒體研究的綜述、研究報告,一冊在手,縱覽頭一年學科發展前沿、深入了解重點難點問題。書中多篇論文回顧新聞傳播領域面臨的老問題,展望新的研究方向,兼顧歷史研究與前沿探索。
解析中國新聞傳播學:2020:2020 目錄
**部分 綜述與報告
2019年中國的新聞學研究
2019年中國的傳播學研究
2019年中國的新媒體研究
2019年虛假新聞研究報告
2019年傳媒倫理問題研究報告
2019 年中國傳媒法治發展報告
第二部分 新聞學研究
試說“融媒體”:歷史的視角/黃旦
融媒體生產:感官重組與知覺再造/孫瑋
反向融合:中國大陸媒體融合邏輯的另一種詮釋/周逵
作為社會階層的都市記者群體:日常生活中的“底層”呈現與抗爭/彭華新
王中、甘惜分新聞思想及“甘王之爭”/劉鵬
第三部分 傳播學研究
中國傳播學70年:知識、技術與學術網絡/劉海龍
新傳播研究:超越大眾傳播的思維定勢/劉海龍
物是人非與睹物思人:媒體與文化分析的物質性轉向/章戈浩、張磊
視舊如新:媒介考古學的興起及其問題意識/施暢
從“聲景”思考傳播:聲音、空間與聽覺感官文化/季凌霄
數字勞動研究的內涵、現狀與未來/姚建華、徐偲骕
“交通”天人:商周時期巫文化演進的傳播學考古研究/錢佳湧、劉辰辰
當地理學家談論媒介與傳播時,他們談論什么?/袁艷
彼得斯與傳播思想史研究的進路/劉海龍
“烏合之眾”的前世與今生/劉海龍
解析中國新聞傳播學:2020:2020 節選
前 言 轉眼間新一年的《解析中國新聞傳播學》出版在即。和去年相比,今年入選篇目的題目看上去更新穎,更具沖擊力,收入了物質性、媒介考古、聲景、媒介地理等這兩三年國內學界剛開始關注的新話題。這些題目除了反映編者的關注和偏好外,更反映了傳播研究的新語境:近幾年在新技術的沖擊下,傳統新聞傳播實踐與研究范式的缺陷進一步暴露。窮則思變,敏感的人們開始走出舒適區,放眼全球,突破學科界線,探索新的可能性。 托馬斯·庫恩曾提出,科學的演進歷史并不是連續的,而是斷裂的。用麥克盧漢的話來說,新媒體帶來了新的環境、新的語法和新的尺度。僅僅關注連續性而忽視這種創造性的破壞,則會導致錯誤的判斷與實踐。黃旦在本書的《試說“融媒體”》一文中從歷史的角度,總結了啟蒙時代以來媒介重大變革的經驗。他發現目前主流的“媒介融合”概念還是基于當下主流媒介的連續性幻覺,希望通過溫和改良,在新媒介時代繼續維持其統治地位。這種把理想當現實的想法實在是一廂情愿。盡管據周逵的觀察,目前主流媒體在體制的加持之下,不僅沒有式微,反而出現了中國特色的“反向融合”:在人才流動、資本結構等方面都出現了傳統媒體向新媒體的滲透。但是正如深諳革命之道的毛澤東所言,革命不是請客吃飯,不是做文章,不是繪畫繡花。媒介技術的演化未必是線性的,但是正如歷史一再重復的那樣,未來肯定會超出既有的思維定式,斷裂不可避免。 其實不僅實踐界有這種誤識,學術界也存在類似的幻象。比如新聞傳播學院開設新媒體專業就是一例,其潛臺詞還是將新媒體作為傳統媒體的特例或者與后者并列的一個類型看待,試圖將傳統媒體的思維方式略加修改后再加諸新媒體之上。甚至“新媒體”這個概念本身也存在問題。這種新舊的二元對立僅僅突出了時間這一個維度,似乎此媒介與彼媒介之間的差異只體現在先與后、新與舊,本質上還是具有同一性的媒體(比如傳遞訊息、建構文化等)。我們仍然可以用傳統的5W理論或者批判理論等視角來處理“新媒體”的議題,比如新媒體的使用與滿足、新媒體的效果、新媒體的權力等。