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上海花園動植物指南
-
>
世界鳥類百科圖鑒:亞洲鳥類/歐洲鳥類/非洲鳥類/澳洲鳥類(全五冊)
-
>
科壇趣話:科學、科學家與科學家精神
-
>
愛因斯坦在路上:科學偶像的旅行日記
-
>
不可思議的科學史
-
>
動物生活史
-
>
影響世界的中國植物(全新修訂版)
逐夢火星:我們的紅色星球之旅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8923385
- 條形碼:9787568923385 ; 978-7-5689-2338-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逐夢火星:我們的紅色星球之旅 本書特色
英國圖標書局熱門科學系列譯著帶你遨游科學世界 回顧人類攀登科學高峰的歷程 展望科學突破的未來方向 讓高冷的前沿科學接地氣 在知識進化中感受不可思議的科技與宇宙! 2020年,中國“天問一號”探測器、美國“毅力號”探測器、阿聯酋“希望號”探測器相繼踏上奔火旅程,再加上馬斯克敢為人先、毫不遮掩的星艦原型機點火實驗,一系列進展讓人們的火星情結再度火熱!從“火星運河說”到《火星救援》,從科幻照進現實,火星不再神秘,但我們去往火星的夢想始終延續! “懶螞蟻”是重慶大學出版社打造的開放式科普圖書品牌,內容涉及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思維科學等領域,面向各年齡層的讀者,特別是對世界充滿好奇以及想給自己充電的讀者們,著力于分享大千世界的各種科學知識、科學理念以及學科歷史。 “微百科系列·第二季”是一套回顧與展望當代前沿科學發展概貌的系列科普圖書,包括7個前沿科技主題,上及宏觀的引力波、暗物質、暗能量,下至微觀的希格斯玻色子、石墨烯,近有熱門的大數據、火星探索,遠有地球的星際沖撞之慮……本系列圖書由科普暢銷書《量子糾纏》的作者布賴恩·克萊格領銜打造,以短篇幅、精要素、趣解讀的方式深入淺出介紹人類在上述科學領域的所思(研究歷程)、所得(發展概況)、所悟(未來趨勢),讓讀者從前沿科學的諸多可能性中感受科學、了解宇宙、暢想未來。
逐夢火星:我們的紅色星球之旅 內容簡介
重點推薦:“懶螞蟻”是重慶大學出版社打造的開放式科普圖書品牌,內容涉及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思維科學等領域,面向各年齡層的讀者,特別是對世界充滿好奇以及想給自己充電的讀者們,著力于分享大千世界的各種科學知識、科學理念以及學科歷史。“微百科系列·第二季”是一套回顧與展望當代前沿科學發展概貌的系列科普圖書,包括7個前沿科技主題,上及宏觀的引力波、暗物質、暗能量,下至微觀的希格斯玻色子、石墨烯,近有熱門的大數據、火星探索,遠有地球的星際沖撞之慮……本系列圖書由科普暢銷書《量子糾纏》的作者布賴恩·克萊格領銜打造,以短篇幅、精要素、趣解讀的方式深入淺出介紹人類在上述科學領域的所思(研究歷程)、所得(發展概況)、所悟(未來趨勢),讓讀者從前沿科學的諸多可能性中感受科學、了解宇宙、暢想未來。 內容簡介:《逐夢火星 : 我們的紅色星球之旅》(“微百科系列·第二季”)從火星科幻小說講到火星探索科學,在重溫人類太空探索歷程的艱險與波折的同時,展現了人類的科技成就、面臨的機遇與挑戰,以及火星對于人類生存發展的真正價值。追溯了人類從20世紀60年代起陸續實施的一系列火星探測任務,探討了超大推力火箭、空間推進器、行星際生命保障系統、、安全降落載具和返回載具等技術,分析了新一輪的太空競賽,并展望了人類未來可能實現的火星生活。作者簡介:安德魯·梅(Andrew May),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天體物理學博士。有30多年的學術研究經歷,出版了多部天體物理、軍事歷史、科學家傳記等方面的著作,現在擔任科技期刊的自由撰稿人和科學顧問。
逐夢火星:我們的紅色星球之旅 目錄
前言:從科幻小說到科學事實
1 紅色星球的誘惑
2 如何前往火星
3 火星機器人
4 從一小步到大飛躍
5 宏偉計劃
6 民營企業
7 火星生活
8 新太空競賽
拓展閱讀
逐夢火星:我們的紅色星球之旅 節選
現在是 2031 年,“阿瑞斯 1 號”計劃的6名宇航員成功進入地球軌道。接下來,他們要在地球軌道上對接剛組裝完畢的“赫爾墨斯號”飛船。“赫爾墨斯號”看起來像一個小型的國際空間站,但它卻有一樣國際空間站沒有的東西:核動力離子發動機。這種發動機的威力不比化學火箭,不能讓宇航員離開地球表面,它只能產生一個微小的加速度……但這個加速度能持續幾個月的時間,能將“赫爾墨斯號”送到火星,讓它在一年內安全進入火星軌道…… 6 名宇航員轉移到小型火星降落載具上,準備直抵火星表面。降落載具進入稀薄的火星大氣層后,先是和“聯盟號”飛船返回地球時一樣,借助一個巨型的減速傘初步減速;然后在與降落方向相反的強力火箭發動機作用下實現進一步減速。我們可以把它看作“阿波羅”飛船登月艙的放大版。“阿瑞斯 1 號”計劃中宇航員的降落地點是提前選好的,不是隨機降落。降落前,已經有一系列的無人太空任務將宇航員逗留 30 天所需的一切都運到了火星,包括:一個配備了食物、空氣和水的加壓居住艙,兩個火星地表探測器和各種科學儀器。*重要的是,火星上升載具已經在火星表面準備就緒,只等他們抵達火星。火星上升載具就位后一直在不停作業,將氫氣和火星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混合,制成飛回“赫爾墨斯號”所需的燃料。…… “阿瑞斯 1 號”計劃的宇航員全部安全返回地球,人類的**次火星之旅圓滿完成。兩年后,“阿瑞斯 2 號”計劃也會執行類似的任務。