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聽孩子的話
-
>
兒童教育心理學
-
>
洛克菲勒寫給兒子的38封信
-
>
學習沒有那么難(全3冊)
-
>
(文學)洛克菲勒寫給兒子的38封信
-
>
紀實文學:那些家長
-
>
特別狠心特別愛.猶太媽媽德財商教育
青春期對話法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7737644
- 條形碼:9787547737644 ; 978-7-5477-3764-4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青春期對話法 本書特色
相信很多青春期孩子的父母都有這樣的困惑:
明明是關系親密的父母子女,為什么對話卻如此困難?
明明做好了正面溝通的準備,為什么還是回到對抗沖突的模式?
……
在多年的教育咨詢過程中,本書作者發現,很多時候,孩子的話并不是表達單純的對抗或挑戰,他們更想傳達的是自己需要被傾聽、被理解的意愿。但面對情緒化的孩子,大多數父母選擇對抗或忍耐,放棄了正面對話的機會,從而錯失了解孩子內心的時機。
本書既剖析了情緒溝通在親子關系中的重要作用,又通過不同的生活場景來說明如何克服與青春期孩子的溝通障礙;既有從時間、場所、語氣等角度講解有效溝通的關鍵要素,又有從外貌和偏見、錢和幸福、法律和原則等具體問題的對話分析,更有針對各種問題孩子的對話法,讓家長通過對話來了解孩子真實的想法。
一旦孩子的想法被接納、被理解,他們的問題行為往往會自然消失,與父母的關系也會逐漸步入正軌。
青春期對話法 內容簡介
相信很多青春期孩子的父母都有這樣的困惑:明明是關系親密的父母子女,為什么對話卻如此困難?明明做好了正面溝通的準備,為什么還是回到對抗沖突的模式?……在多年的教育咨詢過程中,本書作者發現,很多時候,孩子的話并不是表達單純的對抗或挑戰,他們更想傳達的是自己需要被傾聽、被理解的意愿。但面對情緒化的孩子,大多數父母選擇對抗或忍耐,放棄了正面對話的機會,從而錯失了解孩子內心的時機。本書既剖析了情緒溝通在親子關系中的重要作用,又通過不同的生活場景來說明如何克服與青春期孩子的溝通障礙;既有從時間、場所、語氣等角度講解有效溝通的關鍵要素,又有從外貌和偏見、錢和幸福、法律和原則等具體問題的對話分析,更有針對各種問題孩子的對話法,讓家長通過對話來了解孩子真實的想法。一旦孩子的想法被接納、被理解,他們的問題行為往往會自然消失,與父母的關系也會逐漸步入正軌。
青春期對話法青春期對話法 前言
前言 引發問題的對話 VS 解決問題的對話
青春期孩子*期盼的對話是能夠了解他們內心的對話,他們希望和懂他們的人對話。對于青春期的孩子來說,他們期望家長不要一味地批評、責難,期望家長能夠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進行心靈對話。這不僅是青春期孩子的期望,應該是所有人的期望。
可是父母是怎么做的呢?孩子某一點做得不合心意,父母就會冷嘲熱諷,語氣冷冰冰的。
“你這家伙除了玩游戲,還會什么!”
話語里全是責備:“你為什么不去做?”“你怎么做不了?”這樣的父母無法與孩子交流的原因全在他們自己。
他們與孩子說著說著就發火,甚至認為孩子是故意惹自己生氣,對于孩子一個小小的舉動都會怒火沖天。
“你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嗎?”
“我做錯什么了?我正在吃比薩。”
“你這個孩子怎么竟揀著長肉的東西吃。”
或者:
“怎么又玩游戲?”
