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聽孩子的話
-
>
兒童教育心理學
-
>
洛克菲勒寫給兒子的38封信
-
>
學習沒有那么難(全3冊)
-
>
(文學)洛克菲勒寫給兒子的38封信
-
>
紀實文學:那些家長
-
>
特別狠心特別愛.猶太媽媽德財商教育
失去自我的愛,是對孩子最深的害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8453888
- 條形碼:9787548453888 ; 978-7-5484-5388-8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失去自我的愛,是對孩子最深的害 本書特色
當你事無巨細、聲嘶力竭地面對孩子時, 你以為你只是在改善和糾正孩子, 但孩子幼小的心靈承受的卻是你的否定、嫌棄和失望! ◎ 200000+粉絲信賴的公眾號作者月下客新作 資深親子教育作家,潛意識圖卡療愈師,長期從事教育行業 深諳青少年及兒童心理,改善夫妻關系、親子關系達數百例 文章常獲人民日報、十點讀書、洞見等大V轉載 案例貼近生活,方法實用易學 ◎ 直擊當下父母養育痛點 八大育兒誤區,四十多種教育困境,近百個親子真實案例 幫你告別焦慮和抓狂,培養出獨立自信的孩子! ◎ Z失敗的教育莫過于:孩子不努力,爸爸不出力,媽媽用蠻力 為了孩子委屈自己,是父母的通病 你的無微不至,會成為孩子的負擔 孩子不服管,罪魁禍首是你的一句狠話 一個精神領袖,勝過100個聲嘶力竭的管教者 孩子需要的不是被教育,而是被看見 擁有自我,是孩子獨立的資本 教孩子如何生存,不如教孩子如何生活 ◎ 包裝精美,臻享閱讀體驗 60幅童趣涂鴉,暖心治愈 雙封設計,全彩四色,環保紙張,抗靜電油墨印刷
失去自我的愛,是對孩子最深的害 內容簡介
“一心撲在孩子身上”是中國家長的常態,很多人生怕孩子長歪了,寸步不離地盯著孩子,事無巨細地指導孩子。這樣密不透風的愛,看似完美地為孩子的成長保駕護航,卻在無形中削弱了孩子的意志,打壓了孩子的能量。 我們無法庇護孩子一輩子,終究要讓他獨自面對風雨。資深親子教育作家月下客憑借多年親子關系療愈經驗,結合中國式家庭的特點,列舉育兒過程中常見的八大誤區,四十多種困境,近百個真實案例,直擊育兒痛點,揭示養育本質,幫助萬千家長讀懂孩子成長的規律,學會體面地離席,成就內心強大、獨立自主的孩子。
失去自我的愛,是對孩子最深的害 目錄
**章 為了孩子委屈自己,是父母的通病
千萬別踏入“富養兒女,窮養自己”的誤區 / 002
為什么生完孩子,你就變了一個人 / 010
不快樂的父母,才需要孩子的回報 / 017
媽媽的好情緒,孩子的定心劑 / 023
*失敗的教育:孩子不努力,爸爸不出力,媽媽用蠻力 / 029
第二章 你的無微不至,會成為孩子的負擔
小心成為孩子眼中的“蒼蠅媽媽” / 038
不讓孩子吃苦,孩子以后會吃很多苦 / 043
養孩子太累,是因為你給自己加戲太多 / 049
做父母,貴在有界限感 / 054
什么都想管的父母,什么也管不了 / 059
父母對孩子*美的暗示,是“我相信你” / 064
第三章 孩子不服管,罪魁禍首是你的一句狠話
“媽媽,你是不是不愛我了?” / 074
孩子犯錯不可怕, / 080
可怕的是你揪著他的錯不放 / 080
你發脾氣的時候,孩子在想什么 / 086
所有的問題兒童,都是來懲罰那些糟糕的父母的 / 091
和孩子斗狠,*多只能贏14年 / 096
第四章 一個精神領袖,勝過一百個聲嘶力竭的管教者
