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目光的政治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357739
- 條形碼:9787520357739 ; 978-7-5203-5773-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目光的政治 內容簡介
本書為彭肜教授多年來從事藝術批評的論文結集。根據研究內容分為六編:“文化與族群”“性別與身體”“空間與地域”“此在與命運”“歷史與話語”和“傳統與現代”。內容涉及當代藝術家評論、圖像理論、視覺理論研究等,將藝術理論、藝術批評和藝術實踐結合起來,從各個方面展示了當代藝術學學者對當代藝術的思考和探索。
目光的政治 目錄
視覺他者化:中國當代藝術的文化身份
全球語境與中國圖像——論20世紀90年代中國油畫民間本土化思潮
圖像影響與圖像重構:在全球化與本土化之間——圖像的西方影響與中國特性
圖像重構與語匯創新——周虹藝術的圖像意味與波普語匯
“藝術不可能全球化”——陳安健教授訪談錄
第二編 性別與身體
踩著“超性別反抗”的藝術節拍
落寞的身體:重造新古典寫實繪畫的現代感——蔣煥的寫實油畫與身體圖像
透明的憂傷:王小雙與都市女性的身體、心靈和世界
從“性別反抗”到“性別游戲”——王清麗女性繪畫的反抗性與游戲感
身體觸知的回歸——當代藝術的身體知覺視角
第三編 空間與地域
四川鄉土美術三十年回顧:1978-2008
后工業社會語境中的新鄉土繪畫
“邊地圖志:四川當代藝術十人展”前言
走向“藝術參與”開筑“公共空間”——2010濃園年度展的精神氣質與價值取向
共生與同在——“圖像的共生:2012濃園10人油畫展”前言
全球語境與藝術共生——“圖像的共生:2014濃園中法當代藝術交流展”前言
濃園:引領中國西部文化藝術無限升級的“創意引擎”
超迴路:中歐藝術交流的逆影響與多通道——“超迥路2016:中國當代藝術家柏林邀請展”前言
“新鄉土”與中國鄉土美術傳統之重構——“重訪鄉土:四川新鄉土繪畫2015巴黎邀請展”前言
中國西南當代“新鄉土”風景繪畫的新知覺與新狀態——“境界一西南色彩:油畫風景作品展”前言
市井的圖像生命的挽歌——陳安健“茶館”系列油畫的地域、眾生與世界
游心·寓目——王建彬當代水彩風景畫展前言
具像摹寫與圖像拓造——蔣煥2015“拓之Touch”系列作品之“油彩紙本”和“木炭素描”
風景的啟迪:在風景消逝的年代眺望風景——“風景啟示錄:余明當代風景油畫展”前言
風景寫生:觸覺與現場的重返——“荒野筆記:余明當代風景寫生油畫展”前言
穿越城市回歸本心——占山“穿越城市”系列油畫
古鎮消失時光追回——李本貴油畫長卷《上里古鎮》的觀看、地域與時間
將世界從沉睡中喚醒——楊坤風景藝術的漫漫征途
……
第四編 此在與命運
第五編 歷史與話語
第六編 傳統與現代
第七編 大地與人文
后記
目光的政治 節選
《目光的政治:中國當代藝術批評文集》: 從藝術生涯與生命履歷看,蔣煥都應該歸屬于“60后”一代“新生代”藝術家。中國“60后”的歷史記憶、生命激情與價值信念都明顯在他身上烙下了深深的印跡。20世紀90年代以來,“60后”藝術家跨人歷史的地平線時,這一代人的代際特征基本地呈現為:參與現實,但又不夠投入;遠離神話,但仍葆有夢想。他們承載著20世紀中國藝術史巨大的語境壓力。就古典寫實繪畫而言,如何從視覺語言的本體層面回應“85新潮”的現代藝術狂想?如何看待人的生命激情與靈魂苦旅?如何從內在感覺表現與世界性再現的邏輯關聯?關于當代藝術所引發出了林林總總關于語言與觀念、技術與直覺、具像與抽象、寫實與表現等問題,都凝結成為一道“60后”面前錯綜復雜的藝術難題。美國批評家哈羅德-布魯姆(Harold Bloom)在《影響的焦慮》一書中從心理學與精神分析學的角度研究詩歌藝術的代際影響時,提出當下詩歌創作是既往歷代詩人及其藝術文本綜合影響的結果。在這一過程中,當代詩人與藝術家存在一種深受歷史前文本縱深影響的“焦慮感”。作為中國“60后”藝術家,蔣煥與其他藝術家一樣,在全球藝術空間中受到西方現代主義、后現代主義藝術的多源頭的不同指向,在中國藝術領域中又始終受到中國當代寫實主義藝術、表現主義、抽象主義、新媒體藝術等的多重影響。