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
關注中圖網
官方微博
本類五星書更多>
-
>
闖進數學世界――探秘歷史名題
-
>
中醫基礎理論
-
>
當代中國政府與政治(新編21世紀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
>
高校軍事課教程
-
>
思想道德與法治(2021年版)
-
>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2021年版)
-
>
中醫內科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循水理山——山地城市生態規劃路徑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603340
- 條形碼:9787030603340 ; 978-7-03-060334-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循水理山——山地城市生態規劃路徑 內容簡介
本書以“資源”的視角, 圍繞山地城市“山和水”兩大核心生態本底要素, 厘清山地城市生態要素組成、功能、過程與形態和諧關系的本原原理, 理解各生態要素的“資源”意義, 結合筆者在山地城市生態規劃中的實踐, 以“循水理山”的視角, 運用地理信息及可視化技術, 建立出一套兼具科學性和操作性的山地城市生態規劃方法體系, 彌補當前依靠生態適宜性評價進行山地城市生態規劃時, 輕生態過程且生態要素功能重要性權重難以確定的不足, 推動山地城市規劃的空間布局圖景建立在與生態功能過程契合、“讓自然做工”的生態本底上, 并以景觀化為路徑, 以視景管理為手段, 資源化生態本底, 探索“在保護中利用、在利用中保護”、“讓城市做工自然”山地城市生態化建設途徑。
循水理山——山地城市生態規劃路徑 目錄
第1章 導論
1.1 山地城市建設中生態保護與利用的矛盾
1.1.1 三維地帶性:山地的生態特質
1.1.2 復雜、破碎、敏感:山地城市的生態特質
1.1.3 邊界防御式被動保護:山地城市生態利用的缺失
1.2 生態的價值認知:人類的資源空間意識演進
1.2.1 山、水、林、田、草:人類進化中的資源空間意識
1.2.2 田為主、山水林為輔:傳統農本位資源空間意識中的生態和諧
1.2.3 城為主、山水林田為輔:現代工商本位資源空間意識中的生態失衡
1.3 循水理山:破解山地城市生態失衡的規劃路徑
1.3.1 從生態要素的關心轉向生態空間的關注
1.3.2 循水理山:山地城市生態規劃的邏輯
1.3.3 信息化:“循水理山”生態規劃的技術支持
參考文獻
第2章 水空間的生態認知
2.1 水空間的水文過程
2.1.1 自然水文過程
2.1.2 自然水系結構
2.1.3 自然濕地體系
2.2 水空間形態
2.2.1 坡面水流形態
2.2.2 溝谷水流形態
2.2.3 河流基本形態
2.3 水空間的生境認知
2.3.1 生境與生境設計
2.3.2 溪河流形態與水生棲息地
2.3.3 溪河流形態中的生物鏈
參考文獻
第3章 循水:山地城市水空間生態重塑
3.1 城市水空間生態重塑原理
3.1.1 城市對水文過程的影響
3.1.2 自然做工:城市水空間重塑思想的生態轉變
3.1.3 循環、串聯:城市水空間生態重塑基本原則
3.2 河流分類研究的啟示
3.2.1 河流分類的相關理論
3.2.2 河流分類的能力和地域單元
3.2.3 河流分類的方法
3.3 基于溪河流分類的富順縣永通河生態重塑
3.3.1 基線調查
3.3.2 河流分類
3.3.3 生態重塑
參考文獻
第4章 理山:山空間的認知
4.1 山的形成
4.1.1 山形成的雛形:地殼運動
4.1.2 山形成的表征:褶皺、斷層
4.1.3 山形的雕刻:浸蝕作用
4.2 山的認知
4.2.1 山的存在本體
4.2.2 地圖綜合的啟示
4.2.3 山的心物場
4.3 山的界定
4.3.1 地貌基本形態分類
4.3.2 生態交錯帶的啟發
4.3.3 以生態交錯帶界定山
參考文獻
第5章 山水空間形態信息提取的循水理山技術
5.1 山水空間形態信息提取技術的歷史趨勢
5.1.1 地表起伏形態的形象描述:歷史上的山水空間形態信息提取技術
