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影像·歷史·詩歌:關于愛森斯坦的三場視覺藝術講座:漢法對照 版權信息
- ISBN:9787208163348
- 條形碼:9787208163348 ; 978-7-208-16334-8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影像·歷史·詩歌:關于愛森斯坦的三場視覺藝術講座:漢法對照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藝術史、藝術理論、電影、哲學研究者和愛好者對電影史經典名作的三重解讀 藝術史家破譯無聲黑白中隱藏的情感密碼 蘇聯導演愛森斯坦是蒙太奇理論的奠基人,黑白默片《戰艦波將金號》敷演了1905年“波將金”號軍艦起義的史實。俄國水兵在烏克蘭的港口敖德薩反抗軍官的虐待,得到了民眾支持,但隨后遭到沙皇軍隊屠殺。影片表現敖德薩港口階梯上民眾奔逃的段落被譽為影史經典,蒙太奇美學的代表作。其中高速剪輯、特寫等技術手段是影視藝術專業學生和文藝愛好者津津樂道的。 著名藝術史家、哲學家迪迪-于貝爾曼不止探討了技術手段,還結合愛森斯坦的成長經歷和知識背景,影片呈現方式的歷史社會淵源,聯系相關其他藝術作品的影像,解說了“經典之所以經典”,黑白默片如何超*時空限制、表現強烈而深沉的情感,重新闡釋在當下或被理論界摒棄、或被商業簡單消費的“悲愴”和“感性”的意義。
影像·歷史·詩歌:關于愛森斯坦的三場視覺藝術講座:漢法對照 內容簡介
“OCAT研究中心年度講座”是一個致力促進當代藝術史研究的開放性項目,2015年的年度講座的題目為“影像、歷史、詩歌:關于愛森斯坦的三場視覺藝術講座”。迪迪-于貝爾曼圍繞著名導演愛森斯坦的電影《戰艦波將金號》展開,講解影像的視覺結構如何創造出連貫的歷史圖景,又如何通過詩歌式的建構表現出來。 首講從影片的紀實和抒情雙重特質切入,追溯愛森斯坦的理論源頭;第二講關注影片的主要形式技巧,“蒙太奇”與特寫;第三講分析愛森斯坦電影的詩性結構及其營造出的史詩“氛圍”。 講座詳細分析電影中的哀悼場景,以及由這種悲愴的塑造而為影片帶來的心理意義上超乎尋常的強度,重新闡釋在當下或被理論界摒棄、或被商業簡單消費的“悲愴”和“感性”的意義,引導出對影像和時間之間多重關系的思考。
影像·歷史·詩歌:關于愛森斯坦的三場視覺藝術講座:漢法對照 目錄
總述
**講 歷史與詩歌
本講問答
第二講 剪切影像與近景眩暈
本講問答
第三講 氛圍影像與遠景眩暈
本講問答
法文講稿
影像·歷史·詩歌:關于愛森斯坦的三場視覺藝術講座:漢法對照 節選
**講 歷史與詩歌(節選) 理論從來不會脫離實踐,也不會脫離體現理論的具體事物。我們需要觀察個別的現實,在其中尋找近乎理論力量的東西,而不是閉門打造什么“一般理論”,不顧一切地套用在個別現實之上。因此,我不會泛泛地談論影像、歷史與詩歌的關系,而是希望具體討論一個不同尋常的視覺對象,以之作為我們在美學問題中的向導。大家想必都十分熟悉這部電影:謝爾蓋??米哈伊洛維奇??愛森斯坦的《戰艦波將金號》。影片講述的是俄國1905年革命的一個著名片段,也是1917年布爾什維克勝利的序曲。這部電影是1925年為紀念該事件發生二十周年而攝制的,愛森斯坦時年不過27歲。 影片令人震撼的一點,是它在心理意義上格外緊張的特質,是它的情念。許多評論家[包括法國的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都對愛森斯坦這部電影的“悲情”面貌持批評態度,仿佛情念一定標志著真實性的不足、戲劇化的謊言、對一切歷史真實的夸張,甚至是某種政治瑕疵[這是法國哲學家阿蘭??