這些看法忽略了媒體技術的發展本身對于大眾媒體時代形成的傳播理論與范式的沖擊。本書中幾篇涉及物質性轉向的論文不約而同地提到,符號與物質的二分法已經崩潰,傳統的communication概念中交通與傳播的兩個分別代表物質與符號的傳統又將重新合流。 因此我去年嘗試性地提出了“新傳播研究”的概念,呼吁研究者警惕大眾傳播的思維模式,不要用大眾媒體的理論和方法去研究新媒介,而是學會用現象學的方法,懸置成見,自下而上地用基于新媒介的思考方式去改造傳播研究。這意味著我們要打破線性的時間觀念,運用媒介考古學者齊林斯基所說的“深層時間”的觀念去重新思考媒介與社會的可能性。傳播未必只是精神交往,而是要回到更一般的交往概念,它包括物、精神所連接的人與非人構成的節點與網絡,回到傳統的交通觀念所蘊含的傳播觀念。在這樣一個傳統而又前沿的傳播觀之下,交通、物流、郵政、金融、商業、流行疾病、基礎設施等過去被排除在傳播研究視野之外的現象都可能成為新傳播研究的對象。比如*近的新冠病毒疫情,就涉及許多傳播學的話題。病毒的“傳播”就屬于非訊息的傳播,這一傳播與訊息傳播有哪些相同之處又有哪些不同之處,其傳播網絡與信息的網絡有何異同,它與符號隱喻又是如何互動的,病毒傳播網絡對人類交往網絡產生了什么影響……這些問題都可能成為新傳播研究的話題。這樣一來,傳播研究就會逐步走出簡單借鑒和搬運其他學科的知識的狀態(用當下網絡語言來表達就是“圈地自萌”),轉向用自己獨特的視角去探討更廣泛的人類和社會的問題,讓傳播研究關注一般的“傳播問題”而不是畫地為牢的“傳播學的問題”。 就在傳播學走向其他學科的同時,近年來其他學科也在向著傳播學迎面而來。前一段時間國內一家出版社引進了美國傳染病學家亞當?庫哈爾斯基(Adam Kucharski)的《傳染:疾病、肥胖和童話的傳播法則》(The Rules of Contagion: Why Things Spread and Why They Stop)一書,我有幸先睹為快。這本書討論了感冒、艾滋病、瘧疾、霍亂、天花、艾滋病、埃博拉、寨卡、SARS等傳染病的傳播,但同時也將傳染病學的視角其擴展到了肥胖、孤獨、打呵欠、大笑、暴力、犯罪、騷亂、自殺、金融、謠言、童話、基因、網絡模因(online meme)、購物、政治態度、政治參與、社會運動、冰桶挑戰、計算機病毒等諸多現象的傳染及擴散。如果把這本書里的“傳染”一詞換成“傳播”,內在理路與前面提及的新傳播研究的理路不謀而合。條條大路通羅馬,庫哈爾斯基通過傳染病研究的理論和方法,重新“發明”了一次傳播學。類似的現象在運用大數據方法進行研究的計算機學者那里或者研究技術與社會關系的人類學者、社會學者那里經常出現。幾年前,一個做了很久大數據研究的計算機學者在偶然看了傳播學的教材后才意識到自己原來“重新發明”了傳播學。 無論傳播研究者主觀上是否愿意,上述兩種趨勢都說明,傳播研究敞開自身、成為一個平臺性學科已經是大勢所趨。這里所說的平臺性學科,指的是向其他學科開放,容納其他不同學科的理論與方法,并且具有其自身獨特視角和研究問題的學科。過去傳播學常用邊緣學科或交叉學科來形容自己,但是都缺乏準確性。一是哲學、社會學等也常與其他學科交叉,但它們并不是邊緣學科。二是交叉或者邊緣可以形容平臺學科與其他學科結合后產生的新學科或新領域,但將平臺學科自身視為邊緣或交叉學科,無疑低估了傳播在今天人類社會中的普遍性與重要性。