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山西文物日歷2025年壁畫(特裝版)
-
>
老人與海
-
>
愛的教育
-
>
統編高中語文教材名師課堂教學實錄
-
>
岳飛掛帥
-
>
陽光姐姐小書房.成長寫作系列(全6冊)
-
>
名家經典:水滸傳(上下冊)
中小學生閱讀指導目錄:古文觀止(青少年讀物) 版權信息
- ISBN:9787020163069
- 條形碼:9787020163069 ; 978-7-02-016306-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小學生閱讀指導目錄:古文觀止(青少年讀物) 本書特色
本書由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發布的《中小學生閱讀指導目錄》推薦中學生朋友課內外閱讀,版本完善,編校精良,注釋專業、翔實。該書市場上雖有多個版本,人文版獨具優勢。
中小學生閱讀指導目錄:古文觀止(青少年讀物) 內容簡介
《古文觀止》是清人吳楚材、吳調侯編選的古代散文選本,原是為學生編的教材。書名中的“古文”意指明代歸有光、茅坤等人提倡的唐宋八大家的古文,“觀止”則是說所收錄的文章代表了文言文的*高水平,學習文言文,研讀本書就可以了。該書選文222篇,今在此基礎上精選88篇,上起先秦,下迄明代,大體反映了先秦至明末散文發展的脈絡和主要面貌。該書自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正式刊行以來,一直風行不衰。
中小學生閱讀指導目錄:古文觀止(青少年讀物) 目錄
目次
前言
序
左傳
鄭伯克段于鄢
曹劌論戰
宮之奇諫假道
燭之武退秦師
蹇叔哭師
季札觀周樂
子產論政寬猛
國語
召公諫厲王止謗
里革斷罟匡君
叔向賀貧
公羊傳
春王正月
禮記
曾子易簀
國策
蘇秦以連橫說秦
鄒忌諷齊王納諫
馮諼客孟嘗君
趙威后問齊使
觸龍說趙太后
唐雎不辱使命
樂毅報燕王書
李斯
諫逐客書
楚辭
對楚王問
司馬遷
項羽本紀贊
孔子世家贊
屈原列傳
太史公自序
報任安書
劉邦
高帝求賢詔
劉徹
武帝求茂材異等詔
賈誼
過秦論上
馬援
誡兄子嚴敦書
諸葛亮
前出師表
后出師表
李密
陳情表
王羲之
蘭亭集序
陶淵明
歸去來辭
桃花源記
五柳先生傳
魏徵
諫太宗十思疏
駱賓王
為徐敬業討武曌檄
王勃
滕王閣序
李白
春夜宴桃李園序
劉禹錫
陋室銘
杜牧
阿房宮賦
韓愈
原道
雜說四
師說
進學解
送孟東野序
送董邵南序
祭十二郎文
柳宗元
桐葉封弟辨
捕蛇者說
種樹郭橐駝傳
愚溪詩序
鈷潭西小丘記
小石城山記
王禹偁
黃岡竹樓記
李格非
書《洛陽名園記》后
范仲淹
嚴先生祠堂記
岳陽樓記
歐陽修
朋黨論
梅圣俞詩集序
五代史伶官傳序
相州晝錦堂記
豐樂亭記
醉翁亭記
秋聲賦
瀧岡阡表
蘇洵
辨奸論
蘇軾
刑賞忠厚之至論
超然臺記
石鐘山記
潮州韓文公廟碑
前赤壁賦
后赤壁賦
方山子傳
蘇轍
六國論
黃州快哉亭記
王安石
讀孟嘗君傳
游褒禪山記
宋濂
閱江樓記
劉基
賣柑者言
王守仁
瘞旅文
宗臣
報劉一丈書
歸有光
滄浪亭記
王世貞
藺相如完璧歸趙論
袁宏道
徐文長傳
張溥
五人墓碑記
中小學生閱讀指導目錄:古文觀止(青少年讀物) 節選