雖然現在不斷有人從積極的角度肯定焦慮的價值,甚至認為“惟焦慮者方能成功”(德波頓語),但從心理學上講,焦慮還是人的一種負面情緒,然而從藝術動力機制看,它又可能轉化為藝術家強大的藝術暴發力。在蔣煥的藝術作品中,我們看到的正是他對古典寫實繪畫深懷焦慮的回應與突破。換句話說,他的繪畫事實上代表著古典寫實藝術在新的文化語境中對視覺現代性的汲取與再造。或許,蔣煥對古典寫實繪畫“現代感”的追求可以從兩個階段或雙重意蘊來加以解讀。 在繪畫的精神維度上,蔣煥追求著畫面的觀念現代感。繪畫,尤其是寫實繪畫,一般而言具有視覺至上的審美特征。許多人將寫實繪畫看作是現實生活與物像的真實反映。從古典主義甚至早在古希臘時期,鏡式圖像的逼真性就開始制約著人的審美趣味。20世紀中國革命現實主義繪畫占據著藝術史的主流位置,從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到新中國藝術與形象的國家想象與民族認同,羅工柳、董希文等老一代油畫家無一不強調繪畫的意識形態性質。藝術的觀念性、教育性與功利性在革命現實主義那里獲得了一望而知的存在樣式。從這個角度看,中國新時期以來的當代油畫其實也未曾疏離畫面的理念性。高小華、程叢林的傷痕美術,何多苓、王川的知青美術,陳丹青、羅中立等的鄉土寫實藝術等進一步將中國寫實繪畫的精神維度從集體主義與國家意識角度向反思精神與個體認同角度推進,從而將中國當代寫實繪畫帶入了視覺圖像觀念現代感的臨界點。緊承而來的“85新潮”美術運動更是直追畫面的觀念現代性,雖然藝術本體語言突破的無意識沖動從未停止,但觀念現代性從此成為古典寫實繪畫的內在氣質。也即是說,當代寫實繪畫的現代性要求著人們通過凝視逼真的視像,必須要看到背后的理性思考與精神意涵:諸如生命的反抗、存在的荒蕪、絕望的青春或現代性反思…… 作為藝術家,蔣煥也許沒有明確意識到他的繪畫藝術可能從屬于20世紀中國寫實藝術的雙重現代性追求:他以深沉、本能的對油畫的摯愛來感知世界,以不可遏制、難以舒緩的沖動來創作他的人物、營造他的畫面。站在他的新舊畫作面前,我們一定會忍不住驚嘆他精湛的寫實技巧,另一方面又不得不為圖像背后強烈的精神訴求所感染與感動。“60后”藝術家大多成長于一個思想如云、詩人如云的激情燃燒的時代,那些青春時期的生命記憶和文化理想始終在他們的內心糾結。20世紀90年代消費主義與世俗文化的洪流使得詩意人生突然斷裂,讓他們感受到隱隱的創痛在心靈深處濃縮為一種感傷,并成為他們一生揮之不去的精神底色。對人生意義的信仰和癡迷如納博科夫筆下“微暗的火”潛伏在他們靈魂的*深處,由此成為他們生存與繪畫藝術深層的意蘊與底色。蔣煥早期京劇人物系列作品透露出他對古典藝術的趣味與修養,在這些畫面背后,我們看到了北京本土的人文風俗、生存方式與藝術家個人的詩意人生體驗。2007年中期的一批作品延續了蔣煥京劇肖像系列的東方情懷,并在中國當代藝術的“本土/世界”“東方/西方”“傳統/現代”的文化認同框架中再進行了圖像轉換與觀念調整。2006年的作品《在水一方》(190cm×130cm)和2007年的作品《玉斷良宵》(165cm×111cm)將京畿地域身份與個體人文修養的表現巧妙轉換為中國特色本土文化和東方圖像情調的輔陳。身著華麗戲妝的年輕女性或臥或躺,優雅而嫻靜的身姿將觀者的視線*大可能地引向服裝、配飾與環境的東方韻味。 ……
目光的政治 作者簡介
彭肜,哲學博士,文藝學博士后,四川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著有學術專著《全球化與中國圖像:中國新時期油畫本土化思潮研究》(2005)、《藝術批評學》(2008,合著)、《此在的圖像:傳統話語與當代藝術》(2011)、《鄉土的譜系:中國當代鄉土美術研究》(2011)、《永恒的原鄉——中國當代生態美術研究》(2015,主編)、《重構景觀:中國當代生態藝術思潮研究》(2018,合著)等,主要從事藝術理論與批評研究。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煙與鏡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史學評論
- >
推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