“作業全都做完了,玩一會兒。”
“作業做完學習就結束了嗎?學習難道只是做作業嗎?難怪學習成績不怎么樣。”
就這樣,父母與孩子的對話變成了爭吵。
看到孩子吃比薩,父母會聯想到10 年后他長成一個整天躺在家里一動不動的大胖子。看到孩子做完作業就玩,父母會聯想到10 年后他必定落后于他人。
于是,但凡看到孩子的行為不合心意,父母就會挖苦諷刺,他們從來沒想過要耐心地跟孩子聊聊。看到孩子犯錯,父母二話不說就發火,完完全全傷害了與孩子的感情,喪失了對話的目的。
千萬不要忘記與孩子對話的目的——激勵孩子,給孩子鼓勵,幫助孩子回歸平靜;向孩子傳達只要需要,父母隨時都能給予幫助,父母非常關心他,希望他能時刻與父母分享情緒和想法。
如果孩子能夠感受到對于父母來說,自己是*珍貴的,而且任何事情都不會妨礙自己與父母的對話的話,不論交談的內容是什么,都是一次成功的對話。
青春期對話法 目錄
你的每句話都在雕刻著孩子 / 003
你能讀懂孩子話中隱藏的情緒嗎? / 006
對話的力量 / 009
用問句教會孩子精準表達 / 011
當孩子問“為什么只有我不行”的時候 / 014
對話是一起尋求答案但未必有答案的過程 / 017
父母的情緒會嚴重影響孩子的生活 / 019
第二章 盲目自信的父母,問題重重的孩子
父母總用自己的劇本解讀孩子 / 023
盲目自信的父母 / 027
不關注孩子的內心,只提供解決方案 / 032
“我是對的,孩子都是錯的”/ 036
期待、失望、更大的怒氣 / 040
懷疑孩子,完全不相信孩子的話 / 044
父母言行不一 / 048
所有對話都逃脫不了“成績”/ 51
不要總是觸碰“禁區”/ 54
第三章 開啟心靈的對話,該如何進行?
站在同一個立場上是對話的開始 / 59
“可以幫幫爸爸/媽媽嗎?”開啟請求式對話模式 / 062
向孩子講述自己的青春歲月 / 064
說說你一想起來就內心溫暖的記憶 / 067
講重點,不要東拉西扯 / 070
用肯定的話培養孩子的自尊 / 073
第四章 有效溝通的九大要素
時間 什么時間該說和不該說的話 / 081
地點 走出家門,變換一下對話氛圍 / 084
語氣 不要帶著情緒和判斷 / 086
責備 簡短地說出需要改正的內容,禁用“每次”“總是”/ 088
提問 能促成長篇對話的問題 / 092
反問 向孩子表達你傾聽的意愿并認同他的想法 / 096
稱贊 時時變換稱贊的內容 / 099
助興 讓孩子滔滔不絕的12句臺詞 / 101
沉默 沉默的“妙用”/ 103
第五章 周末一小時對話法
利用周末一小時來洞察孩子的想法 / 109
外貌等同于競爭力嗎? / 114
有多少錢才算幸福? / 118
大家都作弊,我也要作弊嗎? / 123
父母有義務滿足孩子所需要的一切嗎? / 127
如何糾正孩子的說話語氣? / 131
為什么要學習? / 135
長大之后想做什么? / 139
被孤立僅僅是自己的問題嗎? / 143
為什么要遵守公共秩序? / 146
第六章 針對各種問題孩子的對話法
總跟兄弟姐妹爭吵的孩子 / 153
經常說謊的孩子 / 156
沒有夢想的孩子 / 160
拒不認錯的孩子 / 162
總是煩躁的孩子 / 164
威脅父母要離家出走的孩子 / 167
有暴力行為或講粗話的孩子 / 170
拒絕對話的孩子 / 174
突然宣布要退學的孩子 / 177
附 錄 青春期對話實例三則
案例1 打開孩子自卑與叛逆的心結 / 183
案例2 用 3 小時的談話打開孩子的心扉 / 188
案例3 撫慰孩子的厭世心理 / 193
結 語 請在孩子的內心播下對話的種子 / 199
青春期對話法 節選
**章 孩子會長成父母描述的樣子
對于青春期的孩子來說,父母的評價猶如孩子人生建筑的地基。孩子把父母說的話當作支柱,在上面建造一座名為“我”的建筑物。在面對人生重大危機時,他們能夠想起的不是數學公式、科學法則,也不是英語文章、優美的詩句,而是父母每天所說的樸實話語。
你的每句話都在雕刻著孩子
“我是誰?”
