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張學海考古文集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1067022
- 條形碼:9787501067022 ; 978-7-5010-6702-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張學海考古文集 本書特色
1961年,在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完成五年學業之后,我面臨著畢業分配問題。我先申報攻讀研究生,后因山東的分配名額未滿,且對齊、魯兩國歷史文化有興趣,于是就更改志愿,來到山東文物部門工作。能夠學以致用,不勝欣喜,我滿懷激情,不遺余力地辛勤耕耘,為拓展齊魯大地的考古事業起了點增磚添瓦的作用。回顧自己的考古人生,我為能夠重視解決以下三個問題頗感慶幸。 首先,是明確了專業發展方向的問題。我國的考古工作分屬科研、文化與高教三部門,被戲稱為考古界的“國防軍”“地方軍”和“軍事院校”。雖是笑話,但也說明了三者機構性質、基本任務和工作狀態的不同。“地方軍”是指省級文物考古機構及其專業人員,歸屬文化部門,當他們思考自己的專業發展目標時,當然要以省級文物考古機構的基本狀況為依據。但是,當時的北京大學是我國□□設有考古專業的大學,我們1956級考古班又是首次基本上面向地方文化部門分配的,因此我們對省級文物考古機構及其工作狀況知之甚少,不知它是文化單位,基本任務是保護文化遺產,考古發掘的直接出發點通常是保護文物與搶救文物,而非科學研究,這和科研、高教系統考古機構的屬性與任務不同。雖然,表面看來三者都搞考古發掘,但是發掘目的與工作狀態有區別,不能以后兩者的工作狀態為準,定前者的是非。實際上筆者開始曾不適應本單位工作,存有感到雜亂、不專、不像研究機構、難以成才成家的消極想法,主要原因就是以后兩者的工作狀態來衡量前者的結果。當時省級文物考古機構的田野考古人員很少,尤其欠缺獨當一面的專業骨干,而全省的文物保護任務又很繁重,所以,專業人員分工不能過細、工作繁忙甚至雜亂在所難免,只能服從工作需要,積極地去適應,才能不斷提升思想與業務素質,成長為能扛大梁的業務骨干。
張學海考古文集 內容簡介
張學海先生是新石器時代考古領域的有名專家,曾任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主持了多項重要考古發掘工作,參與多部考古報告的編寫,發表了多篇文物考古學術文章。現收集整理了重要的考古學術文章三十余篇結集出版,展示了張學海先生的主要學術成果。
張學海考古文集 目錄
自序
西河文化初論
后李類型與馬家浜文化之聯系初探
從大汶口文化看我國私有制的起源
城子崖與中國文明
城子崖遺址勘探試掘記述
試析岳石文化的年代
山東史前聚落時空關系宏觀研究——蘇秉琦學術思想在山東考古的再實踐
新中原中心論
魯西兩組龍山文化城址的發現及對幾個古史問題的思考
論山東地區的龍山文化城
環壕聚落·土圍聚落·城堡·早期城市
中國城的起源與原始城的發現
從考古發現談魯西南地區古史傳說的幾個問題
東土古國探索
論莫角山良渚文化古國
論龍山文化景陽岡類型
試論莒地古文化古城古國
莒史新探
豫西北地區國家起源初探
下冊:
論東夷文明的誕生與發展
再論東夷文明的誕生與發展
略說東夷史的幾個問題
五帝時代社會性質淺析——兼論部落向國家的過渡
海岱考古與構建山東古代史
考古學反映的山東古史演進
論魯城周代墓的類型、族屬及反映的問題
齊營丘、薄姑、臨淄三都考
齊魯故城的基本格局和《管子》《考工記》的城建思想
齊、魯文化四題
陳莊西周城蠡測
論構筑史前考古新模式
再論構筑史前考古新模式
大遺址探掘:實踐與方法論
論著索引
后記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唐代進士錄
- >
朝聞道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