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茨威格短篇小說集
-
>
女人的勝利
-
>
崇禎皇帝【全三冊】
-
>
地下室手記
-
>
雪國
-
>
云邊有個小賣部(聲畫光影套裝)
-
>
播火記
花街子 版權信息
- ISBN:9787229151607
- 條形碼:9787229151607 ; 978-7-229-15160-7
- 裝幀:70g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花街子 本書特色
市井故事的盡頭就是傳奇 在重慶沿江碼頭中的儲奇門與南紀門之間有一條叫花街子的街,是眾多小街中的一條,相對于解放西路這條馬路來說,它躲在其身后,是條貨真價實的背街。與相鄰的十八梯、厚池街、鳳凰臺、守備街、回水溝這些街相比,它又是*短的。短到什么程度?你若點燃嘴上的煙,呼出的煙子還沒在嘴邊散去,街就走完。即便如此,住在這里的人卻并沒覺得短小。他們一說起與自己朝夕相處的腳下這塊土地,往往會抬手把周圍一畫,說這一片都是花街子。那意味著,重慶城除了上半城的解放碑那一片外,大的地方就數這里了。不僅住在這里的人們這樣認為,連一些生意場所也如此。例如,十八梯農貿市場,它不在十八梯,卻在花街子;南紀門勞務市場,它不在南紀門,也在花街子。 其實,人們都曉得這里的各條街的名字,都清楚每條街的界線,但就是要這么喊、要這么想——花街子。 ——曾憲國 花街子,我從小在這里長大,往返不知多少次,早巳爛熟千心。那些成排的菜攤,那些賣茶鹽醬醋的小店,那些察皮鞋的女人,那些因劃鰭魚、 賣活雞、 開飯館而腰包逐漸鼓起來的商販,現在閉眼都能在心里烈火烹冶般地復活,并散發著這條老街獨有的下半城氣息——底層人群,住房逼仄,地面臟亂,車輛擁擠, 生活熱烈。 ——《人民文學》原副主編 寧小齡對于時光深處的這些事物,作者往情深,他的自由是巨大的。比自由更大的時光中,作者行道如水,各種姿式上下翻騰于感情流水中,而流水又將他高高托起,宿命的,因果的,玄秘的,還有不可測知的偶然性。這就是作家曾憲國的本事。 ——魯迅文學獎獲得者 葛水平曾憲國將他的身心都流放在社會底層,而那里民眾的命運,就是他文學運轉的軌跡。 ——魯迅文學獎獲得者 娜夜
花街子 內容簡介
本書是重慶有名作家曾憲國的中篇小說集,以重慶渝中區一條真實的小巷“花街子”作為書名,由《入戲》《彌合》《別無他求》《南麻布的家》等四部中篇小說組成。其中,《入戲》講述的是張長壽夫婦收養陪舞女邱小惠為干女兒的故事;《彌合》寫的是退休教師羅長貴喪妻后,與兒子不斷產生誤會,在追憶往事后,父子倆用親情彌合因悲痛產生的隙縫;《別無他求》寫的是老年喪偶的李渝山不顧女兒反對,勇敢追求幸福,與知己易華展開的一段黃昏戀;《南麻布的家》敘述了葉紫云帶著小女兒隨夫赴東京工作,房東松花奶奶幫助他們一家渡過難關的故事。這些作品都著眼于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雖然主人公的性格各不相同,但都反映了在時代的變化中,普通人對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
花街子 目錄
重慶下半城:一個人的小說版圖
**篇 入 戲
第二篇 彌 合
第三篇 別無他求
第四篇 南麻布的家
后 記
花街子 節選
