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論中國
-
>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
-
>
同盟的真相:美國如何秘密統治日本
-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
>
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
-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四卷
-
>
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369046
- 條形碼:9787520369046 ; 978-7-5203-6904-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研究 內容簡介
新型職業農民是指以農業為主業,具有一定的專業技能,從事現代農業生產、服務和經營的相關從業者。新型職業農民是經濟發展和社會轉型的結果,是中國農業未來的發展主體,要真正培育出新型職業農民,就需要與時俱進地進行制度創新,完善農業服務體系,拓展延伸農業產業鏈,創造良好的農業生產和經營環境,新型職業農民才能成長起來。本書對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視角下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問題進行了研究,認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充分重視農村社會組織和新型職業農民主體性力量的發揮。
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研究 目錄
一 文獻綜述
二 研究視角與研究內容
三 研究方法
四 調研說明
第二章 新型職業農民:中國農民的未來走向
一 農民概念辨析與屬性探討
二 新型職業農民的特征與素質要求
三 新型職業農民的重要價值與組成部分
四 新型職業農民的來源與組織載體
第三章 與時俱進的制度創新: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基礎
一 土地流轉
二 三權分置
三 三變改革
四 適度規模經營:一個有待厘清的重要主題
第四章 健全完善的服務體系: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保障
一 基礎性公共服務
二 金融服務
三 市場化服務
四 培訓服務
第五章 縱橫拓展的產業鏈: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關鍵
一 產業鏈拓展的學理基礎與現實意義
二 產業鏈拓展的方式
三 產業鏈拓展的路徑分析
四 產業鏈拓展中維護和實現好新型職業農民的利益
第六章 有效的社會治理: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延伸性工程
一 大戶經營的可能風險
二 行政推動型土地流轉的風險
三 鄉村灰色勢力的滲透風險
四 非糧化非農化與農業用地減少的風險
第七章 結論與討論
一 建立政府、市場、社會、農民多主體的良性運行機制
二 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是一項前景光明但不能操之過急的事業
……
參考文獻
后記
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研究 節選
《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研究》: 1.農業基礎設施 改善農村生產條件,必須要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當前,我國正在實行的“村村通”工程極大地提升了農村的基礎設施水平,改善了農村的交通狀況,但仍然不能滿足現代農業的發展需求,“要想富,先修路”,形象地說明了道路的重要性。要加快農村公路的建設力度,加大公路網密度,公路通到自然村,提升公路建設質量,加強質量監督,嚴格按照公路行業指標要求建設和驗收,強化公路管護,做到建管結合,建立長效機制,真正鞏固好公路基礎設施建設的成果,把效用發揮到*大化。農村公路在保養維護上是一個薄弱環節,因為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維護,農村公路損毀嚴重,降低了使用壽命,縮短了使用年限,制約了農村發展。除了鄉村公路外,還有以下幾個基礎設施農民反映強烈。 **個設施是機耕道。通過市場化的土地流轉,可以促使農村土地經營權的流動和集中,但是無法通過市場手段自動實現耕地的連片和集中。一家一戶的土地被連片經營后,原有的機耕道不能滿足成片規模經營的需要,不少農村地區機耕道數量少、質量差、不規范,道路不規整、排灌不銜接、路網不閉合、林網不成型,影響大中型農機具下地作業,降低了機械作業的效率,難以做到土地的連片綜合開發。需要政府及有關部門加強統一規劃布局,高度重視農村機耕道建設,做好財政預算工作,每年安排一定數量的專項資金用于機耕道建設和整修,出臺并嚴格執行機耕道建設標準,參照購機補貼的模式逐步由點向面鋪開機耕道建設,為建設標準化農田做好基礎性工作。 第二個設施是灌溉排澇系統。從土壤肥沃程度而言,農村土地有肥瘦之分,土壤肥沃的稱為肥田,肥力低下的叫作瘦田;從灌溉水源而言,有保水田和望天田之分,保水田灌溉條件便利,望天田取名非常形象,就是指依靠老天爺下雨,沒有灌溉水源和灌溉設施,期盼風調雨順。田地適度規模經營之后,新型職業農民為了有較為穩定的利潤預期,就不能完全依賴“靠天吃飯”,灌溉排澇設施尤其重要,直接關系到農作物的產量和收成。在很多農村地區,灌溉排澇系統不完善,制約了新型職業農民的發展。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標準仍然偏低,并且真正能夠實現土地集中連片、支持機械化運作的農田基礎設施仍然較為缺乏。通過調研發現,土地流轉工作開展得好的地區,基層政府都做了很多基礎性的工作,如進行土地平整,建立基本的灌溉排澇設施,這樣才能夠把土地成方連片,進行統一耕種、施肥、打藥、收割等。 第三個是農村電網。新型職業農民經營一定數量的田地,為了提高效率,降低人力成本,很多環節上是實行機械化操作,需要有基本的電力設施。如安裝噴灌設備,實行統一噴灌,既可以精準抗旱,做到均勻噴灑,防止噴灑遺漏和過度,又可以節水,降低開支。農村電網是基礎性的工作,很多后續的設施設備都需要建立在電網的基礎之上。在有些農村地區,電網設備不完善,滿足不了農業生產的需求,農民需要用電時,從家里或者附近鄰居家接一根電線過去,這只是臨時救急,不是長久之計,既不方便,也存在安全隱患,制約了農業生產發展和新型職業農民培育。 農田機耕道、水利、電網等農業基礎設施,是基礎性工程,事關農業發展的命脈.政府需要高度重視。農業基礎設施屬于公共物品,離不開政府財政的支持,投資的責任應該是政府,財政要不斷增強對農村機耕道、灌溉排澇、農村電網等農業基礎設施的建設和維護,打通農業命脈“*后一公里”。 ……
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研究 作者簡介
熊鳳水,男,安徽省宿松縣人,法學(社會學)博士,安徽大學社會與政治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社會工作師,安徽大學第三批青年骨干教師,安徽大學首批“優秀人才計劃”俊才入選者,安徽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后備人選。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2項、教育部青年基金項目1項、安徽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1項,參與國家和省部級課題多項。發表學術論文20多篇,出版專著2部,合著1部。
- >
我與地壇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月亮虎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隨園食單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史學評論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