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惡德,公眾的利益
-
>
世界貿易戰簡史
-
>
日本的凱恩斯:高橋是清傳:從足輕到藏相
-
>
近代天津工業與企業制度
-
>
貨幣之語
-
>
眉山金融論劍
-
>
圖解資本論
中國農地制度和農業經營方式創新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1817256
- 條形碼:9787521817256 ; 978-7-5218-1725-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農地制度和農業經營方式創新研究 內容簡介
《中國農地制度和農業經營方式創新研究》回顧了新中國農地制度、農業經營方式的變革演進和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歷程,論述了農地流轉、農業規模經營和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的必要性及其方式的正確選擇,批評了農地私有化的主張,分析了中國“三農”與工業化和城鎮化的相互關系及協調推進,提出中國農村的出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只能是在共產黨的領導下,堅持社會主義的方向,在繼續推進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城鎮化,盡快實現農民工市民化,盡可能持久穩定地吸納轉移更多農村勞動力,大限度地減少農民,完善農地征用制度,合理保護農民的利益,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同時,通過農地主要向村集體流轉集中,實現適度規模經營,經營方式主要由個體、私人經營轉向新型集體經營,發展集體經濟,再加上在以集體經濟為基礎、實行企業化、民主化管理的社會主義新農村中推進農業現代化,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產業多樣化發展。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真正實現社會主義農業現代化、農民的共同富裕、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繁榮穩定。
中國農地制度和農業經營方式創新研究 目錄
一、新中國農地制度、農業經營方式的變革演進和農村集體經濟發展
二、新時代農地流轉、農業規模經營和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的必要性及其方式的正確選擇
三、浙江省農地流轉、農業規模經營和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新方式
四、中國農地制度改革為什么要和怎樣堅持“三條底線”
第二章 中國農地私有化辨析
一、部分學者主張土地私有化的理由
二、土地私有化的謬誤
三、中國不能實行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家庭農場制度
第三章 中國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路徑
一、“三農”問題及其產生的原因
二、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的途徑
三、鄧小平的“兩個飛躍”理論
四、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第四章 塘約村的新探索與“塘約道路”之爭
一、塘約村的有益新探索
二、“塘約道路”的不同看法和正確評價
三、塘約村股份合作集體經營面臨的問題和完善的途徑
第五章 中國“三農”問題與工業化和城鎮化
一、工業化和城鎮化與“三農”問題
二、農地制度與工業化和城鎮化
三、中國的城鎮化及其發展道路
附錄 本書作者主要相關研究成果
主要參考文獻
中國農地制度和農業經營方式創新研究 節選
《中國農地制度和農業經營方式創新研究》: 2014年12月習近平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提出“四個不能”:土地制度改革怎么改都不能把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給改垮了,不能把耕地給改少了,不能把糧食給改滑坡了,不能把農民的利益損害了。要繼續維持農村的集體經濟組織制度,要保證現有的耕地基本保持穩定、保持糧食能夠繼續穩定發展、保障農民的財產權利。習近平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七次會議上強調土地制度改革要有“三條底線”:**,不能改變土地所有制,就是農民集體所有;第二,不能改變土地的用途,農地必須農用;第三,不管怎么改,都不能損害農民的基本權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七次會議也明確指出,推進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必須堅持土地公有制性質不改變、耕地紅線不突破、農民利益不受損三條底線。但是在有的學者看來,這“三條底線”是矛盾的,不可能同時堅持。因為他們認為堅持現行的農地集體所有制、政府嚴格保護耕地、非農用地的政府壟斷供給管理和土地財政制度必然與民爭利,侵占農民的權益,使得農民不能分享工業化和城鎮化的成果,造成高地價、高房價和土地資源的浪費,加大工業化、城鎮化成本,使得農民工難以在城市安居,人口城鎮化困難,滯后于土地城鎮化,制約城鎮化的推進,導致土地方面的嚴重腐敗,主要是城市居民受惠,加劇貧富兩極分化。 那么,農地制度改革為什么要堅持“三條底線”,“三條底線”之間是否有矛盾,不可能同時堅持呢? 為什么要“堅持土地公有制性質不改變”,也就是說土地不能私有化?這是因為公有制是社會主義的所有制基礎、是農民實現共同富裕的必要條件,只有堅持土地公有制,才能保持公有制為主體的社會主義所有制基礎,才能堅持社會主義方向,真正實現所有農民的共同富裕。實事求是地說,農地私有化雖然可以實現農地自由轉讓,向資本或種田大戶手中集中(掌握大量土地的資本和種田大戶會因此而更加富裕),實現農業規模經營,但是由于中國人多地少,將會有數以億計還不得不留在農村的農民成為失地農民,甚至成為“三無”農民,農地私有化解決不了他們的出路問題,更不能讓他們走向共同富裕。雖然農地私有化后農民可以賣地取得收入、出租取得租金、人股分紅或抵押貸款,但大多數農民的承包地都不多,也賣不了高價,絕不可能像有的學者樂觀估計的那樣因此而致富,只有極少數農地可以轉化為工商業、基礎設施和城市建設用地的農民才可能因此而“暴富”,但這也是不公平、不合理的。 ……
中國農地制度和農業經營方式創新研究 作者簡介
武漢大學經濟發展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實踐協同創新中心研究員,武漢大學珞珈杰出學者、師德標兵,享受國務院頒發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國家社科基金學科評審組專家,3項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首席專家。兼任中國《資本論》研究會的副會長、中國政治經濟學會顧問、全國高校社會主義經濟理論與實踐研討會領導小組成員、湖北省工業經濟學會會長、國家行政學院等多所高等院校兼職教授。曾經擔任中國政治經濟學學會副會長、中國工業經濟學會常務副理事長、湖北省人口學會副會長、武漢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經濟研究所所長。主要研究方向:中國經濟發展和改革、社會主義經濟理論。先后承擔包括國家社科基金、自然科學基金、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中宣部、教育部的重大、重點項目在內的科研項目20多項,出版學術著作和教材30多本,發表研究論文300多篇,獲得科研成果獎勵20多項,其中包括中國出版政府獎、宣傳部"五個一工程"獎、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國家計生委中國人口科學優秀成果獎、湖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等省部級以上獎勵10項和安子介國際貿易研究獎、世界政治經濟學會頒發的“21世紀世界政治經濟學杰出成果獎”。
- >
回憶愛瑪儂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山海經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二體千字文
- >
經典常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