為什么孩子越來越不愿和你說話 / 104
喚醒孩子的內驅力,是高效溝通的秘訣 / 111
情商高的父母,不跟孩子“講道理” / 118
一個精神領袖,勝過一百個聲嘶力竭的管教者 / 124
你的言談里,藏著孩子未來的樣子 / 130
第五章 孩子*需要的不是被教育,而是被看見
孩子不需要被“教育”,只需要被“看見” / 136
如何從根本上杜絕孩子沉迷手機 / 141
為什么你會變成孩子生命里“*熟悉的陌生人” / 145
多少父母的心里,深藏著“后悔”二字 / 152
媽媽的保質期有多久 / 157
第六章 為人父母*大的成功,就是呵護好孩子的單純
孩子是世界上*溫暖的生物 / 162
孩子幼稚,是智商和情商的問題嗎 / 167
呵護孩子的單純,讓他像孩子那樣成長 / 172
物質獎勵是如何毀掉孩子的 / 178
允許孩子玩,比勸孩子奮進更重要 / 185
第七章 擁有自我,是孩子獨立的資本
寧可孩子熊,也不要逼他懂事 / 192
別妨礙孩子建立“自我同一性” / 198
明智的父母,都敢讓孩子說“不!” / 205
尊重孩子的選擇,孩子才會尊重你 / 210
除非你被孩子邀請,否則永遠不要去打擾他 / 215
第八章 從容養育,做孩子的守望者
每個孩子都是顏色不一樣的煙火 / 222
沒有完美的父母,也沒有完美的孩子 / 226
別讓你的孩子陷入“習得性無助” / 230
教孩子如何生存,不如教孩子如何生活 / 234
*美的養育,是靜待花開 / 240
失去自我的愛,是對孩子最深的害 節選
*失敗的教育:孩子不努力,爸爸不出力,媽媽用蠻力 01 近幾年,成人的各種心理問題的根源被追溯到原生家庭,于是越來越多的年輕父母開始思考對孩子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在媒體的大力引導下,孩子的教育問題被重視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孩子的教育問題解決了嗎?似乎并沒有。而且隨著對教育問題的反思,社會和家庭對“母親”這個角色的要求越來越嚴格,“母親”這個身份變得越來越重要。身為人母,變得越來越焦慮了。 有位媽媽曾經對我說,為了讓孩子好好寫作業,她可謂連哄帶騙,連鼓掌帶點贊,大張旗鼓得像個神經病。有段時間她女兒迷上了舞蹈,天天練下腰,于是為了鼓勵女兒寫作業,她居然靈機一動說:“你十分鐘內寫完作業,我就給你下個腰!”說完以后她忽然意識到,為了讓孩子好好學習,自己真的什么都敢干哪! 她一米六的身高,75千克的體重,肚子圓得像個地球儀:“還下腰呢,我哪有腰哇!”聽她說完,我“撲哧”一聲笑了,笑完又覺得特別辛酸。 我們這些當媽的人,真是活得太累了:既希望孩子專注于寫作業,養成好的學習習慣,同時又希望孩子趕快寫完作業,早早休息,長好身體;既希望孩子學業上不要有那么大壓力,不要太辛苦,又希望孩子出類拔萃,有大好前程。一方面為孩子殫精竭慮,耗盡心血,一方面又克制自己的情緒,讓自己保持滿滿的正能量,還要不時檢討一下自己,是不是哪些問題處理得不好,讓孩子受了委屈。 然而媽媽們這樣煞費苦心,是不是卓有成效呢?答案是:未必。 一位叫“番茄”的媽媽對我說,從女兒上一年級時她開始陪讀一直到現在(女兒都上初二了),不但沒有把孩子培養成學霸,反而和孩子的關系鬧得越來越僵,根本沒辦法平心靜氣地和孩子說話,一張嘴就是吵架。 不是不教育,而是教育得很失敗,為什么會這樣? 02 一般情況下,失敗的教育離不開這三個原因:孩子不努力,爸爸不出力,媽媽用蠻力。 首先,孩子不努力。教育的主體是誰?是孩子。*該努力的人是誰?是孩子。