再過兩年…… 好吧,也許“阿瑞斯 3 號”計劃并不會完全按計劃進行。在 安 迪· 韋 爾2014 年 的 小 說《 火 星 救 援》中,“阿瑞斯 3 號”計劃就出了點意外。2015 年,雷德利·斯科特根據小說改編的同名電影問世,轟動一時。上面描述的這一場景就來自小說《火星救援》。對韋爾和斯科特來說,《火星救援》是現代社會*激動人心的生存故事。但它真的只是虛構的嗎? 今天,《火星救援》中提到的大部分技術都已經成為現實。20 世紀 60 年代,“土星 5 號”火箭就已經可以把100 多噸的載荷送入近地軌道。和它相比,目前人類正在研發的幾個運載火箭也毫不遜色。如今的國際空間站已經是 400 噸量級,可見人類已經有能力在近地軌道上建造大型的空間站,在太空中安全地生活、工作一年或是更長時間。 如果真的要去火星,我們需要的飛船會比電影里由巨型核動力離子發動機驅動的“赫爾墨斯號”簡單得多。不過,那畢竟是一部好萊塢大片,“赫爾墨斯號”這般復雜、宏偉自然也是說得過去的。更高的復雜度帶來的不單是技術可能性方面的問題,還有不必要的高昂成本和鋪張浪費。比方說,航天器可以通過旋轉某些部件提供人造重力。但對于一個為期不過一年的任務來說,這是否有必要、是否劃算,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同 樣, 在《 火 星 救 援》 小 說 中,“ 離 子 發 動 機” 推 進 系統 其 實 是 可 變 比 沖 磁 等 離 子 體 火 箭。這種推進系統在技術上是可行的,也的確是科學家在現階段研究的主題。但對火星任務而言,它可能并不是必需的,傳統的化學火箭就可以勝任。 “赫爾墨斯號”載著宇航員登陸火星前,機器人任務已經安排好將各種物資提前送達。在發射窗口期內,這些物資會被定期送往火星。這種“分離式任務”做法的靈感源于 20 世紀 90 年代提出“直達火星”計劃的航空航天工程師羅伯特·朱布林。“直達火星”計劃和《火星救援》一樣,還提到了燃料原位生產的概念。無論是來自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等政府機構的計劃,還是埃隆·馬斯克的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等民營企業的計劃,人類探索火星的大多數提案中都能看到朱布林這一基本任務框架的影子。當然,在《火星救援》等虛構作品中,我們也看到了類似的描述。 由此可見,火星之旅在技術上是可行的,但它能在未來20年時間內成為現實嗎?20世紀60年代,許多人都認為人類能在20世紀結束之前登上火星。遺憾的是,由于經濟、政治、太空研究和科學團體內部項目優先級沖突等原因,這種設想沒能成真。不過,我們仍然取得了一些進展:我們建造了足球場大小的國際空間站,從 21 世紀初開始一直維持著人類在太空中的存在;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不僅成功將“好奇號”火星車送上了火星表面,還讓它沿著火星山脈的一側往上開去。“好奇號”是一個可移動的科學實驗室,大小和一臺小汽車差不多。與此同時,馬斯克等大企業家也越發看好只靠私人資金登陸火星的可能性。這場誰先到達火星的競賽開始時可能不溫不火,但現在的賽況自然是越發激烈了…… …… …… …… 2016 年 9 月,埃隆·馬斯克在國際宇航大會上發言,他認為火星殖民地不是一種奢侈品,而是一種必需品。被局限在一個星球上就像把所有的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里。馬斯克提到的“一些世界末日事件”并非危言聳聽,而是事實。有關地球上已滅絕的物種的記錄表明,如果有足夠的時間,確實會發生全球范圍內的災難。在火星上站穩腳跟意味著人類總有第二次機會。 馬斯克的火星殖民地項目將使用太空探索技術公司體型巨大、可重復使用的行星際運輸系統,一次攜帶一百人前往火星。這種運輸不會只進行一兩次,它會有一個連續的時間表,在每個霍曼發射窗口至少都會有一次飛行任務。馬斯克口中的“讓生命多星球化”是認真的。行星際運輸系統上的一部分乘客會是短期游客,但其他乘客將留在火星上工作,建立自給自足的基礎設施。 生活在另一個星球上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馬斯克不像一些火星愛好者那樣想要掩飾這些困難。早期定居者將高度依賴來自地球的供應。火星上也有一些有用的原位資源,這也是選擇火星、不選擇月球的原因之一。但所有這些資源都需要借助專門的設備才能獲得。水可以從地下冰中提取,氧氣來源于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在火星上種植植物也有助于提供氧氣,同時還可以提供食物來源;太陽能電池板可以從太陽獲取電力。所有這些都要依靠從地球運來的硬件設備。因此,馬斯克的計劃中涵蓋了一批大型載貨飛船和載人飛船。
逐夢火星:我們的紅色星球之旅 作者簡介
安德魯·梅(Andrew May),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天體物理學博士。有30多年的學術研究經歷,出版了多部天體物理、軍事歷史、科學家傳記等方面的著作,現在擔任科技期刊的自由撰稿人和科學顧問。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巴金-再思錄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經典常談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推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