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醫入門必背歌訣
-
>
醫驗集要
-
>
尋回中醫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
>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人體解剖學常用詞圖解(精裝)
-
>
神醫華佗(奇方妙治)
-
>
(精)河南古代醫家經驗輯
孟河醫學源流論(新版)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3229418
- 條形碼:9787513229418 ; 978-7-5132-2941-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孟河醫學源流論(新版) 本書特色
央視熱播劇《老中醫》現實版孟河醫派學術精品!醫者仁心《老中醫》博施濟眾孟河派學術精品守初心 孟河醫派作為著名醫派之一,其形成可追溯至東漢三國時期,可謂為葛洪醫藥余緒。孟河地區歷代名醫輩出,宋代出了許叔微,著《本事方》,開醫案類著作之先河。明代王肯堂著《六科準繩》以求“宗學術之規矩”、“求醇疵互辨”。至清代,孟河地區積集了一批學養很深的醫界人物,為孟河醫派的崛起奠定了堅實基礎。孟河醫派著名醫家如費伯雄、馬培之、巢渭芳、丁甘仁等紛紛走出故土,有多名名醫東行上海,開業授徒,共和國建國前后許多著名中醫專家皆傳承于孟河醫派。 孟河中醫是江蘇醫家一大流派。明末清初,費尚有棄官從醫,定居孟河,開始了孟河費氏的醫學事業。略晚于費氏,法征麟、法公麟兄弟在孟河行醫以治傷寒出名。乾隆年間,沙曉峰、沙達周,在孟河以外科名重當時。乾嘉年間,費士源以內科聞名。丁氏以兒科見長。馬氏、巢氏也已有人業醫。 清道光、咸豐、同治年間,孟河名醫云集,業務興盛,經驗成熟,學術思想逐漸形成,費尚有的六世孫費伯榮、費士源的孫子費蘭泉、馬家的馬省三和馬文植祖孫以及文植堂兄弟輩馬日初、巢家的巢沛山等,均名震數省。百十戶人家的孟河小鎮,有十幾家中藥鋪,足見當時醫事之盛。 費家以調治內傷雜病見長,馬家以內、外、喉三科兼擅著稱。孟河醫家在雜病、外疹方面的突出建樹,使孟河醫家的聲名大揚。從清道光、咸豐年間起至清末民初,孟河醫家又陸續向外發展。沙石安遷鎮江大港,巢崇山、費繩甫、丁甘仁遷上海,余聽鴻遷常熟,賀季衡遷丹陽,鄧星伯遷無錫。孟河醫道之盛,醫家輩出,正如丁甘仁在《診余集》序中所說:“吾吳醫家之盛甲天下,而吾孟河名醫之眾,又冠于吳中。”當時清政府統治日益腐敗,帝國主義侵略日趨猖狂,祖國文化倍受摧殘,傳統醫藥學更不例外,孟河醫家的崛起,增添了醫學的活力,起到了鼓舞自強的作用,這是孟河醫家作出的歷史性貢獻。 孟河醫家,極具代表性的是費、馬、巢、丁四大家。 孟河四大家以其高深的學術造詣,豐富的臨床經驗,對祖國醫學的發展作出了卓越的功績。由他們為核心而形成的孟河醫派,似一顆燦爛的明星,照耀在清代末年、民國初年的醫壇上,流派所及,至今未衰。 費家具代表性的大家是費伯雄(1800-1879年)、費繩甫(1851-1914年)祖孫兩人。伯雄以歸醇糾偏,平淡中出神奇盛名于晚清,他是孟河醫派的奠基人。繩甫以善治危、大、奇、急諸診而聞名上海。 馬家原以瘍科名者數世,至馬培之(1820-1903年)呼聲極高,影響極大。1880年晉京為慈禧太后治病,名聲大振。宮廷里傳出“外來醫生以馬文植較著”的聲譽。從此以后;馬培之被稱為“以外科見長而以內科成名”。 巢家是在兩地先后成名,即是巢崇山(1843-1909年)、巢渭芳(1869-1927年)二人,巢崇山在上海行醫50余年,家學淵源,學驗兩富,擅長內外兩科,刀圭之術猶為獨到。巢渭芳系馬培之學生,精內科,尤長于時病。一生留居孟河,業務興旺,名重鄉里。 丁家醫學造詣較深的是丁甘仁(1865-1926年)。他從馬文植學,能兼蓄馬氏內外喉三科之長,為上海一大名醫;因創立中醫專門學校,有“醫譽滿海上,桃李遍天下”之稱頌。
孟河醫學源流論(新版) 內容簡介
本書追溯了以“孟河醫派”為線索的一段中國醫學發展史。原作者Volker Scheid(中文名蔣熙德)以一個外國學者的視角,歷時八年,研究和撰寫了從明清、民國直至近代,江南地區“孟河醫派”的發展、繁榮、衰落以及在新中國的衍變。實際是中醫學在17世紀至20世紀在江南地區的發展、演變的一段縮影。這一段如此完整的醫學歷史是我國學者迄今尚未揭示的。