平臺性學科相對于工具性學科(如數學、計算機、語言等)和具體學科(針對具體實踐或理論問題的學科,包括絕大多數的學科)而言,具有較強的適應性,如果一個學科經常和其他學科組合在一起,如XX傳播學、XX哲學、XX社會、XX法學等,那么這門學科很可能就是一門平臺性學科。 平臺學科就像基礎設施,為其他學科提供研究的基本理論、前提假設和基礎數據,就像公路讓汽車順利到達目的地一樣,讓其他學科借助平臺學科的視角解決其自身的問題,同時也為平臺學科提供新知識和新思想。平臺學科通過敞開自身,融入到其他學科之中。通過拋棄固步自封的“小我”,在成全其他學科中成就“大我”。傳播研究無疑具有成為平臺學科的潛力。
如果上述設想合理,接下來的問題很自然就是:傳播研究這個平臺學科包括哪些基礎設施,能夠為其他學科提供什么?我們都知道傳播與媒介在社會生活中須臾不可離,但是這么多年來,受制于大眾傳播的信息論思維定式,傳播研究的視野一直沒有充分打開,以至于當我們要思考本學科*核心的問題時,往往比較單調,缺乏豐富的層次。所幸的是由于近些年媒介技術的去蔽作用,打破了大眾媒介時代形成的幻象,不少人逐漸意識到原有思維方式的狹隘與保守。本論文集中的不少篇目都試圖在新的維度上擴展傳播研究的視野。如孫瑋強調從人的感官的角度理解媒介,章戈浩和張磊提出了傳播研究的物質性轉向并對這一理路的來龍去脈做了要言不煩的梳理,施暢從媒介考古學的角度擴展了傳播研究的歷史空間,季凌霄從聲景概念出發,對傳播的聲音維度進行了開掘,袁艷則從交通與傳播的同源性和傳播的物質性出發,讓我們注意到地理學在傳播研究平臺上的展開,姚建華對傳播的另一個物質性維度——勞動在數字媒體時代的新議題做了總結,錢佳湧和劉辰辰則從巫覡文化的歷史人類學視角探索了中國傳播觀念的本土源頭。這些令人眼花繚亂的題目均在有意識地開掘傳播及媒介的豐富內涵,建構具有兼容性的傳播研究平臺。這些努力會使傳播研究更具有吸引力和親和力。
在這些對傳播研究的視野進行拓展的努力中,傳播的物質性是其中的核心議題。傳統的傳播研究將重點放在了符號(文化或批判取向)或信息(實證取向)上,以傳播內容為中心,將內容的制作生產與內容的社會影響整合為統一的知識體系。這個施拉姆建構起來的知識體系以大眾傳播為中心,后來雖然加入了人際傳播、群體與組織傳播、跨文化傳播等子學科,但以信息為中心的范式并無明顯變化。 這一范式將傳播理解為一個精神交往,而忽略了信息傳遞的物質基礎——媒介對于傳播過程與環境的影響,也忽略了非信息的傳播。這就使得傳播研究的視野變得越來越狹窄,僅在傳播的效果問題等少數幾個問題上有發言權,徹底將自己變成了一個咨詢工具。對于傳播研究在理論上的貧困,約翰?彼得斯早在1986年就做了尖銳的批評。可是一直到近年來我們才意識到這個問題。當我們把之前看似與傳播無關的身體納入到考察范圍之后,感官的維度就被打開,聽覺、視覺、觸覺等身體的感覺與世界之間的關系立刻成為傳播研究的新話題。當我們意識到信息對物質的依賴時,信息就不再是自給自足的中心,甚至信息的編碼規則與呈現方式本身也因為具有客觀性而與物質性發生聯系。同樣地,當我們意識到傳播不只是信息的傳遞,還是物質和人的流動時,大量社會學、人類學、通信學、傳染病學的話題就向我們敞開。 當然,物質性轉向還給傳播研究提出了新的課題。以信息和符號為中心的傳播研究,同時也是以人為中心的研究。但是在以物質為中心的傳播研究中,人的中心地位開始動搖。其實無論是中世紀的宗教哲學中,還是晚期海德格爾的哲學中,一旦在人之外確立一個更高的尺度時,人就不再是思考的出發點與歸宿。后人類主義在物質性研究中就成為一個或隱或顯的前提。