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重慶歷史地圖集
-
>
飛虎隊隊員眼中的中國:昆明 四川 杭州 上海(明信片)
-
>
威尼斯書
-
>
一聽說那島上有貓,我就出發了:日本貓島旅行筆記
-
>
中國分省系列地圖冊:江蘇(2016年全新版)
-
>
生命的邊緣-站在珠穆朗瑪峰之巔
-
>
不一樣的云南
上海:海上風情錄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3265679
- 條形碼:9787503265679 ; 978-7-5032-6567-9
- 裝幀:一般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上海:海上風情錄 本書特色
★作者滬居二十年的時光手札 老城廂、百樂門、電車,行經的園林、海上名人故居,還有閨秀、植物、美食,以及習畫、寫字、女紅……林林總總,都落到了日子的肌理里,觸手生溫。 ★珠灰筆調下的別樣海上 “灰”是情緒心境的底色,但有了微明閃爍的“珠”,就不是庸常的瑣碎,而有情有致有趣且有品了。繁華魔都,在這樣的筆調下,漆光褪盡,歲月的光影在紙面上流溢。
上海:海上風情錄 內容簡介
本書為作者多年來滬居生活的散文結集。作者滬居二十余年,密切關注海上風情的點點滴滴。既從文化著眼,又從生活中汲取靈感,細致微觀,講所經眼的海上事物——老城廂、百樂門、電車等,行經的園林、海上名人故居,還有閨秀、植物、美食,以及習畫、寫字、女紅……她對這些林林總總的海上物景,感受豐富異常,使文章有歲月的光影在紙面上流溢。
上海:海上風情錄 目錄
序言
珠灰色的魚麗/ 汪凌
**輯 >>典藏風情
002 老城廂
007 金粉豫園
011 古猗園
017 丁香花園
022 滬上“西園”
027 復旦曦園
031 蘇州河風情
039 百樂門舊夢
042 福州路斷章
050 漫步新天地
055 情系五角場
061 行走平涼路
067 典藏世博
074 有軌電車
080 感悟上海路
082 橋的傳奇
085 懷舊電影院
第二輯 >>感舊往事
090 上方花園往事
096 傅雷故居
103 尚賢坊的愛情
110 白先勇的上海
115 楊絳的蒲園往事
120 民國閨秀葛福燦
126 鳳儀園的尋夢人
131 雪梅清閣
137 風華厲國香
142 海派啟蒙程乃珊
148 海上顧繡
153 海上故事
157 格致的女性
162 做個書香女子
第三輯 >>四季書箋
168 書屋懷想
172 氣質言幾又
176 文廟書街
179 學畫遐思
186 白玉蘭
189 夾竹桃
192 茉莉花
195 潮水之春
199 仲春時節
202 暮春筆記
205 落英繽紛
208 夏至閑居
212 消夏書
216 多麗之秋
221 秋盡
225 臘雪帖
230 一枝梅
233 新年的龍華
第四輯 >>四時滋味
238 春天的馬蘭頭
242 園林邊的點心
245 回憶面
247 白茶緣
跋 / 251
上海:海上風情錄 節選
楊絳的蒲園往事 今人不見舊時月,今月曾照舊時人。初夏,去合眾書院參加淳子讀書會,海派女作家的講述溫婉有致,她講述的海派閨秀,一派風情,聽了讓人怡養性情。會后有心在長樂路附近閑逛,就在不遠之處的570 弄,有一處蒲園,是楊絳一家曾在民國時的住所,使我徘徊良久。 民國版的上海建筑一直清晰如昨。沁園村是一曲小令,是江南少婦;靜安別墅莊重典雅,是海派閨秀。蒲園是青青蒼蒲,有文人氣質。真是濃妝淡抹,皆成妙景。建筑師心內自養有一番靈氣,借建筑表達自己的藝術之思,讓行人目不暇接,如行山陰道上。 蒲園意蘊淡遠,如菖蒲般青翠清目,清淡的底色襯托著楊絳先生年輕時的往事。 清幽夏日,行走在長樂路上,體會古人筆下濃蔭匝地的感覺。長樂路一如既往的安靜,紅磚鑲嵌于粉肉色的墻上,古舊的樓房散發的香艷帶點過去的俗氣,暗紅色的屋頂、灰色或黃色的外墻和偶爾牽著狗走過的路人,交織成一片靜好歲月,將午后的時光浸潤,富于藝術氣息。蒲園倒是清新自然的。文人畫家,畢竟不比明星、政要,有那么高的知名度,但是卻始終散發著一股幽香。 長樂路在舊上海叫“蒲石路”,是一條有人物、有故事、有歷史的路。上海畢竟是海納百川之上海,居于其間,永遠有那么多隱秘的褶皺待人去發現。合眾書院底蘊深厚,它是在一九三九年上海淪陷時期,由葉景葵、張元濟等人發起成立的私人圖書館。抗戰時期,圖書館聘請時任燕京大學圖書館采訪部主任的顧延龍先生主持館務。胡適、于右任、錢鍾書、顧頡剛等學者均是該館的長期讀者。一九四一年,它遷至現在長樂路與富民路交界路口的新館。 錢鍾書一家曾于一九四九年早春寄居蒲園某宅之三樓,錢楊二人的生活,依稀有著《浮生六記》情味。時間緩緩流淌,一九四九年早春,楊絳、錢鍾書帶著上中學的女兒錢瑗,寄居于蒲石路的蒲園,在一幢樓房的三樓安家。