孟河醫學源流論(新版) 目錄
中醫及傳統問題中醫及傳統問題
西方人想象中的傳統
不斷發展的傳統
研究活傳統
學派
**部分
封建帝制末期:家庭、譜系和社會關系
**章 封建帝制末期中國的經濟與社會
常州、武進、孟河簡史
江南經濟、社會與文化
江南譜系與社會網絡
第二章 封建帝制末期的儒家醫學傳統
階段劃分:宋代以前的傳統醫學
傳播王朝慈悲
儒醫
儒家醫學與政治化身份
明清時代的儒醫
回歸正統
個人興趣與創新
清代末期的醫學領域
武進縣的優秀醫術
第三章 孟河醫學的起源
起始期
鞏固期
繁榮期
沙氏家族
馬氏家族
跨地區網絡
第四章 孟河醫學的繁榮
費伯雄(1800-一1879)
馬培之(1820-一1903)
巢氏譜系
主導網絡與優勢策略
醫療領域的理想與現實
階層、聲譽和成為醫者的努力
個人、家族與譜系:競爭與合作
第五章 孟河醫學的東傳
費家:盡量保證家族內傳承
馬家:學徒身份與當地網絡
余氏家族
巢氏家族
從譜系到網絡
第六章 費伯雄與孟河醫派的發展
中醫派系及其精湛的醫術
孟河醫派的起源
尋找可靠性:費伯雄的醫醇
可靠性的實質
孟河醫派的風格
從個人風格到地方性醫學
第二部分
“中華民國”:籍貫、國粹、新舊時代分水嶺
第七章 近代初期中醫在上海的發展
家族傳統、醫學流派、旅居上海的醫生
在上海的中醫社會組織
籍貫、身份、現代化
第八章 民國時期中醫的現代化
現代化的起因
機構的現代化及其與過去的關系
創建國醫
中醫與科學、現代的結合
中醫現代化的個人觀點:四個人的傳記
人物和思想系譜
第九章 丁甘仁和孟河醫派的誕生
開始階段:]820-1890
早期的上海生涯:1890-1905
名醫、商人和教師:1905一1916
中醫現代化和關系政治:建立上海中醫專門學校
從慈善團體到中醫醫院
孟河醫派的創立
開創一支新的醫派
政治性的聯合
第十章 后丁甘仁時期的丁氏醫學
丁仲英(1886-1978)
丁濟萬(1903-1963)
丁景源(1930一1995)
從全球網絡到全球醫學
丁濟華(1909一1964)
丁濟民(1912一1979)
丁濟南(1913-2000)
孟河醫學的結束?
第十一章 丁氏醫藥的傳承和變遷
丁甘仁的醫學
丁氏醫家開方風格:四個病例的研究
摒棄家族傳統:丁濟南的醫學
風為百病之長
丁氏醫學和儒醫傳統
第三部分
當代中國:新中國中醫傳統的傳承、銘記和重建
第十二章 中醫的制度化及不同見解重7
艱難開端:1949一1953
傳統中醫組織機構的設立:1954一1966
中斷:1966-1976
持續發展:1977一1989
政治關系網
走向現代:1989年以后
第十三章 繼承傳統、發展中醫和提高自身修養
程門雪:發揚傳統但不盲從現代化
中醫作為自我修養的項目
中醫改革
中醫之道
秦伯未:教育改革中醫傳統
章 次公:根植傳統土壤的革命者
傳統的結束?
第十四章 武進中醫的銘記
孟河流派怎樣成為武進中醫的代表
被遺忘的吳家
吳家中醫
打破傳統的行醫方式
差點被歷史湮沒的錢派
謝觀因何出名卻未能隨心所愿
傳統與社會回憶
跋
重溫傳統流派
孟河醫派發展的新篇章 中文版《孟河醫學源流論》之后記
孟河醫學源流論(新版) 作者簡介
Volker Scheid德國人文學學者、漢學家、中醫,有三十年以上中醫臨床。他也是倫敦Westminster大學,Integrated Health學院的資深研究員。2000年他得到Wellcome醫學史基金會的贊助,來中國做中國醫學史的研究,歷時七年余完成“孟河醫學源流論”一書,英文書名“Currents of Tradition in Chinese Medicine 1626-2006 ” 西雅圖Eastland 出版社。而“孟河醫學源流論”是該書的中文名。Volker也是“Chinese Medicine in Contemporary China: Plurality and Synthesis”的作者。
- >
月亮虎
- >
經典常談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隨園食單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回憶愛瑪儂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山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