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阿蘭.德波頓文集幸福的建筑/阿蘭.德波頓文集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2747504
- 條形碼:9787532747504 ; 978-7-5327-4750-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阿蘭.德波頓文集幸福的建筑/阿蘭.德波頓文集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廣大讀者英倫才子阿蘭·德波頓博學雜收,好學深思而又處之以平常心;他感受如普魯斯特之纖毫畢現,文筆堪比蒙田之揖讓雍容,趣味又如王爾德之風流蘊藉——而又不至墮入憤世嫉俗。他教我們懂得享受每天的平常歲月,教我們略過虱子只管恣意領略那襲華美的生命錦袍。本書是英倫**才子的**力作,根據英國系列電視節目“完美的家”內容撰寫完成。在本書中,作者著眼于與我們生活密切相關的東西——建筑,它們對我們的影響可比我們想象得要重要的多。
阿蘭.德波頓文集幸福的建筑/阿蘭.德波頓文集 內容簡介
本書不是教科書式的西方建筑史,也不是建筑的鑒賞手冊或裝潢指南。德波頓積數年之功著成的*作品從一個極其獨特的角度,審視了一個我們看似熟悉、其實頗為陌生的主題:物質的建筑與我們的幸福之間的關系。人為何需要建筑?為何某種美的建筑會令你愉悅?為何這種對于建筑美的認識又會改變?建筑與人的幸福之間到底有何關聯?德波頓從哲學、美學和心理學的角度對這些問題的解答,足以顛覆你日常的那些有關建筑的陳詞濫調,會促使你從根本上改變對建筑、進而對人生和幸福的既定態度與追求。
阿蘭.德波頓文集幸福的建筑/阿蘭.德波頓文集 目錄
中文版序言(阿蘭·德波頓)
一、建筑的意義
二、我們應建造何種風格的建筑
?三、會講話的建筑
四、理想的家
五、建筑的美德
六、土地的承諾
幸福與建筑:德波頓訪談錄
致謝
譯后記
阿蘭.德波頓文集幸福的建筑/阿蘭.德波頓文集 節選
1假如我們描述為美的建筑和家具果能喚起幸福的幾個方面,我們也許還該再追問一句:我們為何認為這樣的喚起是必不可少的。我們為何需要類似尊嚴和透徹這樣的品質在我們的生活中起到一定作用并不難理解,不過我們為何需要周遭的環境跟我們訴說這些品質則稍稍需要探究一下。我們的環境跟我們說什么到底有何相干?建筑師們干嗎該費心去設計那些能跟我們交流特定情感與理念的建筑,而且我們為什么就該這么被動地等著被那些跟我們認為是錯誤隱指的東西產生回應的所在所影響7我們為什么這么易于,這么不合時宜地易于受到我們居住其間的這些空間所說的內容的影響?2我們對于周遭環境的敏感也許可以追溯至人類心理的個惱人的特征:追溯至我們在我們體內容納了眾多不同的自我,而他們并非全都同等地感覺像“我們”,這種情況甚至非常嚴重,以至于當某些特定情緒來襲時,我們都會抱怨我們已經偏離了我們自認的真實自我。不幸的是,我們在類似時刻迷失的自我,我們的性格中那難以捉摸的真正的、有創造性的、自發的側面,卻是由不得我們憑意志去喚起的。說起來慚愧,我們通往其間的途徑在一定意義上是由我們碰巧身處其中的所在,是由磚石的顏色、天花板的高度以及街道的布局所決定的。在一個被三條高速公路夾死的旅館房間或是破敗高層住宅區的一塊荒地上,我們的樂觀態度與意志力都會有漸漸枯竭的趨勢,像水從一個破缸里流盡一樣。我們會開始忘記我們曾有的雄心壯志或是感覺精神煥發、胸懷希望的所有理由。我們拐彎抹角地仰賴我們所處的環境表現出我們尊崇的情緒和觀念,并且提醒我們意識到它們的存在。我們期望我們的建筑就像一種精神氣質一樣促使我們成為一個更有希望的自我。我們在自己的周遭安排下種種物質形式來告訴我們——不過也要冒不斷忘記的險——內心真正的需要。我們轉向墻紙、長椅、繪畫和街道,以阻止我們真正自我的迷失。反過來,我們將那些其態度配得上并支持我們自我的所在敬稱為“家”。我們的家并非一定是我們的永久居留之地,并非一定要有我們的衣櫥才配得上這個稱號。將一幢建筑稱之為家不過是承認它跟我們珍視的內在之聲恰好合拍。家可以是一個機場或是一個圖書館,一個花園或是一個高速公路邊的小餐館。我們對家的熱愛反過來亦是承認我們的個性決非自我決定的。我們在心理意義上需要一個家就如同在肉體上一樣迫切:需要它來補償我們的脆弱。我們需要一個避難所以支持我們的精神狀態,因為這個世界是如此異己。