鄭伯克段于鄢〔1〕隱公元年 初〔2〕,鄭武公娶于申〔3〕,曰武姜〔4〕。生莊公及共叔段〔5〕。莊公寤生〔6〕,驚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惡之。愛共叔段,欲立之。亟請于武公〔7〕,公弗許。 及莊公即位,為之請制〔8〕。公曰:“制,巖邑也〔9〕,虢叔死焉〔10〕,他邑唯命〔11〕。”請京〔12〕,使居之,謂之京城大叔〔13〕。祭仲曰〔14〕:“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15〕。先王之制,大都不過參國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16〕。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將不堪〔17〕。”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18〕?”對曰:“姜氏何厭之有〔19〕?不如早為之所〔20〕,無使滋蔓,蔓難圖也〔21〕。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公曰:“多行不義必自斃〔22〕,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貳于己〔23〕。公子呂曰〔24〕:“國不堪貳,君將若之何〔25〕?欲與大叔,臣請事之〔26〕;若弗與,則請除之。無生民心〔27〕。”公曰:“無庸,將自及。〔28〕”大叔又收貳以為己邑〔29〕,至于廩延〔30〕。子封曰〔31〕:“可矣,厚將得眾〔32〕。”公曰:“不義不,厚將崩。〔33〕” 大叔完聚〔34〕,繕甲兵〔35〕,具卒乘〔36〕,將襲鄭〔37〕。夫人將啟之〔38〕。公聞其期〔39〕,曰:“可矣!”命子封帥車二百乘以伐京〔40〕。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41〕,公伐諸鄢。五月辛丑〔42〕,大叔出奔共〔43〕。 書曰〔44〕:“鄭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45〕;如二君,故曰克〔46〕;稱鄭伯,譏失教也〔47〕;謂之鄭志〔48〕。不言出奔,難之也〔49〕。 遂寘姜氏于城潁〔50〕,而誓之曰:“不及黃泉,無相見也。〔51〕”既而悔之〔52〕。潁考叔為潁谷封人〔53〕,聞之〔54〕,有獻于公〔55〕,公賜之食,食舍肉〔56〕。公問之,對曰:“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未嘗君之羹,請以遺之〔57〕。”公曰:“爾有母遺,繄我獨無〔58〕!”潁考叔曰:“敢問何謂也?〔59〕”公語之故,且告之悔。對曰:“君何患焉〔60〕?若闕地及泉,隧而相見〔61〕,其誰曰不然?”公從之。公入而賦〔62〕:“大隧之中,其樂也融融〔63〕!”姜出而賦:“大隧之外,其樂也。〔64〕”遂為母子如初〔65〕。 君子曰〔66〕:“潁考叔,純孝也,愛其母,施及莊公〔67〕。《詩》曰:‘孝子不匱,永錫爾類。〔68〕’其是之謂乎。〔69〕” 〔1〕本文詳細地描寫了鄭莊公兄弟、母子之間錯綜復雜的矛盾和斗爭,并成功地塑造了虛偽老辣的鄭莊公、狂妄愚昧的共叔段以及機智聰穎的潁考叔等形象,體現了《左傳》長于敘事的特征,其中遣詞用字之含蘊與精準,尤顯作者之匠心。鄭伯,鄭莊公。春秋時爵位分五等,公、侯、伯、子、男,鄭莊公屬伯爵,故稱鄭伯。段,即共(ɡōnɡ工)叔段,莊公弟。