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醫入門必背歌訣
-
>
醫驗集要
-
>
尋回中醫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
>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人體解剖學常用詞圖解(精裝)
-
>
神醫華佗(奇方妙治)
-
>
(精)河南古代醫家經驗輯
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張子和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3217606
- 條形碼:9787513217606 ; 978-7-5132-1760-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張子和 內容簡介
本書立足其代表著作《儒門世親》,基于以往研究基礎,通過分析其所處的時代背景、社會背景探討其理論淵源、學術特色、臨證經驗及后世影響,揭示其攻邪學派的學術觀點及該學派對后世醫學發展的影響。同時通過深入研究與探討張子和醫學學術思想,對其進一步發揮,力圖全面客觀地揭示其學術內涵,從而對后世研究其醫學學術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另外通過研究其醫學學術思想,以期能夠全面展現和發掘其醫學成就,為現代中醫臨床提供新思路、新方法,從而對指導臨床及養生實踐有所助益。
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張子和 目錄
一、時代背景
二、生平紀略
三、從醫經歷
著作簡介
一、張子和著作簡介
二、《儒門事親》概述
學術思想
一、學術淵源
(一)學宗《內經》
(二)受《難經》影響
(三)取法張仲景
(四)學宗劉完素
(五)重視民間經驗
二、學術特色
(一)病由邪生及攻邪已病
(二)三法六門分類辨證方法
(三)攻邪三法的具體運用
(四)寓補于攻的學術特色
(五)以情勝情五志相勝法
(六)藥邪致病論
(七)藥性及方劑理論發揮
(八)刺血攻邪學說
(九)兒科學術特色
(十)婦科學術特色
(十一)運氣學說應用
臨證經驗
一、擅用攻邪三法
(一)內科
(二)婦科
(三)兒科
(四)眼科
(五)皮科
二、臨床特色療法
(一)補法
(二)情志療法
(三)刺血療法
(四)祛藥邪療法
(五)外治療法
(六)其他療法
學術影響
一、歷代評價
二、學派傳承
(一)充實和發展了中醫辨證論治體系
(二)攻邪學派傳人與建構
三、后世發揮
(一)內科雜病方面
(二)溫熱病學方面
(三)對外治法的影響
(四)對針灸醫學的影響
(五)對民間醫藥的影響
四、國外流傳
參考文獻
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張子和 節選
《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張子和》: (3)吐法所用方藥 傷寒雜病凡邪氣在上,皆宜吐之。張子和用吐法,方藥眾多。如瓜蒂散治療外感頭痛;蔥白豆豉湯,治療雜病頭痛;瓜蒂加茶末少許吐痰滯宿食;瓜蒂加全蝎梢吐兩脅肋刺痛,濯濯水聲者。以藥物而言,又有梔子、黃連、苦參、大黃、黃芩、郁金、常山、遠志等三十六味,其中“惟常山、膽礬、瓜蒂有小毒,藜蘆、芫花、輕粉、烏附尖有大毒,外二十六味,皆吐藥之無毒者”(《儒門事親·卷二·凡在上者皆可吐式》),均可審證擇用。吐前,醫患相互信任,不聽、不信流言,標本相得,審明經絡,臟腑氣血,病邪體質,分清主次。 張子和常用的涌吐方,在《儒門事親》“三法六門”中列9首。