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震撼世界的十天/紅色經典叢書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9424501
- 條形碼:9787559424501 ; 978-7-5594-2450-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震撼世界的十天/紅色經典叢書 本書特色
·真實記錄俄國“十月革命”的經典文本; ·美國著名記者約翰·里德(John Reed)親歷“十月革命”紀實; ·以嚴謹的取材、客觀的立場,講述那些光輝歲月里發(fā)生的事情; ·從革命進程的微觀細節(jié),解讀“偉大的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為什么會勝利。
震撼世界的十天/紅色經典叢書 內容簡介
《震撼世界的十天》是美國有名記者約翰?里德(John Reed)親歷俄國“十月革命”的經典紀實。本書真實地記述了作者在俄國十月革命爆發(fā)前夕至十月革命勝利的十幾天(1917年11月初至11月18日)里,目睹的“一段劇變的歷史”。 在這段“震撼世界”的偉大日子里,約翰?里德懷著極大的革命熱情,秉持記者的職業(yè)操守,積極活動在劇烈動蕩的彼得格勒,日夜穿梭于廣大革命群眾之中,頻繁往來于各革命團體、政治黨派的聚集地,參加各種群眾團體和黨派的會議,并不斷地出入冬宮、瑪麗亞宮和斯莫爾尼學院,也走訪、聆聽不同黨派代表人物關于革命時局的演講、評論,同時搜集保存了十月革命前后數月俄國乃至歐洲各種政治傾向的報紙,以及宣言、法令、文告、秘密文件等。 在這樣的基礎上,作者將他親身觀察到和經歷過的十月革命的歷史事件一一實錄,并詳細描述了革命進程中種種微妙的變化,闡述了十月革命很終勝利的歷史必然,為后人留下了經久不衰的珍貴遺產。
震撼世界的十天/紅色經典叢書 目錄
序言
關鍵詞
一 背景
二 暴風雨的來臨
三 前夜
四 臨時政府垮臺了
五 勇敢前進
六 保衛(wèi)蘇維埃
七 革命前線
八 反革命行動
九 勝利
十 莫斯科
十— 奪權之爭
十二 農民代表大會
震撼世界的十天/紅色經典叢書 節(jié)選
序 言 這本書涉及一段劇變的歷史——我目睹了這段歷史。因此寫作本書并無其他目的,只是想要詳細地報道一下“十月革命”罷了。在十月革命期間,布爾什維克帶領著工人階級和軍隊,奪下了俄國的國家政權,將其交到了蘇維埃的手里。 “紅色的彼得格勒”是當時的國家首都和起義中心,因此本書的大部分內容都是在描述此地。但讀者必須認識到,所有發(fā)生在彼得格勒的這些事,也都曾在不同的時間里,以或更猛烈或略緩和的程度,在俄國的全國各地發(fā)生過。 作為我的系列創(chuàng)作中的**部,在本書中,我嚴格限制自己,只寫那些我親眼觀察過、親身經歷過的事件,且這些內容都是有可靠的史實作證的。在**、二兩章中,我簡要介紹了十月革命的歷史背景和發(fā)動緣由。我深知這兩章讀起來比較艱澀難懂,但如果想要理解后面的內容,這兩章是必不可少的。 讀者們心里會涌出很多疑問吧——布爾什維克是什么? 布爾什維克建立了一種怎樣的政體? 既然布爾什維克在十月革命之前,曾經為立憲會議而戰(zhàn),那么為什么后來又用武力將其解散了?還有,既然資產階級反對立憲會議,直到布爾什維主義的危險變得顯而易見了,都還對立憲會議持反對態(tài)度,那么為什么后來他們又要為立憲會議而戰(zhàn)了呢? 這些問題也好,還有另外一些問題也罷,在這本書里都是無法解釋的。在我的另一本書《從科爾尼洛夫的叛亂到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約》中,我往前追溯了革命之源,里面還涉及與德國媾和的歷史。在那本書里我對革命團體的發(fā)源和組織架構進行了解說,也談到了人民情緒的變化、立憲會議的解散、蘇維埃的國家結構和布列斯特和談的經過和結果…… 想要了解布爾什維克的興起,就必得先弄清楚一點:俄國的經濟和沙俄軍隊并非是到了1917年的11月7日方才土崩瓦解的。而是在好多個月以前,即從1915年便已開始了,且結果也都是注定不可改變的。當時,腐敗的反動派控制了沙俄宮廷,故意對俄國大搞破壞,為的就是*終能夠投靠德國。前線上缺少彈藥武器,導致了1915年夏天時“大撤退”的發(fā)生。且不管是在部隊里還是在大城市里,糧食都不夠吃,到了1916年更是出現了制造業(yè)和運輸業(yè)的大崩盤。直到今日我們才弄明白,這些都是反動派們巨大陰謀的一部分,所幸二月革命及時制止了反動派的破壞行為。 在新政府成立后的前幾個月里,雖說仍有一些大革命時的混亂遺留下來,但畢竟世界上有一億六千萬*受壓迫的人民一下子翻身獲得了解放,因此不管是國內的形勢還是軍隊的戰(zhàn)斗力都有了改善。 只可惜這段“蜜月期”太短暫了。有產階級想要的只是一場政治革命罷了,通過這場革命把政權從沙皇手里奪過來。他們希望俄國也能成為立憲制的共和國,就像法國或美國那樣,再不就成為英國那種君主立憲制國家也好。然而,絕大部分民眾卻渴望能夠建立一個真正的工農民主政體。 