我們需要我們的房間使我們不致偏離我們理想的自我并使我們那些重要的、易于迷失的側面生生不息。3也許*關心環境在決定個性方面起到的作用的正是這個世界上那些偉大的宗教,它們雖很少建造可以供我們入睡的地方,卻顯示出對我們需要一個家的*偉大的同情。宗教建筑的*基本原則植根于這樣一種觀念:我們身處何處*能決定我們信仰何物。對于宗教建筑的辯護者而言——雖說他們確信我們是出于理性達到信仰的——我們的信仰只有在不斷因我們的建筑而得到確認的情況下我們才會可靠地獻身干它。面對被我們的情欲所腐化以及被社會交往與閑言碎語引入歧途的危險,我們需要那些我們自身之外的價值觀能夠鼓勵并加強我們內心渴望的所在。墻壁或天花板上描繪了什么可能直接關涉到我們距離上帝的遠近。為了跟我們*誠摯的部分不離不棄,我們需要鑲金裹翠的嵌板、彩繪的玻璃窗以及礫石路鋪砌得完美無瑕的花園。4幾年前,我受阻于一場傾盆大雨,又正逢午飯被朋友爽約,多出一兩個小時要消磨,于是避進倫敦維多利亞街上一幢煙色玻璃與花崗巖的大樓,那是麥當勞的西敏寺分店。餐館里的氣氛嚴肅而又專心。顧客們獨自在進餐、讀報或者盯著棕色的瓷磚,堅決而又粗暴地咀嚼著,與其相比,哪啊怕飼養棚里的氣氛都會顯得更加歡快更有禮貌。這場景使各色各樣的觀念都變得荒唐可笑,諸如:人類有時也會不計回報地幫助他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偶爾也出于真心誠意;生命也許值得忍耐……這家餐廳真正的本事就是能使你焦慮難安。那刺目的燈光,冰凍薯條被扔進油鍋里的刺喇刺喇聲以及柜臺工作人員那狂亂的舉止,等于是在一個混亂而又暴力的宇宙中促使你去體味生存的孤寂與毫無意義。剩下的途徑惟有繼續埋頭大嚼,以期抵消掉我們進餐的這個場所帶給我們的不話。不過,我不愉快的進餐被三十個左右高得不可思議的金發芬蘭少年的到來打斷了。發現自己竟然跑到這么遠的南方而且冰冷的雪竟也變成了雨讓他們大為震驚,也因此情緒極度高漲,他們于是通過拔出吸管、引吭高歌而且互相背來背去來表達興奮之情——引得餐廳的工作人員不知所措,拿不定主意是該制止這樣的行為呢還是將其視作好胃口的保證予以尊重。這幫嘰嘰呱呱的芬蘭少年促使我的拜訪就此告終。我把桌子收拾干凈,走出餐廳來到緊鄰的廣場,然后我有生以來**次真正注意到西敏寺那突兀、壯麗的拜占廷式風格,它那紅白兩色磚塊砌就的高達八十七米的鐘樓直刺入霧蒙蒙的倫敦蒼穹。受到雨天和好奇的驅使,我步入一個巨穴般的大廳,陷入濃重的黑暗,襯著這個底色的是一千支還愿的蠟燭,它們金色的光影搖曳地映出鑲嵌畫以及苦路十四處的雕刻畫。空氣中彌散著香熏的氣味與教徒喃喃的祈禱。中殿正中的天花板上懸掛的是高達十米的十字架,一面雕刻的是耶穌,另一面是他母親。圍繞高高的圣壇的是用鑲嵌畫表現的基督在天堂受到崇拜,天使環繞的情景,他一腳踩在一個球上,雙手捧著一個圣杯,杯里滿溢著他本人的鮮血。外部世界浮泛的喧囂早已讓位于敬畏與靜默。孩子們緊靠父母站立,帶著一種迷惑的敬畏感四處打量。觀光客也都本能地壓低嗓音,仿佛深陷在某個他們不希望馬上抽身而退的集體夢境中。大街上的對面不相識已經被一種特別的親密所包容。人性中每一種嚴肅的特質都似乎被呼喚至表層:你會不由得思考有限與無限,無力與崇高。這幢石造的建筑給一切妥協和遲鈍帶來寬慰,并點燃了我們追求完美的向往。在教堂待了十分鐘后,一系列在外面絕難想象的觀念竟然開始顯得觸手可及。在大理石、鑲嵌畫、暗影與香熏的影響下,耶穌就是上帝之子并曾徒步穿越加利利海的事跡竟顯得絕對可能起來。面對雪花石膏的童貞馬利亞雕像以及用以襯托雕像的紅、綠、藍色大理石,你完全有理由想象一位天使隨時都會穿越倫敦上空厚重的積云,通過中殿的一扇窗戶進入教堂,吹響黃金的小號,用拉丁文宣布一起即將到來的天國盛事。 ……
阿蘭.德波頓文集幸福的建筑/阿蘭.德波頓文集 作者簡介
阿蘭·德波頓(Alain de Botton),英倫才子型作家,生于1969年,畢業于劍橋大學,現住倫敦。著有小說《愛情筆記》(1993)、《愛上浪漫》(1994)、《親吻與述說》(1995)及散文作品《擁抱逝水年華》(1997)、《哲學的慰藉》(2000)、《旅行的藝術》(2002)、《身份的焦慮》(2004)、《幸福的建筑》(2007)。他的作品已被譯成二十幾種文字。
- >
巴金-再思錄
- >
月亮虎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月亮與六便士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