鄢(yān煙),鄭國地名,在今河南鄢陵。 〔2〕初:起初、當初,意指追述鄭伯克段于鄢之前事。 〔3〕“鄭武公”句:鄭武公娶申國國君之女。鄭,姬姓國(今河南新鄭一帶)。周宣王之弟友受封為鄭桓公,傳子武公,名掘突。申,姜姓國(在今河南南陽)。 〔4〕武姜:武公之妻姜氏,武表示丈夫為武公,姜表示母家姓姜。 〔5〕莊公:即鄭莊公。共(ɡōnɡ宮)叔段,莊公之弟,名段,因年少,排行在末,故稱叔,后又因出奔共地(今河南輝縣),故稱共叔段。 〔6〕寤(wù務)生:胎兒腳先出,意為難產。寤,通“啎”,逆,倒著。 〔7〕亟(qì器):屢次。 〔8〕請制:姜氏請以制地為共叔段封邑。制,地名,在今河南滎陽市汜水西,一名虎牢,又名成皋。 〔9〕巖邑:險要的城邑。 〔10〕虢叔:東虢國之君。制地原為東虢國所屬,據《竹書紀年》所載,鄭滅東虢,制地遂屬鄭國。 〔11〕他邑:其他城邑。唯命:“唯命是聽”之省略,此為先秦習語,多見于文獻之中,《左傳》中尚有“遲速唯命”等語。 〔12〕京:鄭國地名,在今河南滎陽縣東南。 〔13〕京城大(tài太)叔:《左傳》杜預注為:“公順姜請,使段居京,謂之京城大叔,言寵異于群臣。”顧頡剛在《史林雜識·太公望年壽篇》中認為:“古人用太叔,本指其位列之在前,叔段之稱太叔,以其為莊公**個弟弟也。”此處稱為太叔,乃特見其地位之尊寵。 〔14〕祭(zhài債)仲:鄭大夫,字足,又稱“祭仲足”或“祭足”,《左傳·隱公三年》所謂祭足,《左傳·隱公四年》所謂祭仲足,俱為此人,以其封地在祭(今河南中牟縣之祭亭)而得名。 〔15〕都:都邑,泛指一般城邑。城:指城墻。雉:量詞,高一丈,長三丈謂之一雉。《周禮·冬官·考工記》載:“匠人營國,方九里,謂天子之城,諸侯禮當降殺,則知公七里,侯伯五里,子男三里,以此為定說也。”鄭莊公為侯伯,國都當為五里,則每面長約九百丈,計三百雉。據下文所說“大都不過參國之一”,故普通城邑不能過百雉,過百雉則有僭越之罪,為國家之害。 〔16〕先王之制:先王的法度。國:國都,此處之“國”與前文之“都”相對舉。參國之一:國都的三分之一,“參”同“叁(三)”,下文“五之一”,“九之一”,同此。 〔17〕不度:不合法度。非制:非先王之制。不堪:受不了。 〔18〕焉:疑問代詞,哪里。辟:通“避”,逃避。 〔19〕何厭之有:有什么時候會滿足?厭,通“饜”,滿足。 〔20〕早為之所:趁早替共叔段安排個地方。所,處所。 〔21〕滋蔓:此處指共叔段勢力增長,土地擴大。滋,增長。蔓,蔓延。圖:謀劃,對付。 〔22〕斃:跌倒,倒下。 〔23〕既而:不久。西鄙、北鄙:鄭國西、北邊境一帶的土地。鄙,邊境。貳:有二心。 〔24〕公子呂:鄭國大夫。 〔25〕若之何:奈何、怎么辦。 〔26〕事:侍奉。 〔27〕無生民心:不要使百姓產生二心。 〔28〕“無庸”二句:不用,將自己趕上(災禍)。庸,同“用”。及,趕上。 〔29〕“大叔”句:共叔段又將原先兩屬之地收為自己的都邑。貳,指之前兩屬之地。 〔30〕廩(lǐn凜)延:地名,在今河南省延津縣北部。 〔31〕子封:即上文之公子呂,字子封。 〔32〕厚將得眾:土地廣大將得到民心。厚,土地廣大。 〔33〕“不義不”二句:(共叔段)對國君不行道義,不親近兄長,土地多了也必將垮臺。,通“昵”,親近。崩,山崩,此處指垮塌、崩潰。 〔34〕完:修葺,此處指修葺城墻。聚:聚集黍米糧食。 〔35〕繕甲兵:修理制造鎧甲兵器。繕,修理、制造。兵,兵器。 〔36〕具卒乘:準備步兵車兵。具,準備好。卒,步兵為卒。乘,車兵為乘。 〔37〕襲:偷襲。