巴迪歐(Alain Badiou)的觀點]。然而在我看來,值得探究的是對愛森斯坦而言,以“悲情”的方式建構政治敘述何以至關重要。我也很有興趣同各位探討,在中國,情感是如何獲得集體表達的。正如我們在這部電影中看到的[尤其是圍繞瓦庫林楚克(Vakoulintchouk)尸體的哀悼場景],水手的冤死成為愛森斯坦試圖描述的整個革命進程的觸發點。在哀悼場景中,沉重的悼念化為每個人憤怒的反抗,繼而演變為所有人的起義。 影片從每個人的情感出發(尤其是圍繞死者的那些老婦人),自然會帶有強烈的“抒情性”,但是不要誤解:《戰艦波將金號》的抒情,并非要使情念遠離歷史,它的目的并不在于創造一種抽象的、超越時代的美好人性。相反,抒情性的引入恰恰是揭示1905年革命態勢的方法,哪怕它在個別姿態中有所夸張。愛森斯坦的電影不僅是一件永恒的藝術品,而且還構成了一個特定的“歷史之眼”。它既是紀實(chronique),又是詩歌;既是紀錄片,又是悲劇。 愛森斯坦顯然汲取了多重的藝術源頭,其中包括電影史,格里菲斯(D. W. Griffith)首當其沖。我們可以想到《黨同伐異》(Intolérance),影片再現了階級斗爭和大屠殺;也可以想到《兩個孤女》(Les Deux Orphelines),其情節的展開以巴士底獄的陷落和1792年9月的屠殺為背景。法國大革命的題材對愛森斯坦影響深遠,不僅有電影,還有文學作品。作為《罷工》(La Grève)的創作者,他時常談起自己對雨果《悲慘世界》的熱愛。他在創作《戰艦波將金號》的悼念和反抗場景時,怎能不想到雨果小說中題為“埋葬:再生之機”的章節?其中講述的,恰恰是民眾面對一位“有待討回公正”的死者悲憤交加的場景:他(拉馬克將軍,“位于左派與極左派之間,深受民眾愛戴”)的去世令人哀悼。如同一切苦痛、哀悼可能轉化為反抗。事情果然這樣發生了。 關于1832年巴黎的暴動和起義場景,雨果留下了令人難忘的描寫——那是“悲情”的描寫,時而近乎顯微鏡式的,時而又如宇宙般浩瀚,仿佛是在描繪一片巨浪、波濤,或者傾瀉而至的風暴: 世上的奇事,莫過于一場暴動的初發。四面八方一齊發難。早有預見嗎?不錯。早有準備嗎?不對。從哪兒爆發的?街道。從哪兒降臨的?自天而降。[……]我們在這里從容逐個敘述的事件,當年卻是在一片喧囂沸騰聲中,在城中各處同時爆發的,猶如一大陣滾雷聲中無數道閃電。[……]暴動的真正領導者,是彌漫空間的一種莫名的狂熱情感。這次起義突如其來,一只手筑起街壘,另一只手占領了駐軍的幾乎全部據點。[……] 內戰中有難以理解的征象,未知的各種迷霧,同這種熊熊大火攪在一起,革命成為斯芬克斯,誰經歷一場街壘戰,誰就以為做了一場夢。[……]人一走出街壘,就不知道所目睹的景象了。在街壘里,人變得可怕而不自知。在街壘里,包圍人的戰斗思想具有人的面孔,頭腦中充滿未來的光明。那里盡是躺著的尸體和站立的鬼魂。時間漫長,仿佛度過永恒的時刻。人生活在死亡中。鬼影幢幢。是什么呢?看到的是沾滿鮮血的手,有的呼號,有的卻不出聲;人在煙霧中,也許還在黑夜里,真以為觸摸到了未知深淵的兇險的濕壁;事后只看到自己的指甲里有紅色的東西,經歷的事卻一概想不起來了。 愛森斯坦不止一次提出,可以將《戰艦波將金號》的畫面與詩句相比較,他甚至將之上升為方法:如何在電影中賦予一幅“文學畫面”(例如“空氣中彌漫著死一樣的寂靜”)以具體畫面(圍繞瓦庫林楚克尸體的哀悼場景)?頗富意味的是,就在愛森斯坦拍攝《戰艦波將金號》的1925年夏天,詩人鮑里斯??帕斯捷爾納克也開始創作一組同主題的抒情詩: 忽而 波將金號燈火通明。[……] 反抗起來了, 嘈雜喧嚷, 直至前桅, 蔓延,[……] 嗒,嗒,嗒…… 子彈在甲板上飛舞, 從甲板上,嗒,嗒…… 射向水面, 射向逃散者。 他還在船上? 連射,向空中,向水中。 “好啊!” 有人抱怨,你就發狂? 