具體方藥組成如下:以涌吐風痰為主的三圣散:防風、瓜蒂、藜蘆,廣泛用于風、痰、厥諸證及邪實體壯需涌越者;涌吐力平和的瓜蒂散:瓜蒂、赤小豆、人參、甘草;用于引涎開竅通關的稀涎散:豬牙皂角、綠礬、藜蘆;涌吐作用*小的蔚金散:蔚金、滑石、川芎,用時配合撩痰法,常用于風寒痹痛且手足麻木不仁者,此方開啟玄府,疏風除濕;茶調散:瓜蒂、好茶,多用于頭目諸疾及內有郁熱者,治療黃疸、口臭、酒食等病;獨圣散又名苦丁香散:瓜蒂一味,多用于體質較弱需涌吐者;碧云散:膽礬、銅青、粉霜、輕粉,專用于小兒驚搐;常山散:常山、甘草,治療胸膈痰厥氣上沖的厥頭痛;青黛散:豬牙皂角、玄胡索、青黛,用法為灌鼻取涎,屬于漉涎方。 吐法使用的中藥有36味,按照藥性可分為:具有苦寒之性的藥物有豆豉、瓜蒂、茶末、梔子、黃連、苦參、大黃、黃芩;辛苦而寒的藥物有郁金、常山、藜蘆;甘苦而寒的藥物有地黃汁;苦而溫的藥物有木香、遠志、厚樸;辛苦而溫的藥物有薄荷、芫花;辛而溫的藥物有谷精草、蔥根須;辛而寒的藥物有輕粉;辛甘而溫的藥物有烏頭、附子尖;酸而寒的藥物有晉礬、綠礬、齏汁;酸而平者,有銅碌;甘酸而平者,有赤小豆;酸而溫者,有飯漿;酸辛而寒者,有膽礬;酸而寒者,有青鹽、白米飲;辛咸而溫者,有皂角;甚咸而寒者,有滄鹽;甘而寒者,有牙硝;甘而微溫且寒者,有參蘆頭;甘辛而熱者,有蝎梢。其中,常山、膽礬、瓜蒂有小毒,藜蘆、芫花、輕粉、烏附尖有大毒,外二十六味,皆吐藥之無毒者。 (4)吐法服藥方法 張子和采用涌吐藥的原則主要體現在以下三點:一是藥物要少量多次服用,使胃中藥量逐漸增多,防止過量,以邪盡為度。“先宜少進,不涌旋加”;“中病則止,不必盡劑,過則傷人。”二是服用涌吐藥前,可先“以齏汁投之”,然后服藥,再行探吐,能產生較好的催吐作用。三是要因人制宜,根據病人體質的強弱采用不同的催吐強度。“強者可一吐而安,弱者可作三次吐之,庶無損也。” (5)吐法探吐方法 張子和采用吐法,必輔以探吐的手段和方法,多用釵股、雞羽等探引,因勢利導;若探吐不出,則“以齏汁投之,投之不吐,再投之,且投且探,無不出者”,至得吐為止。 (6)吐后產生的反應及處理方法 張子和認為,“涌后有頓快者,有徐快者,有反閉悶者,病未盡也;有反熱者,不可不下也。大抵三日后無不快者。”若吐后自覺昏眩者,應靜臥休息,觀其變化;昏眩甚者,可飲冰水或新汲水立解。吐后如感覺口渴,可飲冰水、新水、瓜、梨、柿及涼品。若服藥后吐不止,可服他藥以解之。如服瓜蒂吐者用麝香湯以解之;服藜蘆吐者用蔥白湯以解之;服石藥吐者用甘草、貫眾以解之;服諸草木吐者用麝香以解之。 ……
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叢書張子和 作者簡介
趙紅霞,女,1970年出生,北京市人;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副研究員;醫學碩士,方劑學專業;從事中醫病因病機理論研究、中醫方劑學及疑難病診療研究、中醫名家學術思想研究。參編《方劑學圖表解》。《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集成》編委。 潘桂娟,女,1953年出生,遼寧省人。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研究員,醫學博士、博士研究生導師、博士后合作導師;中醫基礎理論重點學科帶頭人;國家“973”計劃項目“中醫理論體系框架結構研究”首席科學家;2002年至2013年期間,任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所長。研究方向:中醫理論體系框架結構研究、中醫痰證理論研究、中醫名家學術研究、日本漢方醫學研究。主編《中醫歷代名家學術研究集成》《中國醫學百科全書·中醫卷·中醫基礎理論分卷》《中醫痰病研究與臨床》等。著有《日本漢方醫學》。
- >
經典常談
- >
隨園食單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朝聞道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巴金-再思錄
- >
煙與鏡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