5.1.2 從形象斜視到精準平面:山水空間形態信息提取技術的科學化轉型
5.1.3 結構化綜合:山水空間形態信息提取技術的發展趨勢
5.2 山水空間形態信息的自動結構化綜合提取原理
5.2.1 空間數據庫結構化綜合:山水空間形態信息自動提取的概念基礎
5.2.2 DTM:山水空間形態信息自動提取的介質
5.2.3 循水理山:山水空間形態信息自動提取的流程邏輯
5.3 山水空間形態信息提取的循水理山方法
5.3.1 循水:水空間形態結構線的提取
5.3.2 理山:山空間形態結構線的提取
5.3.3 定邊:山的控制區域邊界的提取
參考文獻
……
第6章 循水理山中的自流井南部片區生態本底尋覓
第7章 循水理山中的山地城鄉建設用地選擇
第8章 山地城市生態資源的視覺景觀化利用
1.1 山地城市建設中生態保護與利用的矛盾
1.1.1 三維地帶性:山地的生態特質
1.1.2 復雜、破碎、敏感:山地城市的生態特質
1.1.3 邊界防御式被動保護:山地城市生態利用的缺失
1.2 生態的價值認知:人類的資源空間意識演進
1.2.1 山、水、林、田、草:人類進化中的資源空間意識
1.2.2 田為主、山水林為輔:傳統農本位資源空間意識中的生態和諧
1.2.3 城為主、山水林田為輔:現代工商本位資源空間意識中的生態失衡
1.3 循水理山:破解山地城市生態失衡的規劃路徑
1.3.1 從生態要素的關心轉向生態空間的關注
1.3.2 循水理山:山地城市生態規劃的邏輯
1.3.3 信息化:“循水理山”生態規劃的技術支持
參考文獻
第2章 水空間的生態認知
2.1 水空間的水文過程
2.1.1 自然水文過程
2.1.2 自然水系結構
2.1.3 自然濕地體系
2.2 水空間形態
2.2.1 坡面水流形態
2.2.2 溝谷水流形態
2.2.3 河流基本形態
2.3 水空間的生境認知
2.3.1 生境與生境設計
2.3.2 溪河流形態與水生棲息地
2.3.3 溪河流形態中的生物鏈
參考文獻
第3章 循水:山地城市水空間生態重塑
3.1 城市水空間生態重塑原理
3.1.1 城市對水文過程的影響
3.1.2 自然做工:城市水空間重塑思想的生態轉變
3.1.3 循環、串聯:城市水空間生態重塑基本原則
3.2 河流分類研究的啟示
3.2.1 河流分類的相關理論
3.2.2 河流分類的能力和地域單元
3.2.3 河流分類的方法
3.3 基于溪河流分類的富順縣永通河生態重塑
3.3.1 基線調查
3.3.2 河流分類
3.3.3 生態重塑
參考文獻
第4章 理山:山空間的認知
4.1 山的形成
4.1.1 山形成的雛形:地殼運動
4.1.2 山形成的表征:褶皺、斷層
4.1.3 山形的雕刻:浸蝕作用
4.2 山的認知
4.2.1 山的存在本體
4.2.2 地圖綜合的啟示
4.2.3 山的心物場
4.3 山的界定
4.3.1 地貌基本形態分類
4.3.2 生態交錯帶的啟發
4.3.3 以生態交錯帶界定山
參考文獻
第5章 山水空間形態信息提取的循水理山技術
5.1 山水空間形態信息提取技術的歷史趨勢
5.1.1 地表起伏形態的形象描述:歷史上的山水空間形態信息提取技術
5.1.2 從形象斜視到精準平面:山水空間形態信息提取技術的科學化轉型
5.1.3 結構化綜合:山水空間形態信息提取技術的發展趨勢
5.2 山水空間形態信息的自動結構化綜合提取原理
5.2.1 空間數據庫結構化綜合:山水空間形態信息自動提取的概念基礎
5.2.2 DTM:山水空間形態信息自動提取的介質
5.2.3 循水理山:山水空間形態信息自動提取的流程邏輯
5.3 山水空間形態信息提取的循水理山方法
5.3.1 循水:水空間形態結構線的提取
5.3.2 理山:山空間形態結構線的提取
5.3.3 定邊:山的控制區域邊界的提取
參考文獻
……
第6章 循水理山中的自流井南部片區生態本底尋覓
第7章 循水理山中的山地城鄉建設用地選擇
第8章 山地城市生態資源的視覺景觀化利用
展開全部
書友推薦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朝聞道
- >
煙與鏡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本類暢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