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山西文物日歷2025年壁畫(特裝版)
-
>
老人與海
-
>
愛的教育
-
>
統編高中語文教材名師課堂教學實錄
-
>
岳飛掛帥
-
>
陽光姐姐小書房.成長寫作系列(全6冊)
-
>
名家經典:水滸傳(上下冊)
改變世界,以教育的方式:北京十一學校變革啟示錄 版權信息
- ISBN:9787572003066
- 條形碼:9787572003066 ; 978-7-5720-0306-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改變世界,以教育的方式:北京十一學校變革啟示錄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教師、校長、教育管理者、熱愛教育的讀者為什么是十一學校? 從十一學校的變革中,我能學到什么? 誠意滿滿,這里有你想知道的臺前幕后。 北京十一學校之于中國教育和中國社會的價值, 不僅在于她能夠培養學生走在“可以偉大”的道路上, 還在于有多少教育者、多少學校會朝著她提供的新方向走去。
改變世界,以教育的方式:北京十一學校變革啟示錄 內容簡介
從本書中,你能看到人到中年毅然轉身來到北京十一學校“閉關修煉”的校長,也能看到不希望學生太聽話,甚至喜歡“差生”的老師,以及被激發了好奇心與創造力、志存高遠且勇于擔當的各種學生…… 八年來,作者無數次走進北京十一學校,記錄下這一張張面孔、一個個故事。十一學校的師生用自己的行動,用教育的力量,為我們敞開了兩扇大門:一扇通往內心世界——發現自己,喚醒自己,成為自己;另一扇通往外部世界——為創造一個更美好的世界而努力。
改變世界,以教育的方式:北京十一學校變革啟示錄 目錄
自 序
上 篇
把成功設計成危機:對話李希貴校長
改變世界,以教育的方式
發現學校
追求真實的教育
讓教育自由呼吸
“不唯高考,贏得高考”
課堂里走出教育家
讓學生找到“成長合伙人”
十一學校的經驗孕育“沙漠之花”
教育部部長為何兩次探訪十一學校
十一學校的創新,會經由怎樣的校長而擴散
下 篇
科學界派往課堂的代表
北大博士十一學校從教記
以學生為本自我進化
五旬教師的與時俱進
為學生的自主學習而設計
“砸錢找罪受”的馬術女孩
不愿只在想象中學習
后 記
改變世界,以教育的方式:北京十一學校變革啟示錄 節選
把成功設計成危機:對話李希貴校長(節選) 校長的權力觀 李斌:昨天(2018年12月22日),十一學校舉辦了高三學生成人禮,希貴校長的雙手在500多名學生的肩膀上拍了將近 2000 次。之后,您發表了講話,主題是:“人生段考,你能證明自己成人了嗎?”這篇講話稿在微信朋友圈刷屏。您能不能揭秘構思和準備這次講話的過程? 李希貴:我每一次面對學生的發言,都是有準備的,而且這樣的準備并不能簡單說從什么時候開始的,它是一種日常積累。我平時一直很注意積累有關孩子教育的內容,比如,一個孩子到18歲成人的時候到底應該是什么樣子。臨近舉辦成人禮的時候,我會把很多資源翻出來查閱,尋找將日常積累串聯、整合起來的線索。如果你現在去看我的辦公桌,會看到堆著幾十本甚至上百本書。有人問我都看了嗎?沒有,我其實是在用書。比如,如果我近期要研究結構和機制,我就會把涉及這個領域的書,拿到我的辦公桌上,然后開始翻,看看這一本,查查那一章,做一些整合思考。 這次關于人生段考的八個問題,其實也是我從事教育以來一直在思考的。 李斌:就像我今天的訪談一樣,我的準備從多年前認識希貴校長時就開始了。這一次,我把希貴校長的所有書放在一起看的時候,能夠清晰地看到,現在十一學校的很多做法,源頭是在二三十年前的高密,在十幾年前的濰坊。當年希貴校長在高密教委工作時,用兩年時間梳理制度,比如,取消自己作為教委主任的人事權,歸還學校的財務支配權和會議簽批權。來到十一學校后,您沿用和發展了這些做法。您似乎從不熱衷于掌握權力,您的權力觀是怎樣的,又是怎么形成的? 