但是反觀現在的教育現狀,**努力的人是誰?是媽媽! 我經常在大街上看到一些帶娃上課的媽媽,她們肩上背著書包,手里拎著提包,懷里抱著各種各樣的雜物,一邊走路帶風,一邊不停地催促:“快點兒快點兒,要遲到了!”而身邊那個孩子,手里玩著玩具,眼睛左顧右盼,雖然被媽媽逼迫著,催促著,卻一臉事不關己,歲月靜好的樣子。 到底是誰去學東西?到底是誰怕遲到? 有記者曾經到一家知名教育機構去采訪,發現里面除了學生爆滿以外,每間教室的后三排坐的全是家長,還有一些家長直接和自己的孩子“同桌”,以起到監督的作用。甚至還有一些陪讀的爺爺奶奶,不得不戴著老花鏡,一邊聽講,一邊抄筆記,說:“雖然不理解,但可以先抄下來。” 這種全家總動員的學習狀態,想想真是讓人感動到淚目,但是同時,也給了孩子一個暗示:學習是全家人的事,不是我自己的事。所以現在的孩子總是喜歡拿家長當說辭:不是我不學習,是我媽沒給我花錢報班;不是我不讀書,是家里沒有這個環境讓我讀書;我爸媽小學都沒畢業,憑什么讓我努力? 很多公眾號文章,家長在看,孩子也在看,當我們勸導家長多讀書,多學習,和孩子一起成長進步時,竟然被很多孩子理解為,自己不上進是因為家長不上進。這個偷懶的理由可以說是非常“高大上”了! 不管我們為孩子付出了多少,首先需要意識到:孩子是教育的主體,孩子是自己學業的主人,家庭和學校環境雖然對孩子的成長有影響,但是*終孩子會走什么樣的路,還是取決于他們自己。不管教育采用什么方法,如果沒有喚醒孩子本身的內驅力,如果沒有讓孩子自發地去努力,家長做得再多也是越俎代庖,做得再好也是拔苗助長。 教育失敗的第二個原因,是爸爸不出力。不知你們發現沒有,在上面那個“家長陪讀”的場景中,有爺爺、有奶奶、有媽媽,就是幾乎沒有爸爸。或許這只是一個巧合,或許不是。 朋友小歐坦誠地跟我說,自己從來不放心孩子他爸陪孩子去上課,一般她陪著去上課,可以在教室外面聽兩耳朵,萬一孩子哪里不會了,還能指導一二;要是爸爸去上課,估計就是打滿兩場手游就回來了,課上講了什么他不知道,也不關心。 不關心就不關心吧,誰讓咱都說了,學習是孩子自己的事呢。但是孩子他爸不說話還好,一說話就戳你肺管子。小歐說有一次她帶孩子去學鋼琴,孩子抹著眼淚說不要去,正僵著,她老公非常及時地出現了,大叫著說:“這都報多少課了,天天給孩子報課,連玩的時間都沒有了!不去了不去了,不就是個鋼琴嗎?不會鋼琴影響考大學嗎?” 你們也常有這樣的感受吧?在這個家里,他是親爹,你是后媽。親爹永遠都在“為孩子著想”,而后媽,永遠在“和孩子對著干”。每當孩子在困難面前退縮,媽媽和孩子較勁、鼓勵他堅持的時候,“親爹”總是跳出來給“后媽”潑一瓢冷水:孩子壓力夠大了,你天天這么逼孩子干什么? 有一種苦,叫作你不懂我的苦。當爹的通常做慣了甩手掌柜,根本不知道要規范一個能量爆表的熊孩子有多難,也根本不了解需要多少次試探才能幫孩子找到一個適合他們的出路。在很多爸爸的眼里,教育孩子就和賞花是一樣的,想起來了就看一眼,想不起來,就連看也不看。所以很多爸爸在家里就是形同虛設,媽媽不指望他在關鍵時刻給自己一個支持,他不甩閑話、不泄氣,就已經很不錯了。 教育孩子,媽媽可謂是全力以赴,爸爸呢,只能算重在參與。 都說好的家庭是爸爸愛媽媽,好的教育是爸爸支持媽媽,但是一個連孩子尿布都沒洗過,連孩子家長會都沒開過,連孩子成績都從不過問的爸爸怎么可能做到理解和支持呢?一個從來不在教育上出力的爸爸,可能覺得養大一個孩子和炒一盤番茄炒蛋一樣輕而易舉吧! 孩子不努力,爸爸不出力,老師給壓力,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媽媽就算情商再高也難免會著急焦慮,這就促成了教育失敗的第三個因素:媽媽用蠻力。 