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戲曲美學范疇論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3967085
- 條形碼:9787503967085 ; 978-7-5039-6708-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戲曲美學范疇論 內容簡介
《戲曲美學范疇論》,安葵(本名王安奎)著,作者根據對戲曲的歷史和現狀的分析綜合,提煉出十對戲曲美學范疇,即形神、虛實、內外、功法、流派、雅俗、悲喜、新陳、教化、美丑。對于每一對范疇都進行了歷史發展的考察,內涵外延的分析,理論意義及其在創作實踐中的體現的論述。通過這些范疇的論述,作者指出,戲曲藝術具有形神兼備、虛實相生、內外結合、功法嚴謹、流派紛呈、雅俗共賞、悲喜相乘、推陳出新、寓教于化、追求盡善盡美等美學特點。 《戲曲美學范疇論/前海戲曲研究叢書 第二輯》附錄六篇文章,其中四篇是作者對田漢、張庚、阿甲、郭漢城等前輩學者的戲劇理論、美學理論的學習體會,一篇是作者談對“前海學派”學術傳統的認識,一篇是《四川戲劇》編輯對作者的訪談,從這些文章中可以看出作者進行戲曲研究的進程。 《戲曲美學范疇論/前海戲曲研究叢書 第二輯》的寫作過程是與教學緊密結合的,可供各層次戲曲創作者、研究者閱讀,可作為戲劇專業本科生、研究生參考教材。
戲曲美學范疇論 目錄
**章 形神論
第二章 虛實論
第三章 內外論
第四章 功法論
第五章 流派論
第六章 雅俗論
第七章 悲喜論
第八章 新陳論
第九章 教化論
第十章 美丑論
結語 戲曲美學范疇研究需繼續延伸
附錄一 辯證對待繼承傳統與革新發展——田漢的戲曲關學思想及其戲曲改革實踐
附錄二 畢生探尋藝術真諦——讀《張庚日記》
附錄三 重視戲曲的獨特的時空觀——學習阿甲的戲曲理論和美學思想
附錄四 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進行戲曲研究和創作——讀《郭漢城文集》心得
附錄五 “前海學派”的學術傳統和道路
附錄六 須教園花齊絢麗誰言國粹向沉淪——戲曲理論家王安葵先生訪談
主要參考文獻
后記
戲曲美學范疇論 節選
《戲曲美學范疇論/前海戲曲研究叢書 第二輯》: 如前所述,戲曲的傳神,表現為有意境;而意境的獲得,除戲曲文學要有詩意外,還必須有舞臺整體的詩意呈現。張庚先生的劇詩說,就是這種戲曲美學要求的一種切實的表述。張庚先生說:“正因為戲曲劇本充滿了詩意,當然也就要影響到它的舞臺演出”,“它運用抒情的辦法來表現,表演的人要情景交融,用曲子唱出來,用舞蹈來動作,不能在舞臺上專門去刻畫生活的瑣碎的細節”。“長期以來,中國戲曲在這方面確實形成了一套辦法,它能用非常漂亮的手法來表現一種抒情的境界。”① 首先,戲曲文學一定要有詩意。王實甫的《西廂記》:“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把一對愛人離別的悲傷表現得如此美麗。如王國維所說,一切景語皆情語,在這里,真正做到了情景交融,這就是意境。同樣地,關漢卿的《竇娥冤》:“沒來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憲,叫聲屈動地驚天。”竇娥冤死,引來六月飛雪,形成了強烈的悲劇意境。湯顯祖的《牡丹亭》,在少女杜麗娘的眼中:“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朝飛暮卷,云霞翠軒,雨絲風片,煙波畫船,錦屏人忒看的這韶光賤。”對景色的贊美中卻透露著滿懷幽怨和傷感,景中出情,意境深遠。 其次,戲曲藝術之美不只體現在劇本文學上,優秀的戲曲藝術家總是把優美的文學轉化為精彩的舞臺演出。《寶劍記》中有“夜奔”一折,寫林沖去國離家,一路上的悲壯情懷和各種復雜交集的情感:“按龍泉血淚灑征袍,恨天涯一身流落。專心投水滸,回首望天朝。急走忙逃,顧不得忠和孝。…‘封侯萬里班超,生逼做叛國的紅巾、背主的黃巢。…‘望家鄉去路遙,想妻母將誰靠?我這里吉兇未可知,他那里生死應難料。”