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未必說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9640402
- 條形碼:9787539640402 ; 978-7-5396-4040-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未必說 內容簡介
《未必說》分為“文化的意外”“傳統的鏡像”“歷史的蒸餾”“智識的張力”四輯,視野廣闊,睿智理性。文章常以傳統文化觀照現實人生,并化用到對世事的判斷上,打通了中國傳統與當下的諸多通道。這些文章沒有簡單的臧否,白描式的刻畫與論述中,寄托著對現實冷靜的思考和對文化深刻的理解。
未必說 目錄
**輯 文化的意外
聲音曾被視為文學的生命
文學需要語言的覺醒
藝術的“意外之聲”
散文的述而不作
閱讀是*好的悼念
畫出你不知道的世界
周莊的“隱逸”之骨
有人領了金掃帚獎
對寓言有一種偏愛
人倫之情是成長的基石
活在民族的語文中
洛夫的詩宇宙
治愈、幫助與安慰
海洋造就的硬漢
另類歌手的文學之旅
戰爭與喜劇
第二輯 傳統的鏡像
養心之難在慎獨
公文的 “誠意溢出”
別把罪責都推給傳統
愛的匱乏癥
儒家如何看自殺
當“庸”成為一種惡
“民本”思想的原則
社會的合作理性
“危言”與“言孫”
孔子改革了什么
人格才是真學問
儒家也有“幽暗意識”
孝之深愛
孔子的快樂教育
“以意逆志”與“隱微寫作”
別誤讀了“王道”
“守望相助”的慈善之源
也說“內圣外王”之道
第三輯 歷史的蒸餾
廟會的民間信仰
歷史是不證自明的真理
魏晉風度和浪漫精神
儒家與歐洲民主的啟蒙
“托古改制”的畫蛇添足
顧頡剛的“頌歌”
敦煌學的生命
中國細節的復原
談五四之“舊”
逃難者的天堂
第四輯 智識的張力
給荒原以自由
邊界意識
水與生存
公共意識的養成
“雅好”和“雅賄”
書信的拍賣
大地震能否喚醒生態良知
知識范式的轉變
黑楊荒誕劇
英語這只“攔路虎”
未必說 節選
愛的匱乏癥 如果下個結論,說當下國人缺乏愛的教育,對愛情、親情、友情的感受與體悟簡單粗陋,不善于表達愛,我想反對的人不會多。分析其緣由,就眾說紛紜了。原因肯定多樣,但將之歸結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顯然失之偏頗。 在中國傳統社會,對各種情感的倫理認知的主要來源是儒家文化。說儒家文化是一門情感哲學,或愛的哲學,并不為過。它與西方以智性為主導的哲學完全不同,儒家的目標是由智性來完成性情,而不是由性情來完成智性。所以儒家修身是為了修煉出自己的真性情,它反對人的寡情、絕情或無情。 儒家是以血緣和生命為中心,展開對人生的思考的,親情、友情、愛情自然被看作個人生命與價值的源頭。它的一個主要目標,就是協調、管理人的情感,重情尚情在儒家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抖Y記》認為,圣人的職責就是引導人的情感,所以它說:“故人情者,圣王之田也,修禮以耕之,陳義以種之,講學以耨之,本仁以聚之,播樂以安之。”中國乃農耕古國,《禮記》索性拿種田做比方,這樣更易理解。它把人情視作圣王耕種的田地,禮是耕耘,義是種子,講學是鋤草,仁是儲藏的倉庫,樂使人心安定。由此可看出,儒家所言的“仁、義、禮、樂、學”這些理念,都是為了管理好人的情感。 “仁”是儒家的核心理念,《論語》中“樊遲問仁”,孔子的回答是“愛人”,《中庸》說“仁者人也,親親為大”,《說文解字》對“仁”的解釋是“親也,從人從二”?梢,在關于“仁”的諸種理念中,愛自己的親人是首要的,也是修身之始。孟子說“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意為不知道愛親人者,也失去了為人的資格,所以《禮記》認為“立愛自親始”。從孔子開始就把愛與情感視為人性和人生的本源和基礎,更將人的情感明確分為父子、兄弟、夫婦、君臣、朋友這五倫關系,以此來構建各種社會情感。 “仁愛”是儒家思想的根基,對它的研究與論述也非常復雜,構成了一個龐大的體系。儒家對愛的名目分得很細,如父對子之愛為“慈”,子對父之愛為“孝”!案复茸有ⅰ笔恰坝H親”的基本倫理之一,也被視為一種相互責任!蹲髠鳌氛f:“愛子,教之以義方。”“父慈”顯然承擔教育的義務。子女對父母的親情“孝”,在中國則上升為一個完整的思想體系,構成了中國文化與其他文化的主要差別之一!抖Y記》在論及子女對父母之愛時說:“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對于現代親情來說,對父母做到時時有愉色與婉容,也算是很重要的愛的表達吧! 孔子在《論語》中雖多次論及孝,但并無統一定義。過去古人認為孩子生下三年才能離開父母懷抱,所以父母去世,子女要為父母守喪三年。宰我對此有疑問,孔子對宰我雖然不快,但并沒強制宰我非得按社會規范做,只是將孝道歸結為“心安”二字。在孔子看來,孝道的重心還在個人,表現為人的真情與本性的一種自然流露,這與現代社會對親情之愛的理解是完全一致的。 對手足倫理和友情,儒家同樣看重,“兄友弟恭”說的就是這種情感!