什么是蠻力呢?就是你花費的力氣比較粗糙笨拙,力量雖然很大,但可惜沒有什么效果,反而造成了傷害。 表哥的孩子中考前夕,嫂子找到我,說孩子學習勁頭不足,上課經常走神,已經被請很多次家長了,說得眼淚汪汪的,特別可憐。我心里想,這小侄子怎么這么不懂事,于是就叫他過來準備訓斥一頓,哪承想他跟我說的卻是另一種情形。 他說,自己不過是一次考試失誤了而已,結果就像踩了雷區一樣把老媽引爆了。從那次考試失利開始,媽媽就像學了緊箍咒般天天催他看書寫作業,導致他一聽到媽媽說話就頭疼。而且媽媽一做完家務就搬把椅子坐在他旁邊,像一個活的攝像頭似的監控著他。他非常清楚媽媽的良苦用心,但是這種匆忙逼迫的方式讓他感覺很壓抑,反而更不想學習了。 嫂子的這種狀態就像我在文章開頭說的那位下腰的媽媽一樣,因為太想讓孩子學習有起色,就有點兒不擇手段了。 可是有些事情,你越是迫切急躁,越會適得其反。就像那個精妙的比喻:你想要握住手里的沙子,就會拼命地攥拳,但是攥得越緊,手中的沙子流得越快。所以放眼望去,身邊焦慮的家長不在少數,但是真的能讓孩子按照期望去成長的,可謂少之又少。 說到底,教育能不能成功,不是看你耗費了多少心血,用了多大氣力,而是看你的教育能出多少成效。就像我們經常會催促著孩子去洗澡,去吃飯,去寫作業,他們往往無動于衷,這時候你就算喊再多遍,叫再大聲,也是徒勞無功。所以這時候還真不如向爸爸學學,往沙發上來一個“葛優躺”,平平心,靜靜氣。孩子發現你安靜了,異于往常,也許反而會有所行動。 用蠻力還有一個特別大的弊端,就是容易讓自己很挫敗,很委屈,把自己往怨婦的角落里逼。所以教育孩子千萬不能鉆牛角尖,一種方式沒效果,不如換一種方式。教育不能用蠻力,要用巧勁,才能起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 03 如果把家庭比喻成一個扁擔,*易于行走的方式是爸爸媽媽在扁擔的兩頭,孩子在正中間。要想讓孩子走得穩,爸爸媽媽在兩邊施予的力量應該是均衡的。你力氣大了,我也加把勁兒,你抬得高了,我也舉一舉。如果一方太輕松,就會讓另一方很吃力,雙方不均衡,不協調,就會讓中間的孩子左右為難。 成功的教育總是有驚人的相似之處,失敗的教育雖然各有各的原因,但是追根溯源,無非是家庭這根扁擔挑得不平衡。 媽媽這個角色很重要,但是也沒那么重要,我們不僅要演好媽媽這個角色,更要演好我們自己。如何演好自己呢?*重要的前提就是把孩子的功課交還給孩子,把爸爸的職責交還給爸爸,一家人各司其職,各歸其位,家庭的成長才能進入良性循環。 聰明的媽媽絕不事必躬親,也要學會置身事外;迎難而上的同時,更要懂得知難而退。
失去自我的愛,是對孩子最深的害 作者簡介
月下客,親子教育作家,潛意識圖卡療愈師,“月下客育兒智慧”公眾號創始人。從事教育行業,深諳青少年及兒童心理,致力于親子養育方面的寫作,利用潛意識圖卡改善夫妻關系、親子關系達數百例。她的育兒文章清新、自然、實用,極具親和力,能引發讀者深思并修正教育方式,備受“80后”“90后”父母推崇,多篇文章引發讀者共鳴,火遍全網。出版的暢銷書《最好的養育,是讓孩子做自己》上市以來獲百分百好評。關注她的讀者都坦言:相見恨晚!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回憶愛瑪儂
- >
唐代進士錄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山海經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