當技術的發展推動著我們進一步突破傳統的自然與社會的二分法時,人類就不再是思考所有問題理所當然的絕對價值,他必須服從更為一般性的大道,即海德格爾所說的本有(Ereignis)。在這一秩序中,人與物一樣,成為本有的媒介,既體現存在,同時也能夠反思存在。中文的“媒”字便很好地揭示了這一“以人為媒”的觀念。傳播技術的變革領風氣之先,傳播研究是*先感受到暴風雨來臨的海燕,怎樣在后人類主義的基礎上重新思考傳播、媒介、人與世界的關系,很可能也會成為傳播研究對其他學科的貢獻。 除了收錄過去一年中非常精彩地對傳播的探索性文章外,作為慣例,本書**部分收錄了《國際新聞界》每年**期刊登的新聞學、傳播學和新媒體研究三個年度學科綜述,同時承蒙《新聞記者》雜志的大力支持,今年我們繼續刊登其三份品牌性的年度報告——《虛假新聞研究報告》《傳媒倫理問題研究報告》和《中國傳媒法治發展報告》。希望這六篇綜述加研究報告能夠全面地反映2019年中國新聞傳播研究及實踐的*新變化。在給讀者提供前面談到的“點”的突破外,也提供一個“面”的整體印象 2019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本書也收錄了兩篇歷史研究的文獻,一是劉海龍的《中國傳播學70年》,二是劉鵬所寫的《王中、甘惜分的新聞思想及“甘王之爭”》。前者回顧了70年來中國傳播研究的主要歷程,后者則運用生命史的方法,通過中國新聞研究中的一個重要事件揭示了中國當代新聞理論的內在邏輯。彭華新的《作為社會階層的都市記者群體》一文則通過鮮活的故事,為我們描繪了理論的背后、媒介融合與轉型背后被忽視的另一面。 本書計劃中還收錄了一篇陳力丹老師關于馬克思主義新聞學的精彩對話(《對話陳力丹:馬克思主義新聞學》),由于各種原因,沒有呈現在書中,略有遺憾。不過好在這篇文章大家可以在《傳播與社會學刊》的網站上免費下載,壞事變好事,這可能反而會增加他們網站的點擊量。 和去年一樣,這樣一本2019年中國新聞傳播研究的總結與前沿話題離不開各位作者和首發刊物的辛苦付出以及他們對本書編者、出版社的信任,他們的慷慨授權使得這本書能夠以理想的面貌呈現在諸位讀者面前。同時我的博士生吳欣慰、束開榮、于瀛、孫彤昕為這些論文的編輯和校對做了大量瑣碎工作,他們同時也參與了《國際新聞界》的新聞與傳播兩個年度報告的撰寫,為本書做了雙重貢獻。同時還要感謝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人文分社副社長翟江虹與責任編輯謝旋、湯慧蕓為本書的順利出版所做的大量工作。 *后還要感謝廣大讀者的關心與催更,沒有你們的支持,這本論文集不可能繼續出版。 劉海龍
2020年9月23日
解析中國新聞傳播學:2020:2020 作者簡介
劉海龍,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國際新聞界》雜志主編,教育部青年長江學者,入選北京市新聞人才“百人工程”。研究方向為傳播理論、傳播思想史、政治傳播。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煙與鏡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莉莉和章魚
- >
回憶愛瑪儂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