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考研英語背單詞20個詞根詞綴
-
>
西班牙語詞根寶典
-
>
美國K-12原版語文課本--初中·下(全12冊)
-
>
流浪地球劉慈欣
-
>
西南聯大英文課 輕讀禮盒版
-
>
英語大書蟲世界經典名譯典藏書系:中國人的精神 (英漢對照)(精選權威版本)
-
>
許淵沖譯唐詩三百首:漢文·英語
牛津通識讀本牛津通識讀本:盧梭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4781787
- 條形碼:9787544781787 ; 978-7-5447-8178-7
- 裝幀:70g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牛津通識讀本牛津通識讀本:盧梭 本書特色
這部有關盧梭生平及其主要作品的概覽性讀物,雖然篇幅不大,但內容是高度濃縮的,其所展示的盧梭面貌也是完整的,羅伯特??沃克勒憑借其深厚的盧梭研究底蘊和流暢的文筆,讓普通讀者更容易地走進盧梭的世界,盡管這個世界需要更多的智識才能更好地理解。
牛津通識讀本牛津通識讀本:盧梭 內容簡介
讓—雅克?盧梭既是歐洲啟蒙運動的中心人物,也是這一運動的強大批評者。他大力抨擊政治、經濟、神學及性的文明裝飾物,并沿著這一路線激發著浪漫個人主義者和激進革命者的狂熱。在這本研究盧梭生平及其著作的小書中,羅伯特?沃克勒向我們表明,盧梭的歷史哲學,他的音樂和政治理論,他的小說、教育和宗教作品,甚至是他的植物學創作,如何受其有關人類在無拘無束自由狀態下自我實現的空想理念所激發。作者還解釋了,在回歸古典共和主義、古代神話、與神直接交流及孤獨狀態中,盧梭如何預見到了后現代主義者對啟蒙運動的某些拒斥。
牛津通識讀本牛津通識讀本:盧梭 目錄
序言
致謝
引用書目
**章 一位日內瓦公民的生平
第二章 文化、音樂和道德的敗壞
第三章 人性及公民社會
第四章 自由、美德和公民權
第五章 宗教、教育和性
第六章 流浪者的夢想
索引
英文原文
牛津通識讀本牛津通識讀本:盧梭 節選
**章 一位日內瓦公民的生平 在同期的思想家中,盧梭與孟德斯鳩、休謨、斯密、康德對現代歐洲思想史產生了zui為深遠的影響。而盧梭所做出的貢獻甚至可能超過同時代的其他所有人。沒有哪位18世紀的思想家能像他這樣寫出如此多的著作,涵蓋如此廣泛的主題和形式,充滿如此持久的激情和強大的說服力。沒人能像他一樣用自己的作品及一生如此深刻地激發甚至震撼了公眾的想象力。在啟蒙運動的重要人物當中,幾乎只有盧梭能讓當時所處世界的主要思潮經歷zui具啟發性的批判,即便是在他引導思潮方向的時候也是如此。后來,當法國大革命的領袖們抓住機會引發政治實踐和理論的統一時,他們首先宣布了對盧梭學說的擁戴。 和那個時代文學界的絕大多數杰出人士一樣,除了政治之外,盧梭還有很多其他興趣。他是一位廣受贊譽的作曲家,他著有一部quanwei、翔實的音樂辭典。在他的一生中,音樂或許是他zui感興趣的主題。雖然他早期的許多重要作品都是關于藝術、科學和歷史哲學的,但他在晚年卻對植物學充滿熱情,他就植物學寫了一系列書信,其譯本成為英國深受歡迎的教科書。他的《一個孤獨漫步者的遐想》在18世紀晚期的歐洲引發了浪漫自然主義思潮,他的《新愛洛伊絲》是那個時代zui廣為閱讀的小說,他的《懺悔錄》是自圣奧古斯丁以來zui具影響力的自傳作品,他的《愛彌兒》是自柏拉圖《理想國》之后關于教育的zui重要著作。然而,他所獲得的zui杰出的榮譽仍然來自道德和政治思想領域。 他的出生地和早期童年生活對他后來的生活和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于1712 年出生于日內瓦,一個加爾文主義小國,周邊圍繞著以信奉天主教為主的大國。