“我能做好什么?”
“我屬于哪里?”
“我以后會成為什么樣的人?”
孩子進入青春期后問題會越來越多,他們主要探求的問題就是“自我”,每個瞬間都會有無數關于自我的問題迸發出來。
有問題但是得不到答案,孩子即便是問周圍的人,答案也各不相同。他們問家人“我是誰”時,家人必定回答是家族一員;而向老師拋出這個問題時,老師只會說是某年級某班的某某某,還會加上“你哪科比較好、哪科比較差”這樣的評語。
問朋友的話會更加混亂。朋友的回答往往如下:“你像四次元里的人”“你很善良”“你太帥了”“你沒禮貌”“你是我朋友”“你是沒有義氣的家伙”“你學習不錯”“你沒有存在感”“你就是個愛拍馬屁的家伙”“你會玩游戲”“你足球踢得很棒”……無論是社會,還是大眾,都稱青春期的孩子為“完全無概念的一代”。
從父母那里經常聽到的話
在探究“我是誰”的過程中,青春期孩子所接受的*大影響力來自哪里呢?那就是父母的話語。因為父母是每時每刻都在自己耳邊說話的人,父母說的話再令自己討厭也得去聽,久而久之,他們的話會不自覺地刻在孩子的腦海里,從而形成孩子的思考方式,特別是自我意識形成的話對孩子的影響非常深刻。
“你從小就是個善良的孩子,不論走到哪里都愛看書,有時聽到你沒聲音,回頭一看發現你又在看書。”
經常聽這種話的孩子形成的自畫像就是“我是一個愛讀書的孩子”
相反,如果父母經常對孩子說“你從小就沒有一件事情能做好”, 那么孩子就會認為“我是個一無是處的孩子”,做任何事情都不盡全力。
令我們遺憾的是,大多數父母會努力抓住孩子的缺點、不足,忽視孩子的優點、長處。因為他們覺得那些對的事情都是孩子理所當然要會的,不需要格外稱贊。
“不知道為什么,每次看到你的畫心情都會特別好,會不自覺地笑出來。”
“聽了你的話,我心里特別溫暖,你真是一個善良的好孩子。”
“看到你寫的文字,我心里覺得特別舒服,特別想跟你聊聊,難過的時候不要忍著。我還想起了好多以前的事情。”
你曾經試著這樣稱贊過你的孩子嗎?你是否試著去觀察孩子的特別之處并大加贊賞呢?這是值得思考的事情。
這些特別之處并不是在某項比賽或者考試中表現出色,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孩子的某些語言、表情、想法、表現,等等。稱贊孩子的特別之處是非常重要的,孩子們就是聽著這些稱贊慢慢長大成人的。
父母的評價,猶如孩子人生的地基
對于青春期的孩子來說,父母的評價猶如人生建筑的地基。孩子把父母說的話當作支柱,在上面建造一座名為“我”的建筑物。
孩子常常會對自己產生疑問:“我是誰?”“我能做好什么?”在孩子迷茫的時候,如果父母只是關注孩子的學習,說“做這個、做那個” 或者“不能做這個、不能做那個”的話會怎么樣呢?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對于孩子的特長視而不見會如何呢?就像劣質的支架上建造起來的搖搖晃晃的建筑物一樣,孩子對自我的認定是軟弱的、消極的。生活中, 在面對人生重大危機時,孩子能夠想起的不是數學公式、科學法則,也不是英語文章、優美的詩句,而是父母每天所說的樸實話語。父母的話可以挽救孩子,也可以殺死孩子。
“打起精神來,不要垂頭喪氣!”