墩撜Z》說“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在儒家看來,一個人連父母、兄弟都不愛的話,是不可能愛他人或愛社會的,所以“孝弟”會被視為仁愛之本。“弟”的主要原則就是友愛,如孔子說的“兄弟怡怡”。兄弟倫理還可擴展為朋友之情,如子夏所言:“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無兄弟也?”當然,兄弟與朋友之情還是有細微差別的,朋友相交以義為原則,而兄弟間血緣之恩是關鍵,所以和睦相處尤為重要。 對于夫妻之愛,儒家說的是“夫義婦順”!吨杏埂氛f:“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币馑际牵壕又,從夫妻之間開始,到了它的*高境界,就能顯明天地間的一切事物了?梢娫谌寮业募彝惱碇校驄D倫理也極為重要。儒家是把女性的柔順作為美德的,但同時認為丈夫也需以義待之。唐朝之后,有一本專供女性讀的《女論語》,它對儒家的女性觀作了很多細化和闡釋,它強調的是一種“相敬如賓、和樂琴瑟”的婚姻生活。它對婚姻的認知是:“前世緣分,今世婚姻。夫剛妻柔,恩愛相因”,“同甘同苦,同富同貧。死同葬穴,生共衣衾”。 這種夫妻的恩愛和情感,并不與現代生活對愛情的認知有多大矛盾。 儒家雖強調“立愛自親始”,但也期望這種愛能推己及人!白杂H始”,才是一種健康、正常的愛,這樣的愛才有獨立性,不會與對他人或國家之愛混為一談。但儒家同樣期望人們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將這種仁愛之心推及他人。甚至不僅要推及他人,還要推及天下萬物,所以孟子說君子要“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意為:君子由親愛親人,進而仁愛民眾,由仁愛民眾,進而愛護萬物。這里的“物”,就是指天生之萬物。在孟子看來,“天之生物也,使之一本”,天下萬物只有一個本源。有了對天地的這種信仰和敬意,自然會愛物惜物。天地萬物對人有養育的恩德,人會發自內心地對天地萬物懷有感恩之心。 儒家認為,只有平等地看待人與物,兩者的關系才能趨于和諧,“和”的前提就是萬物要實現共存。因為物與人一樣,也是秉承天命而存在的,雖呈現的形態不同,但都擁有各自的尊嚴,《中庸》說“萬物并育而不相害”,就是這個意思。人與物的價值平等觀,是儒家情感觀的一種超越。人與物只有實現了共存而不相害,就是一方的發展不能以損害另一方為代價,才是人類生存的一種理想境界。用今天的眼光看,這種觀念也是很現代的。儒家把人格平等觀推而廣之,擴展到了所有生命乃至一切事物。這種思想為傳統中國人的愛物惜物提供了深厚的哲學基礎,所以傳統中國人對天地自然、萬事萬物有一種本能的尊重,極少把自然看作可供掠奪的資源。在生活中,恃強凌弱或貴己賤物的人,也被看作缺乏修養的人。 對于愛的原則,儒家同樣有規范,那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過去總有人說,儒家之愛不是自由獨立之愛,孔子說的這8個字,卻被寫進了現代社會的《全球倫理宣言》,這份宣言認為:“這應當成為所有生活領域——包括家庭與社群、各種族、各國家、各宗教的千古不易、絕無條件的準則!痹凇墩撜Z》中,孔子認為如果有一個字可終身行之,那就是“恕”了,他對“恕”的解釋便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稱之為“恕道”。 仁是“愛人”,但“愛人”如何在行為中來體現呢? “忠恕之道”就是“仁之方也”,也就是行仁的方式!爸摇睘椤爸行摹,即行事時心要居于中正。所以“忠”確立的是一種對人對事的真誠態度,并用此態度去為他人謀事和做事;而“恕”則是以自己之心來推及別人的心,是人處理與他人情感關系的一種基本原則,包含著體諒別人的不周之處。儒家的“忠恕”之道,強調的是對“己”的限制和要求,并不是對他人的要求,期望在處理情感關系時,能有對自己的限制,不能隨意把自己的想法強加于人。只有在這種前提下實現的愛與情感溝通,才能真正體現出平等精神。我想,這也是忠恕之道*具現代意義的地方,它應成為我們今天對待親情、愛情、友情的一個基本態度。 從這些論述我們可以看到,儒家認為,人對自己的關心要超過對別人的關心,人對自己父母的愛也會深于對他人父母之愛。在儒家看來,只有在承認這種真實情感的前提下,才能真正做到由己及親、由親及人,進而實現一種由人及于天下萬物的普遍仁愛。
未必說 作者簡介
葉匡政,詩人,學者,文化批評家。著有詩集《城市書》《思想起》,文化評論集《格外談》《可以論》等。主編過“華語新經典文庫”“獨立文學典藏”“獨立學術典藏”等多套叢書。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史學評論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回憶愛瑪儂
- >
姑媽的寶刀
- >
朝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