這是一個多山的國家,有防御外敵入侵的自然屏障。zui重要的是,它是共和制國家,而其周邊的國家都是公爵領地制和君主制。盧梭后來在《愛彌兒》中描述薩瓦神父的時候,稱他信仰的是仁慈的自然之神,而不是《圣經》。在一座鳥瞰城市的山丘上,他構思了一個人與其造物主直接溝通的景象,而他所了解的其他城市里的居民是無法對這一想法表示贊同的。在反對專制政府和腐敗貴族特權的過程中,許多18世紀的啟蒙思想家將開明君主視為改革過程中的盟友。但是,盧梭和同時代的啟蒙思想家不同,他對于開明專制的前景并不抱有太大信心。然而,出于對書刊審查制度的恐懼,狄德羅、伏爾泰等其他人在自己積極投身的事業上表現得相對緩和,他們開始以匿名的方式發表自己的作品。而盧梭會抓住每一個可能的機會在自己的作品上署名“日內瓦公民”,直到他確信自己的同胞們已經無可救藥地徹底迷失后,他才停止這么做。啟蒙運動中沒有哪個重要人物能像他這樣,如此敵視政治文明發展路線,而又為自己的政治身份感到如此驕傲。 盧梭的母親生下盧梭后便撒手人寰,因此,養育盧梭的重任落在他父親的身上。盧梭的父親是一個富有浪漫氣質但脾氣暴躁的鐘表匠,他激發了盧梭對自然和書籍的熱愛,尤其是對經典名著和歷史的熱愛。盧梭從來沒有接受過正規教育,似乎為了彌補這一不足,他偶爾會用冗長的腳注來注釋他作品中所引用的文獻,而他同期受過良好教育的作家幾乎很少費心引經據典。不過,盧梭的母親繼承了大量藏書,他博覽群書的父親以頗具修養的方式鼓勵少年盧梭,因而使他迷戀上了文學。后來,盧梭在《懺悔錄》中提到這種修養,他認為這是日內瓦工匠區別于其他國家工匠的獨特之處。盧梭對出生地的摯愛很大程度上也沿襲自他的父親,他父親告訴他“四海之內皆兄弟”,以及“喜悅和天堂支配一切”。至少有兩本盧梭的重要作品—1758年的《致達朗貝爾論戲劇的信》和1764年的《山中來信》主要講述了他出生城市的文化或政治體系。他還曾經評論自己所寫的《社會契約論》描述的是自己國家的崇高原則。在盧梭的所有作品中,沒有哪本像《致達朗貝爾論戲劇的信》這樣詳盡描繪他的政治友愛觀。他在書中回憶了一個日內瓦兵團在露天舉辦歡慶活動,這激發了當時還是孩子的盧梭的想象力(《作品全集》第五卷,第123—124頁;《致達朗貝爾論戲劇的信》,第135—136 頁)。 然而,盧梭對自己的父親以及出生地的眷戀并沒能讓他克服失去母親的痛苦。在他年僅十五歲時,經介紹認識了一位瑞士男爵夫人—華倫夫人,她住在薩沃伊公爵領地的阿訥西,位于日內瓦的西邊。二十九歲的年輕的華倫夫人已經從事使新教難民改宗天主教的事業。她熱情地把盧梭帶進了她的家以及她的懷抱,而華倫夫人的這種熱情恰巧與盧梭的狂熱不謀而合。在接下來的十年內,他成了她的情人,也是她的學生。他們先后住在阿訥西、尚貝里,zui后住在田園詩般寧靜的謝爾梅特山谷。在她的指導以及她的資助者和告解神父的幫助下,盧梭完成了自己的學業,尤其是他之前知之甚少的哲學和當代文學,并由此開始考慮將寫作作為自己的職業。此外,盧梭在一定程度上受華倫夫人敬虔主義熱情激發,對神及其創造的奇跡產生了依戀,從而導致他的宗教信仰有別于同時代大多數啟蒙思想家,他們或者是無神論者,或者是懷疑論者,但都對盧梭的狂熱表示質疑,認為這和他們想要推翻的教會是屬于同一類型的神秘迷信。在盧梭和華倫夫人成為情人的這段時期以及之后的歲月里,盧梭都稱呼華倫夫人為媽媽,因為華倫夫人擁有甜美、優雅、美麗的特質,而這些特質是失去母親的孩子渴望在之后所有令其著迷的女性身上找到的。 盧梭大約從1745年起直至去世,一直和泰蕾茲·勒瓦瑟生活在一起并與其結婚。泰蕾茲·勒瓦瑟并沒有那么迷人,而且受教育程度也較低。雖然泰蕾茲·勒瓦瑟的清純一開始吸引了盧梭,但她始終未能從盧梭那里獲得他給予華倫夫人那樣的深情。