有個5 歲的小姑娘,因為事故下半身癱瘓,可*終,她在父母的鼓勵下考入了韓國一流大學——首爾大學的法學院。她父母常常在她面前說的話就是“打起精神來,不要垂頭喪氣”。因為身體殘疾而被學院拒之門外時,因為身體殘疾而被其他人同情、嘲笑時,因為身體殘疾而將自己封閉起來時,都是父母的話挽救了女孩,而非那些“要有雄心壯志”的話。
請父母們務必記住:父母的每句話都在不斷地雕刻著自己的孩子, “你長大后要成為這樣的人”,父母美好的期望就像鑿子一樣,把孩子雕刻得更加美麗。
你能讀懂孩子話中隱藏的情緒嗎?
在房間里到處翻找的銀兒突然大喊起來:
“媽,看到我的T 恤了嗎?我明明放在這里的,怎么沒有了。”
“你放在哪里就在哪,難不成衣服長腿了?”
“沒有啊,你不能幫幫我嗎?”
“你*近怎么了?找件衣服都不耐煩。”
“我什么時候煩躁了?連件能穿的衣服都沒有。”
“沒有衣服?你衣柜里掛得滿滿的是什么?”
“誰沒有衣服呀,我是說沒有能穿的衣服。你出門的時候不也總抱怨沒有一件能穿的衣服嘛!”
一進入青春期,那個乖巧溫順的孩子就變得完全不一樣了。稍不順心就會煩躁,有時還夾雜一些臟話。
像銀兒這樣因為衣服而煩躁不已的情況越來越多,這說明青春期的孩子對外形相當關注。“誰沒有衣服呀,我是說沒有能穿的衣服。”銀兒的話所表達的意思就是我想打扮得漂漂亮亮,可是現在的衣服沒有一件合心意,我希望能夠隨心所欲地買自己喜歡的衣服。出現這個行為是有原因的,要么是有了自己喜歡的異性,要么是身邊的朋友可以自己選擇衣服類型。總的來說,銀兒的生活發生了某些變化。
一提到修學旅行,啟俊就臉色大變。
“媽媽,我可以不去修學旅行嗎?”
“不去修學旅行?為什么?哪里不舒服嗎?”
“沒有不舒服,我討厭去修學旅行,討厭換地方睡覺,想在家把積壓的作業做完好好休息一下。修學旅行回來更累了。”
“真是奇怪呀。你是說要放棄修學旅行在家學習嗎?”
“不都是學習嗎?為什么非要去修學旅行?在家學習不更好嗎,還省錢。”
“錢的問題不用你操心。你是不是被孤立了?”
“絕對不是。媽媽,你看不出我很煩躁嗎?難道我在媽媽面前也不能表達自己的意愿嗎?”
一般來說,修學旅行和春游、秋游都是學生們翹首以盼的事情。不去修學旅行意味著什么呢?
肯定是同學關系沒有處理好。對于青春期孩子來說,處理不好同學關系是一件非常丟人的事,所以啟俊編造了一個想要休息的理由。
讀懂孩子話語里隱藏的意思
不想參加修學旅行、春游、秋游,有著各種各樣的理由,*常見的理由就是沒有玩到一起的朋友,擔心在大巴上沒有同學挨著坐,也擔心一個人孤零零地吃飯。與其各種擔心,還不如不去的好。
如果在學校里被同學孤立或者欺負,孩子肯定非常懼怕跟同學們一起過夜。因為被同學欺負時,沒有任何人會站出來幫助自己。
當然,部分學生不喜歡修學旅行是因為懼怕離開家,離開了媽媽的幫助,起床、洗澡、換衣服等日常生活都覺得很茫然。
就啟俊來說,他想告訴媽媽他在處理同學關系中遇到了難題,可是媽媽完全沒有領會。啟俊的媽媽應該這樣說:
“啟俊呀,雖然媽媽聽你說過不想去修學旅行,但是你從來沒說過沒有朋友啊。”
雖然啟俊與媽媽的溝通沒有解決任何問題,但我還是要重申一下與青春期孩子對話的重要性。
孩子一旦進入青春期,就不會像小時候那樣將喜怒哀樂全寫在臉上, 他們會用巧妙的語言來試探父母的想法和心思。這個時候,父母一定要弄懂孩子話語內隱藏的意思。要想讀懂孩子細密的內心,平時一定要多跟孩子聊天,創造平和的氛圍,讓孩子無所顧忌地說話。
如果猜不透孩子真實的想法,父母與孩子之間聊多久都無濟于事。哪怕只是簡短的話語,也請努力了解孩子真實的想法和意圖。
對話的力量
當發現孩子總犯同一個錯誤時,無論哪種類型的媽媽,都會有“我的孩子沒救了”的想法,必須要采取補救措施。性子急的父母會立馬去找咨詢機構或者咨詢師咨詢,希望孩子的問題可以立即得到解決。
“媽媽問你時你說句話吧。你怎么可以一句都不回應?”