錢鍾書稱為“且住樓”。和此前將辣斐德路的居所取名“槐聚廡”一樣,是出于傳統文人的某種癖好,在“南下與北上”(錢理群語)一片亂紛紛之際,錢鍾書也面臨著“去與留”的艱難選擇。“且住”一詞,表露了他處于兩難境地的內心矛盾和無奈。 蒲園是一個優雅安靜的西班牙式小區,旁邊有一家很好吃的雞肉包子鋪。只要有客人來,楊絳就會請阿姨去買來招待客人,她在北京生活多年,還記得那包子皮薄、肉嫩、汁水多。那年,傅雷住在不遠處的重慶南路169 弄巴黎新村4 號,楊絳、錢鍾書晚飯后常常到傅雷家夜談,一起度過一段美好的時光。 梧桐樹枝丫濃密,把道路兩旁的老房子遮掩起來,許多往事似乎愈加徘徊纏綿,風般旋繞,不肯離去。楊絳在上海的故居有好幾處,拉斐德路錢家、霞飛路來德坊娘家,都留有她形容清瘦的姿影。蒲園卻如清幽蘭花一樣吸引了我。楊先生年輕時的輕盈步履、幽蘭馨香的微笑以及她那高雅氣質和風度,一下子攝住了我的目光…… 蒲園因法國軍官蒲石(Rue Bourget)以紀念為命名,由中國**代女建筑師——張玉泉設計,為西班牙式,一九四二年竣工,剛建成就搶購一空。現在的蒲園是民宅,住宅不算多,很是幽靜。人走在弄堂里,穿行在陽光中,挹取清香滿衣裳,體會著鬧中取靜的趣味。 讀過楊絳寫的《我們仨》,秀慧的筆勢孕育著溫存的學養,是民國文人淡泊疏朗的文風。后來與《楊絳傳》的作者羅銀勝老師多次交流,能更深地感受到她沖淡其人、豐盈其文,是個溫文爾雅的書卷氣人物。 想到楊絳,就想到“不官不商有書香”這句話。她原本性情如蘭,守靜功力了得。她與錢鍾書一對璧人前半生傳奇浪漫,后半生顛沛流離,是君子品行的鏡影。二十世紀四十年代的上海,環境惡劣,楊絳和錢鍾書的生活雖清苦粗安,但他們不改其樂。他們創作不輟,并與舊友新朋相處甚歡,這其中包括傅雷、王辛笛、劉大杰、曹禺、李健吾、唐弢、柯靈、鄭振鐸等人,所謂“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和朋友相聚吃飯不僅是賞心之事,也是口腹的享受,文化和知識原是這樣點點滴滴累積和傳播的。 不久,錢鍾書被清華大學聘任為外文系教授。從此,楊絳舉家離開上海,定居北京,她和上海的緣分也就暫告一段落。但有一首以“蒲園且住樓”為題的七言律詩,被編入《古意(袷衣寥落臥騰騰)》,依然讓人記起那時小園高閣的生活情狀: 袷衣寥落臥騰騰,差似深林不語僧。 搗麝拗蓮情未盡,擘釵分鏡事難憑。 槎通碧漢無多路,夢入紅樓第幾層。 已怯支風慵借月,小園高閣自銷凝。 這首精短律詩頗有玉溪詩風,深微細密、渾厚蘊藉,描摹當時羈居淪陷區的生活情狀,惆悵而有韻致,既真且摯,分明是且住樓內飄出的一縷古淡馨香。 楊絳的一款書法,被小小地印在《我們仨》的底封上,細膩溫潤,一望而知,出于學養有素者之手。這樣的字,飄著滿紙古雅的墨香,足以讓后來人低回不已。它以從內容到形式的古韻優雅,給人平添了幾多愛好古詩詞、追慕古典美的情愫。董橋收到楊絳的來信,面對她的那手溫潤小書,整潔挺秀的小字,是喜不自禁。他曾說過,寫小楷的女子真迷人!張充和如是,楊絳先生亦如是。她的小楷風致遠勝于功力,韻味十足,流露出一種業已成為過去的雅致——屬于過去那個時代才有的雅致、風華、才情。尺牘雖小,卻包羅萬象,彌足珍貴,是我們窺看古今藝文之士日常生活的潛望鏡。 有段時間,日子過得簡靜而空茫。友人一再約稿,要我寫寫楊絳先生。起因大概是我曾寫過楊絳先生的一篇小文。以前涉世淺薄,不知分寸,偶然寫寫;現在歲數漸長,知曉深淺,*終是婉拒了。隨著時光流逝,她終將成為我讀書生涯里值得致敬的人物,可望而不可即,只能隔岸遠遠地觀望。 從楊絳的個人命運,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知識分子的命運。不論時代的興衰,知識分子的選擇是很有限的。比起魯迅和郭沫若等建功立業的斗士型文人,楊絳只是那個時代承受寂寞的文化耕耘者,她并不想“獨善”和“兼濟”,她以自己的方式,以不卑不亢不媚的態度投入這個時代,博學于文,行己有恥,給時代留下干干凈凈、深深淺淺的足印。 守得安靜,才有精進如今,她是這個喧囂躁動的時代一個溫潤的慰藉。她靜悄悄地隱身,又在靜悄悄地影響著這個時代。 ……
上海:海上風情錄 作者簡介
魚麗,原名鮑廣麗。中國作協會員,文匯出版社副編審。出版有《閨秀筆記》(全三冊)、《茶經:煎茶滋味長》《胭脂聊齋》等作品五六種。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隨園食單
- >
山海經
- >
朝聞道
- >
姑媽的寶刀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回憶愛瑪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