連射依舊。 抓起來!扔下船。 念著這首詩的片段,仿佛在讀《戰艦波將金號》第二幕起義場景的分鏡頭劇本。帕斯捷爾納克自己也說:“這不是詩,而是1905年的詩體紀實。”詩集的排版將每一詩句破成幾行,就像弗拉迪米爾?? 馬雅可夫斯基(Vladimir Maïakovski)的那些“報道詩”,也像愛森斯坦那些被切分的、相互碰撞的短促畫面,有著氣喘吁吁的節奏。無論是具有畫面感的詩句,還是被構想為詩句的電影畫面,都體現了與(1905年)歷史的某種關聯,那個時代要求藝術家采用超越紀實與詩歌的習慣性對立的某種形式——正如帕斯捷爾納克所說的“詩體紀實”(chronique versifiée)。帕斯捷爾納克還為1905 年革命*著名的英雄之一彼得??彼得洛維奇??施密特(Piotr Petrovitch Schmidt)寫過一首敘事長詩。這位軍官是一名海軍中尉,他與起義者相善,后來在敖德薩受審,1905年3月被處決。 愛森斯坦的《戰艦波將金號》也幾乎是一部“詩體紀實”,或者更應該說是一首“紀錄詩歌”。支撐整部電影的節奏感與抒情能量,建立在對于歷史研究和事件細節建構的細致關注上。所以影片會請出老兵和親歷者妮娜??阿加佳諾娃-舒特科(Nina Agadjanova-Choutko)、康斯坦丁??費德曼(Constantin Feldman),還有詩人、劇作家塞爾日??特列雅科夫(Serge Trétiakov)和小說家伊薩克??巴別爾(Isaac Babel)相助,并且運用能找到的一切檔案中的圖像志材料。這首先涉及19 世紀法國大革命的圖像志,既因其雨果式的抒情性,也因其中的個人化特質,令兒時的愛森斯坦深受觸動:“我對阿芒??達約(Armand Dayot)有關1870 年巴黎圍城和巴黎公社的圖集印象頗深,扉頁上題有厄內斯特??拉維斯(Ernest Lavisse)的一句話:‘有一天,圖像將更新整個歷史教育。’”
影像·歷史·詩歌:關于愛森斯坦的三場視覺藝術講座:漢法對照 作者簡介
喬治??迪迪-于貝爾曼,藝術史家、哲學家。1953 年生于法國圣艾蒂安,1981 年博士畢業于法國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并從1990年起于高等研究院任教。他的研究領域涵括文藝復興至當代藝術中的多重圖像理論,撰寫了超過50本關于圖像理論的書籍,關注歷史、記憶、敘事與圖像的關系。代表著作包括《歇斯底里癥的發明》(1982)、《直面圖像》(1990)、《弗拉??安杰利科:非像與喻體》(1990)、《遺存的圖像》(2002)、《歷史之眼》系列(2009—2016) 等。迪迪-于貝爾曼在世界各地策劃了多個重要展覽,包括在法國蓬皮杜中心策劃的“印記”(1997)、在法國弗雷努瓦國家當代藝術工作室策劃的“場所傳奇”(2001)、在西班牙馬德里索菲亞皇后國家藝術中心博物館策劃的“阿特拉斯: 如何肩負世界?”(2010)。2015年獲阿多諾獎,2017年當選英國社會科學院院士。2015年于貝爾曼以“影像??歷史??詩歌”為題展開三場講座,同年于北京OCAT研究中心策劃展覽“記憶的灼痛”,開啟了OCAT 研究中心年度講座系列。 譯者王名南,藝術史研究者,畢業于北京大學、巴黎政治學院、盧浮宮學院。譯著包括《當代藝術的危機》《當代藝術之爭》,曾獲2015年傅雷翻譯出版獎“新人獎”。
- >
月亮虎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推拿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月亮與六便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