《左傳·莊公二十九年》:“凡師有鐘鼓曰伐,無曰侵,輕曰襲。”《白虎通·誅伐篇》:“襲者何謂也,行不假途,掩人不備也。” 〔38〕夫人:指鄭莊公與共叔段之母姜氏。啟:開,此處指開城門,以為內應。 〔39〕期:此處指共叔段與姜氏約定襲鄭的日期。 〔40〕乘(shènɡ剩):戰車。春秋時期,戰車在戰爭中普遍運用,杜預據古兵書《司馬法》認為戰車一乘甲士三人,步兵七十二人。楊伯峻先生根據《左傳》中其他關于戰車的相關記載,認為戰車一乘步兵十人。 〔41〕鄢:地名,即鄢陵,今河南省鄢陵縣北。 〔42〕五月辛丑:古人以干支記時,即隱公元年五月二十三日。 〔43〕出奔:出逃。 〔44〕書曰:指《春秋》經文的記述。以下為釋經文字,解釋經文為何如此記述,即所謂“書法”。 〔45〕“段不弟”二句:共叔段為人處事不像兄弟,所以不稱為弟。不弟,不像個弟弟。一說“弟”通“悌”,不遵行為弟之道。 〔46〕“如二君”二句:莊公與共叔段之戰,猶如兩國國君相戰,莊公戰勝,所以用“克”字。 〔47〕“稱鄭伯”二句:稱為鄭伯,是譏諷莊公對于弟弟不加教養。鄭莊公作為兄長本有教養少弟之責,而莊公卻存心放縱其弟養成其惡,所以不稱兄,而只稱其爵位。 〔48〕鄭志:鄭伯本有之心意。志,心意。此處是《左傳》作者通過莊公放縱其弟,養成其惡而一舉消滅的史實,探究莊公心中之本意。 〔49〕“不言出奔”二句:《春秋》不寫共叔段出逃外國,是因為共叔段并非自愿出逃,所以難以這樣說啊。 〔50〕寘(zhì治):放置,安頓。城潁:地名,在今河南省臨潁縣西北。 〔51〕“不及黃泉”二句:此句意為不死則不相見。黃泉,地下之泉。 〔52〕既而:不久。 〔53〕潁考叔:人名。潁谷:地名,今河南省登封市西南。封人:管理邊疆之地方長官。 〔54〕聞之:聽聞到莊公后悔寘姜氏于城潁之事。 〔55〕有獻于公:有禮物敬獻于鄭莊公。 〔56〕舍:放著,后寫作“舍”。肉,此處指帶汁的肉食,即下文之羹。 〔57〕遺(wèi位):給予,饋贈。 〔58〕繄(yī衣):句首語氣詞,無實義。 〔59〕敢問何謂也:請問莊公此話是何意?潁考叔此言其實是明知故問,意欲引出莊公下文。 〔60〕君何患焉:您擔憂什么呢? 〔61〕闕:挖掘。隧:挖隧道。 〔62〕入:此處指進入隧道。賦:賦詩。 〔63〕融融:和樂的樣子。 〔64〕(yì義):與上文“融融”意義相近,即快樂舒暢的樣子。 〔65〕“遂為”句:于是母親與兒子還如當初一般。此處《左傳》作者,用一個“初”字,點出了莊公與姜氏之矛盾并非真正的解決。一字用而眾情具,作者匠心之細,由此可窺一斑而知全豹。 〔66〕君子曰:《左傳》作者對所記歷史事件發表的評論或意見,往往用“君子曰”表達出。 〔67〕施(yì易):延伸、擴展。 〔68〕“《詩》曰”三句:此詩句見《詩經·大雅·既醉》。 〔69〕“其是”句:大概說的就是這種情況吧。是,此處指潁考叔。
中小學生閱讀指導目錄:古文觀止(青少年讀物) 作者簡介
吳楚材(1655~?),名乘權,字子輿,號楚材,清代浙江山陰(今紹興)人。仕途不顯,長期為塾師。康熙三十三年,與侄子吳調侯合選《古文觀止》,其后又參與編選《綱鑒易知錄》。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推拿
- >
山海經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巴金-再思錄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