劇本也描寫了“夜奔”的環境:“忽然間昏慘慘云迷霧罩,疏剌剌風吹葉落,振山林聲聲虎嘯,繞溪澗哀哀猿叫。”劇本的文學性是很強的,而通過優秀演員邊歌唱邊做舞蹈身段的表演(近年如裴艷玲的演出)就使這種悲壯的意境更具感人的力量。 喜劇亦如此。傳奇《玉簪記》是一出古典喜劇,有“追別”一折,寫書生潘必正被姑姑逼迫去趕考,戀人陳妙常乘舟追趕,途中和相見各訴思念心情,又以碧玉簪和白玉鴛鴦扇墜互贈而別。而在地方戲和京劇中,把追舟的過程加以擴大,寫老艄公看出妙常的急切心情,故意與之開玩笑,而劃船和乘船的表演以虛寫實,使觀眾有身臨其境之感,劇中人的急切心情與觀眾想象中的清波碧流相映襯,使人在忍俊不禁中更能體味到一種喜劇之美。 這種詩意的、意境的營造是不容易的,在當代的創作演出中,給入留下深刻印象的作品并不多。一部作品如果能有一兩場優美的、深邃的意境,就能為觀眾和讀者所記住。現代戲中如川劇《四姑娘》有“三叩門”的關目,四姑娘夜里去找姐夫金東水,想商量對付造反派的辦法,金東水出于顧慮,幾次猶豫不開門。二入門里門外各自訴說自己的心情,具有很深的悲劇意蘊。湖南花鼓戲《八品官》有“馱妻離婚”的關目,寫劉二與桂英因爭吵而去公社辦離婚,過河過程中,丈夫“馱”(背)起妻子,二人想起當年相愛的過程,對現在去離婚感到后悔.于是改變了決定。充滿喜劇的趣味。 新編古代劇如越劇《紅樓夢》有“寶玉哭靈”一場(小說原著中沒有這一情節),通過寶玉與紫鵑的對唱,把寶玉的追悔與悲痛表現得淋漓盡致,使劇作的詩意達到高潮。莆仙戲《秋風辭》的結尾,漢武帝劉徹由于自己的誤信與偏執造成了孤苦一人的悲劇,舞臺上落葉飄零,悲劇的蘊含十分強烈。晉劇《傅山進京》有“野寺論書”一場,寫康熙皇帝在飄飄雪花中微服到傅山居住的野寺中去拜訪他,二人在表面平等的身份中侃侃而談,暗中卻進行一種心理的、觀念的較量,在議論中顯出兩個人的文化人格。所以這場戲也很有詩的意境。 ……
戲曲美學范疇論 作者簡介
安葵,本名王安奎(亦作王安魁),1939年生于遼寧省蓋州市。1963年畢業于中國戲曲學院戲曲文學系。從事戲曲理論研究工作至今。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研究生導師。2002年退休。曾任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所長、中國戲曲學會副會長、中國戲曲現代戲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昆劇研究會副會長、《戲曲研究》主編、《中華戲曲》主編、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委員。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主要研究方向是戲曲理論、當代戲曲史、戲劇比較研究和戲曲美學。經常發表戲劇評論文章。出版著作有《當代戲曲作家論》《新時期戲曲創作論》《戲曲“拉奧孔”》《張庚評傳》《海邊劇評》《戲曲理論與戲曲思維》《賞今鑒古集》《戲曲創作論評》《戲曲理論建設論集》《戲曲理論與美學》,以及《昆曲創作與理論》(與人合著)等。與人合作主編有《中國當代戲曲史》《中國當代百種曲》。任《昆曲藝術大典》副總主編兼《歷史理論典》主編。 因負責撰寫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中國昆曲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文本及在昆曲研究方面的貢獻,2009年被文化部評為“‘國家昆曲藝術搶救、保護和扶持工程’昆曲優秀理論研究人員”。
- >
山海經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唐代進士錄
- >
月亮虎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經典常談
- >
巴金-再思錄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