曾憲國的生活版圖隨著時間的推移與年齡的增長并沒有逐漸縮小,重慶兩江之間的眾多老街與舊巷依然是他過去與現在*喜歡流連的地方。每天上午,他例行出門,通常是去喝“壩壩茶”—— 在長江與嘉陵江邊,在臨街的露天壩壩上,總是有這樣*平民化的茶園。春秋季節,天氣溫暖,到某個露天茶園,他與他的兄弟們相聚,海闊天空,東南西北;冬夏之日,寒冷與酷熱降臨,他會到鬧市里的某個咖啡館,冬有暖氣、夏有空調,挑一個憑窗的座位,獨自一人,看書看街景。中午,通常他習慣去一個熟悉的蒼蠅館子,要幾個家常菜或二兩小酒,或呼朋喚友,或獨自品咂。 多年來,大家都知道,即使他已經鬢染霜頭飛雪,但他依然不喜歡離群索居,隔個三五天,總是要和朋友聚聚——可以侃侃而談,也可以聚眾嘯傲,談興酣暢時,更不妨“老夫聊發少年狂”。他的朋友里有年輕時曾經一塊爬過電線桿子的供電局工友,有中年時一起辦過報紙或搞過創作的同事,有退休后在茶座飯局聚會或街上偶遇的“故知”。 每天,曾憲國的作息時間是雷打不動的——上午出門去喝“壩壩茶”,中午就近在街邊吃飯,下午回家,或讀書,或醞釀,就著一杯咖啡,將點點滴滴的思考轉化為文字。晚飯很簡單,云淡風輕。飯畢他又出門散步。下半城正在拆遷,也正在大興土木。改建的十八梯未見雛形,花街子的人氣已散。那么,往東走吧,去東水門大橋轉轉;或到長江邊看看吧。江風陣陣,幾條正在清淤的挖泥船整天轟隆隆聒噪得不得安寧。 在重慶市區生于斯、長于斯的他,*熟諳的是這個半島形的地域與地形——從菜園壩到朝天門,從上半城到下半城,從花街子到解放碑,往東是朝天門,兩江匯合之處;往西是菜園壩,老火車站,每天熙熙攘攘。下半城是一個有歷史、有故事、有人物的地方,每一扇窗戶,每一條巷子,每一家商鋪,每一座樓房,每一位男女,都應該有自己的故事——這些故事,不少都出現在他的小說里。 曾憲國的得意之作應該是他的長篇小說《門朝天開》,我猜想,這應該是曾憲國在冥冥之中得到的一個絕佳書名。一部長篇在殺青之前或醞釀階段,能得到這樣一個恢宏的題目,應得益于作者的靈氣與運氣。在重慶,任何一個讀者都能在“門朝天開” 四個字里猜想到小說的具體方位——在重慶,僅就眾多的地名及其地理位置而言,它們本身就可以構成一部小說。而且,由于進入到小說,它們會被人們反復談論并深入內心。歌樂山、楊家坪、沙坪壩、化龍橋、兩路口、牛角沱、上清寺、朝天門、海棠溪、上新街、龍門浩等地方,曾出現在羅廣斌與楊益言的《紅巖》里;出現在麥家的《風語》中——雖然他創作這部長篇小說時并未到過重慶,僅僅憑借一張過時的重慶地圖;出現在虹影的《饑餓的女兒》里,因為她對她家與南岸,以及當時社會底層平民的艱難生活與惡劣環境有著深刻的記憶。 我與曾憲國同在一個大院的一座住宅樓里,這個大院現在高樓矗立。過去唯一一幢巍峨的辦公大樓,幾年前隨著報紙的式微,出租改建成為一個民國風的賓館。當年的興盛與熱鬧,都被風吹雨打去。本是職工居住的住宅樓,不少主人或走或散,不禁令人唏噓。 作為多年的鄰居,我習慣性地尊稱他為老曾。 在曾憲國的創作中,在其地域性的敘事里,重慶的真實地名并未有多少涉及。小說畢竟是虛構的,無論是人物,還是具體的街道,或者是某個具體的巷子。但是,我們都可以從他小說地名中尋找到原型之地——比如那個反復出現的“順城街”,應該就是下半城的儲奇門與花街子吧。這是他在自己的小說版圖中虛構的一個地名,這個巴掌大的“順城街”活躍著他筆下的多位人物—— 老伴去世孤單一人的李渝山,與患病老伴彼此廝守的楊明亮,兩人相約的地方是順城街的露天茶園。 