他從他生命中zui為重要的兩位女性那里獲得母性關愛和性滿足,但他永遠無法容忍擁有自己的家庭。他拋棄了和泰蕾茲生的五個孩子,把他們送進公立育嬰堂,命運未卜。盧梭后來聲稱自己太窮了,沒法妥善地照顧自己的孩子,他對孩子的所作所為讓他非常悔恨和羞恥。讀者們肯定非常想知道他是如何寫出像《愛彌兒》這樣關于兒童教育的崇高論文的。《愛彌兒》在某些方面或許可以被解讀為一部關于個人救贖的作品。直到今天,他拋棄自己孩子的行為比他的其他任何特點都更為影響他在大眾心中的形象。 事實證明,盧梭也沒有像關心華倫夫人那樣關心泰蕾茲的需要。在1750年代,泰蕾茲陷入了極度的經濟困境,甚至被迫登記為貧民。1762年夏天,在她即將離開人世的時候,她依然沒有擺脫貧困,也沒有跟盧梭聯系。而那時,盧梭正由于自己的作品而被法國和瑞士的宗教和世俗統治者譴責,陷于對自身安危的焦慮中。在1778年4月12日圣枝主日,也就是盧梭去世的幾周前,他寫下了人生中zui動人的篇章之一—《一個孤獨漫步者的遐想》中的漫步之十。在這一章中,他回想自己初次遇見華倫夫人已經是五十年前了,他們彼此的命運已經交織在一起,在她的懷抱里他享受到了孤獨人生中一段短暫而溫柔的時光,沒有艱難困苦、沒有紛繁雜亂的情緒,因為這段時光,(他)才認為(他自己)真正活過(《作品全集》**卷,第1098—1099 頁;《一個孤獨漫步者的遐想》,第153 頁)。 在盧梭二十多歲的時候,他終于開始在世界上擁有一席之地,當時他主要依靠給人補習和譜寫樂曲維持生計。他下決心要用一部喜劇—《納西塞斯》和一套全新的樂譜體系征服巴黎。1742年到達巴黎后不久,盧梭結識了狄德羅。狄德羅與盧梭年齡相仿,背景相近,擁有相似的抱負,從而成為盧梭接下來十五年內zui親密的伙伴。他們兩人的性情并不一樣,狄德羅更為儒雅、和藹,盧梭更為敏感、真摯,但他們在戲劇、科學尤其是音樂上擁有共同的興趣。在狄德羅與達朗貝爾擔任《百科全書》聯合主編時,盧梭接受委托,撰寫了大部分關于音樂的文章以及一篇關于政治經濟學的文章。在1749年《論盲人書簡》出版后,狄德羅在萬塞訥的監獄被短暫拘留了一段時間。盧梭幾乎每天都來探望他,并懇求當局釋放他的伙伴。有一天,他從巴黎的寓所出發前往監獄的途中,偶然發現了一則關于有獎征文的競賽通知,主題為藝術和科學及其對人類道德的影響,從此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盧梭熱衷于反對文明,這一觀點構成了《論科學與藝術》的核心內容。狄德羅起初跟盧梭擁有同樣的熱情,但僅僅是因為他主編的藝術與科學辭典的主要撰稿人也試圖不斷地質疑科學和藝術,這一具有煽動性的想法讓狄德羅非常感興趣。后來,狄德羅開始擁護自己激進的道德觀念,其中很多觀念仍然和盧梭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盡管他一直對盧梭持否定態度的一個觀點堅信不疑:知識和文化的演變只要源于符合人類天性的真正好奇心,就會帶來人類行為的進步。 1743—1744年間,盧梭被任命為法國駐威尼斯大使,因而他暫時結束了在巴黎的逗留。年輕的時候,盧梭拜訪過都靈,并在那里學習了意大利語。他喜愛意大利音樂,經常聆聽,并對其自然和直接的表現方式表達出強烈的熱情;他在欣賞結構精致的法國音樂時,也絲毫無法減淡對意大利音樂的熱情。在都靈,他發現為彌撒儀式伴奏的華麗的管弦樂表演比在日內瓦教堂里被當作音樂的簡樸的贊美詩更具有吸引力;在威尼斯,他也熱衷于通俗音樂和本地音樂,街上和酒館里的流行曲調一點都不比舞臺上的音樂遜色,同樣令他陶醉。他返回巴黎后,將意大利歌劇和法國歌劇進行比較,認為意大利歌劇更勝一籌。他認為法語欠缺音樂表現力,法國聲樂風格通常缺乏清晰的旋律線,而且過多的表面裝飾和和聲的點綴導致音樂拖沓。 