“坐的時候有個坐相。你有什么事嗎,干嗎總是抖腿?”
“不要把脖子弄得咯吱咯吱響,這是非常不好的習慣,都說了多少遍了,你能改了嗎?”
“把音量調低點兒。你聽的什么音樂呀,歌詞都含糊不清。聽著這樣的歌能學習嗎?你能學進去嗎?”
對于媽媽來說,青春期孩子的每一個動作都是需要改造的。
“為什么改不了?下定決心就能改得了。”
事實上,如果沒有媽媽的嘮叨,孩子會覺得這些行為都是無關緊要的小事。
青春期的孩子不是機器人,如果非要把他們比作機器人,那他們就是控制器失靈的機器人。父母不論輸入什么指令,都無法轉換成指令符號輸入他們的大腦。就算他們的大腦讀懂了指令,他們的身體也像潛到海底兩萬里一樣,進入麻痹狀態。
看到孩子種種不可思議的行為,家長已經沒有耐心去了解孩子為什么要這樣做了。但只要了解孩子的內心和想法,自然就能理解他們的行為。
讀懂孩子的想法,他們的行為會發生變化
青春期孩子的問題行為、話語都有一定的模式,而*容易找出這些模式的人就是孩子的父母。只要多留意、關心一下孩子,或許一時搞不懂他那樣做的理由,但一定能預見某種情況下孩子會出現的行為。然后, 再借助與孩子的對話來幫助孩子矯正問題行為。
“據媽媽觀察,你作業特別多或臨近考試時會非常煩躁,一點兒小事也會發脾氣,無法安心學習,不是在房間里走來走去,就是到處找吃的。你自己覺察到了嗎?”
“你想要的東西沒買,或者你想做的事沒做成時,你有發脾氣、大喊大叫的傾向嗎?別人說的話一句都聽不進去,甚至會摔椅子或其他物品來威脅媽媽。你是單純想發火呢,還是想通過這些行為來獲取你想要的東西呢?”
當然,青春期孩子會回避自己曾經的問題行為,就算知道自己做錯了,也不愿意在父母面前承認錯誤。如果能正正當當認錯的話,當初就不會出現問題行為了。
言先于行,而言又依附于思,所以,想法決定語言,而語言又會產生行為。要想改變孩子的問題行為,首先要了解誘發行為的想法,這就需要對話。通過對話來了解孩子真實的想法,一旦改變了孩子的想法, 問題行為就自然而然發生變化或者消失了。
當孩子問“為什么只有我不行”的時候
孩子小的時候,父母一句“不行”就可以控制孩子,孩子就會乖乖照做。可進入青春期之后,孩子會刨根問底:“為什么只有我不行?”“為什么只有咱們家不行?”父母覺得孩子明明知道原因,還用這種反抗的語氣來質問,會大為不悅,也認為孩子在挑戰自己。
于是,大部分父母都是這樣回答的:
“不行就是不行,上次就不行,難道再做一次就行了?你明明知道, 為什么總說同樣的話?”