每次我到花街子,看到街邊自發形成的勞務市場里的那些陌生男女,看到中午他們手捧一大碗熱氣騰騰的快餐蹲在路邊大快朵頤,看到那些正在拆遷的破舊商鋪與永遠難以干凈的街道時,我就想這就是老曾筆下的那個順城街與那些人物吧。花街子,我從小在這里長大,往返不知多少次,早已爛熟于心。那些成排的菜攤,那些賣油鹽醬醋的小店,那些擦皮鞋的女人,那些因劃鱔魚、賣活雞、開飯館而腰包逐漸鼓起來的商販,現在閉眼都能在心里烈火烹油般地復活,并散發著這條老街獨有的下半城氣息——市井人群,住房逼仄,地面臟亂,車輛擁擠,生活熱烈。 一座城市無論怎樣發展,其方言都很難改變。在上海等沿海城市,隨著外地人口的大量涌入,人們已經開始擔心方言會失去應有的活力與生命。但是在重慶,無論孩子還是中老年人,用方言交流的習慣依然如磐石般,有著難以替代的穩定性。 在南方地域的寫作者中,尤其是江浙作家,他們普遍認同普通話,在作品中可以輕易地屏蔽地域性方言。無論是王安憶、蘇童、格非還是畢飛宇,他們都能說一口流利的普通話,盡管我們可以輕易地發現其各自的地方口音。但有一部分人卻難以擺脫方言的思維與方言的習慣,他們中的成功者,比如李劼人、沙汀、周克芹,比如沈從文、周立波、何士光,還有獲得茅盾文學獎的《繁花》的作者上海作家金宇澄。 在北京甚至北方,走南闖北的老曾盡管可以費力地卷起舌頭,笨拙地說幾句普通話,但仍需不時地將重慶方言的“言子”(詞語)轉換為普通話的字句,這多少會給他帶來一些交流上的障礙。雖然他從眾多的文學作品中飽嘗與吸取到的是普通話的語言與敘述方式,但一旦進入自己的個人寫作,潛意識里便不自覺地運用起方言的腔調、方言的字句與方言的語感——這是他地域性敘事中*鮮明、*酣暢、*快意的寫作。許多被人們早已淡忘的重慶方言,那些散落在民間在底層的“言子”,在他的筆下,在他人物的口中,又悄然復活了。 在我多年的文學編輯工作中,對于方言寫作,我歷來保持一種警惕。畢竟方言寫作需要強大的語言駕馭能力與深厚的文字功力,畢竟有地域性的限制,畢竟有生僻難懂和難以對應的合適字詞,以及閱讀上的障礙——在整體敘述中,方言的腔調會時常影響流暢的語感,讓正常的敘述險象環生。 寫作,對任何人來說,都是辛苦而又有難度的。小說,在今天被眾多寫作者從各種角度、以各種形式進行探索后,對任何一個寫作者都是一個挑戰。尤其在今天,世界是廣闊的,豐富的生活永遠有待寫作者去認識、發現與書寫。每個人的經驗、認識、觀念都有其自身的局限,如何從自己熟悉與喜愛的題材、人物、語言、敘述和思想的多重限制中突圍,是寫作者必須面對和跨越的障礙。 曾憲國作為一個多年從事新聞媒體行業的報人,作為一個“別無他求”的純粹創作上的“票友”,他在小說里得到了難以想象的自在、快意與滿足。 這是他的追求,也是他的初心。 (寧小齡,《人民文學》原副主編)
花街子 作者簡介
曾憲國,重慶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出版有中篇小說集《嘉陵江邊一條街》、中短篇小說合集《人市》、長篇小說《霧都》《門朝天開》。
- >
隨園食單
- >
朝聞道
- >
二體千字文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回憶愛瑪儂
- >
我與地壇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