威廉·英格利希·華林的著作《俄國的消息》——這本書描述了1905年的俄國革命——極為詳盡地描述了那些俄國工人的心態(tài),這些工人后來幾乎是眾口一詞地擁護布爾什維克主義:“他們(那些勞動人民)看出,即使是在一個人人自由的政體之下,政權一旦落入其他社會階級手里了,他們便還是有可能會繼續(xù)挨餓的…… “俄國的工人階級非常革命,但他們既不暴力教條,也非缺乏智慧。他們準備好了為克服重重障礙而戰(zhàn),且已為戰(zhàn)斗做了調研,全世界的工人中,只有他們從實踐中學習到了戰(zhàn)斗經驗。他們時刻準備著,且也心甘情愿去同壓迫他們的資本家戰(zhàn)斗,同時也并未忽視其他階級的出現。他們只是要弄清楚一點:其他階級在這場日益臨近的激戰(zhàn)中到底是會跟他們一頭,還是會與他們作對…… “他們(工人階級)都認可我們美國的政治制度,認為比他們的要強,只是他們并不急于把一個暴君換成另一個暴君(即資本家)罷了。 “在莫斯科、里加和敖德薩,有成百上千的俄國工人被槍斃、被判處死刑,更有成千上萬被關進了監(jiān)獄或流放到沙漠或北極去,他們付出了這么大的代價,可不只是為了要享受哥特菲爾德和克利波克里克的工人們那種不可靠的小權利啊……” 因此正當俄國與外國打仗期間,革命發(fā)展到了頂點,演變成了社會變革,而這場革命的高潮便是布爾什維克主義取得了勝利。 A.J.沙克先生是美國的“俄國情報局”——一個專門反對蘇維埃政府的機構—局長。他在《俄國民主制的誕生》一書中如是說:“布爾什維克們組織起了他們自己的政府,由尼古拉斯·列寧任總理,由列昂·托洛茨基任外交部長。自打二月革命一結束,他們將不可避免地掌握政權的事實便立即顯露出來了。在革命之后,布爾什維克的歷史便成為他們穩(wěn)步成長壯大的發(fā)展史……” 外國人——尤其是美國人——經常會強調俄國工人是愚昧的。他們的確缺少西方人的政治經驗,但也在自發(fā)形成的民間組織里獲得了很好的鍛煉。至1917年,俄國的消費合作社已擁有一千二百萬以上的會員了,蘇維埃更是他們絕佳的組織天才的驚人之作。再說,在這個世界上還沒有哪個民族能像俄羅斯人一樣,受過十分完善的社會主義理論方面的教育,且將其運用到實際中去。 威廉·英格利希·華林這樣形容他們的特點: “絕大多數俄國的勞工階級都是會讀寫的。且由于其國內形勢多年處于動蕩不安之中,反倒令他們獲得了一種優(yōu)勢,即不光是他們之中的佼佼者具有領袖才干,而大部分具有革命性的知識分子都可發(fā)揮領導職能,這些知識分子都是抱著追求俄國政治和社會新生的理想而投奔到勞動人民這一邊來的。” 很多作者為自己中傷蘇維埃政府的行為做了如下辯解:俄國革命打到*后,便純粹成為那些“可敬”階層為了反抗布爾什維克暴政而作的斗爭,但事實是那些有產階級看到人民革命組織日漸強大,這才去破壞革命組織、阻撓革命的。到了*后,有產階級竟不惜孤注一擲——為了推翻克倫斯基內閣,毀滅蘇維埃政府,他們大肆破壞運輸系統(tǒng),在國內引發(fā)種種混亂;為了打垮工商業(yè)委員會,他們關閉了工廠,拿走了燃料和原材料;為了破壞前線上的軍事委員會,他們恢復了死刑制度,又默許戰(zhàn)士連打敗仗。 然而所有這些都成了點燃布爾什維克之火的*佳燃料。布爾什維克做出了反抗:鼓動階級斗爭,宣布蘇維埃的權利高于一切。 在這兩個極端之間,還存在著一些所謂的“溫和派”社會主義者,譬如孟什維克、社會革命黨和一些小政黨。他們或全心全意或半真半假地各自支持這兩個極端政權。不過,這些小黨派亦會受到有產階級的攻擊,且他們的那套政治理論令他們也毫無反抗之力。 大體說來,孟什維克和社會革命黨相信:俄國的經濟尚不成熟,還沒有進行社會變革的實力,因此只能先鬧個政治革命而已。在他們看來,俄國民眾所受的教育尚不足以取得政權,一旦試圖這樣做了,必會引發(fā)負面效應,令一些惡毒的投機家借此機會復辟舊皇權。因此,當那些“溫和派”的社會主義者必須掌權時,他們是沒有膽量運用這個政權的。 他們相信,西歐的政治經濟發(fā)展階段也是俄國一定要經歷的,然而*終俄國會與世界其他國家一起進入完全成熟的社會主義狀態(tài)。因此,他們當然就對關閉資產階級的觀點——俄國必得首先成為議會制國家,即在西方民主政體的基礎上再進行一些改進——十分認同。結果便是,他們堅持與有產者在政府中進行合作。 如果這樣做的話,再往前一步便成了支持有產者。只可惜,雖然這些“溫和派”社會主義者需要資產階級,資本者們卻并不想要他們。這導致的后果便是,社會主義者的部長們一退再退,竟一點一點地放棄了自己的整個政治綱要,而資產階級則越發(fā)頑固強硬起來了。 ……
震撼世界的十天/紅色經典叢書 作者簡介
約翰·里德(John Reed,1887—1920),美國左翼新聞記者,美國共產黨創(chuàng)始人之一.代表作《震撼世界的十天》,是俄國“十月革命”的真實觀察紀實。1920年因傷寒病逝,被安葬在克里姆林宮紅墻下。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qū):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名家?guī)阕x魯迅:故事新編
- >
巴金-再思錄
- >
煙與鏡
- >
朝聞道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隨園食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