事實上,回答孩子這個問題是非常重要的,是教會孩子人生價值和先后排位的重要機會。
“現在我們班只有我沒有智能手機了,咱們家也沒有電視,現在連幼兒園的小孩都有智能手機。”
“7 點必須回家,這像話嗎?放了學跟朋友一起溜達回來就7 點了, 其他什么事兒都沒法做。”
“bb 霜是**品,看看我那些朋友們,誰不是眼影、睫毛膏、唇彩、粉餅樣樣都有。”
“為什么只有我不行”,從智能手機、回家時間、化妝到抽煙喝酒, 孩子的質問五花八門。“是的,雖然其他人都那么做,但是這不能說明你就得那樣做。”這樣的回答就證明父母們不允許孩子那樣做。
如何讓孩子由“為什么只有我不行”的質問轉變為“我沒關系”的自我鼓勵呢?父母一味利用自己的權威禁止,孩子就能乖乖照辦嗎?
父母用積極的回答來教育孩子
“為什么只有我不行?”每每遇到孩子質問,父母都會煩躁不已。不過,這個時候,良好的對話、積極地說明理由才是*好的辦法。嘗試之后父母們就會發現糾正叛逆的孩子并非不可能。
“你說得對,媽媽知道有些幼兒園的小孩也拿著智能手機。現在韓國小學生用智能手機的數量比英國的商務人士還多,這樣的新聞我也看過了。但是,什么內容可以看,什么內容不可以看,你現在還沒有明確的判斷力。智能手機很容易讓人陷進去,爸媽不想到時候跟在你屁股后面天天念叨不可以玩手機,我們覺得現在這樣更好。你想想,沒有電視, 我們晚上可以早睡1-2 個小時,可以聽聽音樂、聊聊天,看看書……咱們全家人待在一起的時間也多了。知道你想要智能手機,不過在高考結束之前還是忍耐一下吧。”
“不要認為7 點必須回家很無理,如果不規定一個時間,你能自覺回來嗎?當然,7 點之前你跟朋友玩,媽媽決不干涉。”
“十來歲的孩子光用清水洗洗臉就很漂亮了,你這個年齡正是*好的時候,再過幾年,就算討厭化妝也不得不化。現在你覺得涂上眼影更漂亮,可其他人卻不那么認為。別的孩子都那么做,你也要跟著做,時間長了,你會沒了自己的主見,只會人云亦云。你討厭爸媽拿你跟別的孩子比較,那你為什么非要跟別人一樣呢?”
孩子會接受父母的意見,打消“為什么只有我不行”的念頭,可是, 突然有一天孩子又問“為什么只有我不行”的時候,父母要注意傾聽孩子的想法,有必要跟孩子交流一下:“之前都說過不行了,要想讓我們答應也行,說說你的理由。”因為孩子重新提起,肯定是他的想法有了變化,或者發生了某些事情。
青春期對話法 作者簡介
姜琴珠,兩個孩子的媽媽,青少年問題咨詢師,《青春期孩子的紙條》雜志策劃人。年輕時期,曾作為中學、高中的國語老師,關注青少年的成長問題。每年會收到4000多封關于青少年問題的信件,在幫助青少年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自己也慢慢成長為很好的咨詢師。作者認為,要想讓孩子健康度過青春期,很重要的一個方法就是“對話”。用“對話”都不能解決的問題,用其他方法也無法解決。出于這個原因,作者出版了這本書,以此來幫助與青春期孩子溝通困難的父母們。著有《青春期成長的孩子和青春期脫軌的孩子》、《讓壓力飛走》等。潘曉君,韓國語專業碩士,翻譯的圖書作品有《熊津數學圖畫書》《魔幻城堡》《時間庭院》《做事就要出成果》《1cm的美好》《不要吵醒青春的悲傷》《三星教你做世界品質員工》《女人心里那點事兒》等。
- >
回憶愛瑪儂
- >
煙與鏡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莉莉和章魚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隨園食單
- >
月亮虎
- >
自卑與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