李希貴:其實,我沒有什么權力觀,但是對這些事有一些基本的認識:權力一定是和責任連在一起的,一個人不可能承擔很廣泛的責任,所以,也就不應該有很多的權力。什么樣的責任應該由處在什么樣崗位上的人去承擔。這是我們一些領導一般比較習慣做的事情:我們比較喜歡跟下屬簽責任狀。但是你要知道,簽完了責任狀,后面跟著的一定是賦予他權力。如果他沒有相應的權力,就沒法履行責任。這樣來想的話,如果我們手頭有很多權力,就必然要承擔很多責任,但事實上我們很多時候是不能承擔的。把這個關系想清楚了,你就明白,沒有必要或者說不應該有很多權力。 管理學上有一句重要的話:要讓聽到炮聲的人指揮打仗。聽不到炮聲的人指揮打仗,就很可能出事故。還有一句話,是德魯克(Peter F. Drucker)說的:決策應該放在信息獲取*為充分的層級進行。就是說,誰掌握這個方面的信息更為充分,誰才有權力去做決策。因此,從權力的實施來說,我們應該把權力交給更多的人。如果權力都在我們手里,就會因不了解實際情況而做出錯誤決策。從這個角度出發,我們才能更好地思考,怎么去使用權力,怎么用好權力。這是我的理解。 我怎么形成這樣的想法,還真是不好說。我覺得一個比較直接的原因,是我曾經在基層干過,當過老師、副教導主任、副校長,深深地體會到了那種只有責任沒有權力的無奈。這種感受讓我換位思考。我做校長的時候,我也思考我們的副校長、教導主任、老師,他們要做事情確實需要權力。如果校長把權力拿在手里,有時候他們不好意思去要,會很糾結、很別扭、很無奈,就會影響很多工作。后來,隨著對這個事情的了解更深入,特別是通過讀書、學管理學,慢慢就有了一些理性的積累,從理性上更加堅定了這個想法。 學校應建立權力分散、相互制約的治理體系 李斌:可以說是感同身受,加同理心,再加上不斷地學習、理解和體會,形成了您對權力的理解。基于這個問題,我想到您曾經說過,學校轉型首先需要校長放下自己的身段,從那種“無所不能”的虛假的角色定位中走出來。但我們也知道,權力這個東西一旦擁有又很容易讓人變得傲慢,認為自己無所不能。我感覺這是一種矛盾,該怎么樣來化解,讓自己能夠在擁有權力的同時,從那樣一種虛假的無所不能的角色中走出來? 李希貴:這挺難的,這就是 90% 的人無法走向卓越的原因。人們非常容易把別人當面給的一些嘉許和鼓勵看作是真的,這很可怕,但這又是人性的弱點。當學校的治理結構還沒非常完善時,權力制約這一塊相對比較欠缺。一方面,我們的權力本來就不大;另一方面,即使給你大一點兒的權力,如果沒有制約,每一個處在這種位置上的人都很容易放大自己的權力。我們一方面說上面沒給我們權力,沒有辦學自主權;另一方面又去掠奪老師的權力。你是教語文出身的校長,卻去指導物理老師怎么上課;你是教化學出身的校長,卻去指導英語老師怎么上課。一級一級向下傳遞,而且不自知,還認為自己的權力好像太小了。 要解決這個問題,靠每一個個體很難,只有極其少的人才能通過自我救贖走出來。真正要從根本上、普遍地解決這個問題,還得靠一個組織的治理結構。從頂層設計上,一所學校應該有若干個治理主體來互相制約。那么,作為校長,一方面,我們能不能、敢不敢去這樣做,把我們的權力分解,形成各方面自主決策又互相制約的治理體系;另一方面,我們分配給下屬部門權力的時候,也要同步考慮上下相互制約的治理體系。這是很重要的問題。
改變世界,以教育的方式:北京十一學校變革啟示錄 作者簡介
李斌,學校助推者、資深媒體人。曾任《中國青年報》教育科學部和冰點周刊記者、評論部副主任。多次獲中國新聞獎、教育部優秀教育新聞一等獎。著有《把學校交出來:一個青年記者筆下的中國教育》。
- >
巴金-再思錄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二體千字文
- >
我與地壇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姑媽的寶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