盧梭在18世紀中葉與當時著名的作曲家、音樂理論家拉莫的爭執正是源于這樣的主題。1753年,盧梭寫了《論法國音樂的通信》,事實證明這是他引發爭議zui大的作品,因為這部作品,他對音樂的思考被視為具有煽動性,他的肖像被反對者吊起來以泄憤。盧梭自己在《懺悔錄》(《作品全集》**卷,第384 頁;《懺悔錄》,第358頁)中聲稱,《論法國音樂的通信》也是唯一一部曾經遏制了法國政治暴動的作品。1753 年11月,君主一派對巴黎zui高法院的地方法官進行驅逐,這一全國性的危機也激化了詹森主義者和耶穌會會士之間的矛盾,造成了極大的動亂。但盧梭堅持認為,這并不是他的作品所激發的,他的作品只是將一場原本針對國家的潛在革命,轉變成了一場針對他的革命。矛盾的是,事實證明,《論法國音樂的通信》是盧梭唯一一部贏得啟蒙思想家普遍認可的作品,他們也懷著和盧梭相似的熱情加入了推行意大利音樂的行列。1752年盧梭創作了歌劇《鄉村卜者》,這部作品以意大利音樂風格創作,受到了廣泛的稱贊,甚至被格魯克和莫扎特模仿并超越。1767年盧梭的《音樂辭典》出版,其中大部分內容都源自他為《百科全書》撰寫的文章,他對于自己早先關于音樂和話劇的想法進行了更加深入的闡述。而在1760 年代早期完成的《論語言的起源》中,盧梭在上述想法中加入了他的歷史哲學思想,認為古典拉丁語比當代法語更具有音樂活力,古代共和國的公民擁有更多的美德和自由,他們以開放式的音樂表達了他們兄弟般的情誼,而這種音樂在君主統治的當代主題中已經不再流行了。 在盧梭的《懺悔錄》中,他提到他在威尼斯發現“一切都歸源于政治”,因此“一個民族的面貌完全是由其政府的性質所決定的”(《作品全集》**卷,第404 頁;《懺悔錄》,第377 頁)。他堅信,人天生并不邪惡,但往往由于差勁的政府滋生了邪惡,從而導致人變得邪惡。如果一切都取決于政治,那么日內瓦同胞的正直品格,以及曾經輝煌的威尼斯共和國民眾的道德敗壞,都可以追溯到同一個根源。在威尼斯居住過一段時間后,盧梭回到當時zui大的君主國的首都巴黎,因此他可以比較三個截然不同的政體在塑造其民族性格上所產生的影響。盧梭在1749 年起草了《論科學與藝術》,這讓他**次有機會集中闡述了他關于文化衰落和罪惡的政治根源的觀點。他在書中提出,雖然我們的祖先是強健的,但啟蒙運動帶來的過度奢侈耗盡了我們的活力,使我們受制于文化的桎梏。斯巴達因為擺脫了藝術和科學的粉飾而成為一個持久的強國;雅典,這個代表古代zui高文明的國家,卻無法阻止自己的衰落,淪落為專制統治的國家,而羅馬以及其他帝國的日益強大,都同時伴隨著軍事和政治實力的衰減。盧梭評論稱,無論在何處,“藝術、文學、科學都把花冠點綴在束縛著人們的枷鎖之上”(《作品全集》第三卷,第7 頁;《〈論文〉及其他早期政治著作》,第6 頁)。他之后的作品雖然囊括了很多其他主題,但他的“知識源于感覺經驗”這一觀點此后成了其哲學理論的基石。受古代智者學派的啟發,并由馬克思和尼采重新修改,這一原則也成了后現代主義批判啟蒙時代的普遍核心思想。
牛津通識讀本牛津通識讀本:盧梭 作者簡介
羅伯特??沃克勒,英國埃克塞特大學高級研究員,歷史學家、政治理論家,18世紀歐洲啟蒙運動和盧梭的杰出研究者。著有《盧梭論社會、政治、音樂和語言》(1987)、《盧梭與18世紀》(1992)、《狄德羅的政治著作》(1992)、《發明人類科學》(1995)、《啟蒙與現代性》(2000)等。
- >
姑媽的寶刀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史學評論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二體千字文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