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醫入門必背歌訣
-
>
醫驗集要
-
>
尋回中醫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
>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人體解剖學常用詞圖解(精裝)
-
>
神醫華佗(奇方妙治)
-
>
(精)河南古代醫家經驗輯
孟河醫派脾胃證治存真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3256292
- 條形碼:9787513256292 ; 978-7-5132-5629-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孟河醫派脾胃證治存真 本書特色
《孟河醫派脾胃證治存真》分為三部分:一、孟河醫派源流,包括醫派的形成、代表人物、學術特點、脾胃病證治特色、“輕可去實”用藥特色探析;二、脾胃證治,涉及中醫對脾胃的認識、脾胃學說的發展、代表醫家脾胃證治特點及發展、常用方藥選析;三、醫案醫話精選。
孟河醫派脾胃證治存真 內容簡介
本書分為三大部分:一、孟河醫派源流,包括孟河醫派的形成、代表人物、學術特點、脾胃病證治特色、“輕可去實”用藥特點。二、脾胃證治,涉及歷代醫家對脾胃病的認識、孟河醫派各醫家的脾胃證治特點。三、醫案醫話。
孟河醫派脾胃證治存真 目錄
一、孟河醫派的形成
(一)地域特點
(二)歷史淵源
(三)時代背景
(四)后世影響
二、孟河醫派的代表人物
(一)孟河費氏
(二)孟河馬氏
(三)孟河巢氏
(四)孟河丁氏
三、孟河醫派的學術特點
(一)師古不泥,不拘門戶
(二)博采眾長,寒溫兼容
(三)辨證用藥,輕可去實
(四)內外皆精,治法靈活
四、孟河醫派脾胃證治特色
(一)內傷雜病,調補脾胃
(二)調暢氣機,重視升降
(三)和緩醇正,輕以去實
五、孟河醫派“輕可去實”用藥特色探析
(一)對“輕”的理解
(二)對“實”的理解
(三)“輕可去實”用藥風格形成的原因
(四)“輕可去實”的現代意義
……
脾胃證治
醫案醫話精選
主要參考文獻
孟河醫派脾胃證治存真 節選
《孟河醫派脾胃證治存真》: 一、孟河醫派的形成 (一)地域特點 唐元和年間,常州刺史孟簡為分流漕運、發展農業,主持開通了一條運河,全長24公里,南與蘇州、杭州相連,北與鎮江、揚州相接。后人為紀念孟簡的功績,便把這條新開的河道稱為“孟河”,千百年來沿用至今。在江蘇南部的武進區北(現屬常州新北區)有一個小鎮,鎮依河名,便稱孟河鎮。孟河鎮北臨長江,是常州市的西北“邊陲”,地理位置條件獨特,位于兩座山之間,當地人有“東山對西山,兩山夾一城”之說。從地形上看,小城兩面的龍山和黃山猶如兩條龍,而兩山之間的小城就像是一顆明珠,因此占卜家把孟河的地形與地理位置形容為“雙龍戲珠”。 孟河醫派的形成得益于其優越的地理位置。由于孟河地處蘇南和蘇北的交通要口,又是江、浙兩省聯系安徽、江西、湖南、湖北等長江沿岸地區的重要水運線,在宋代以后中國經濟重心南移,南方水陸交通運輸占據主導地位的情況下,這里獨特而又便利的水上交通優勢,再加上富庶自足的經濟,對當地而言,無疑在漕運商業的發展、經濟的繁榮、文化信息的交流、人才的往來會集等方面均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當時孟河的開通,使漕糧船只可以由此入江,分流了漕運,使當地的經濟快速發展,同時文化亦逐漸繁榮。至明清時期,伴隨著經濟的南移與漕運的興盛,孟河地區經濟、文化繁榮發展,成為“吳文化”的核心地帶。正如《大學衍義補·卷二十四》所云:“韓愈謂‘賦出天下,而江南居十九’,以今觀之,浙東西又居江南十九,而蘇、松、常、嘉、湖五郡又居兩浙之十九也。考洪武中,天下夏稅秋糧以石計者總二千九百四十三萬余,而浙江布政司二百七十五萬二千余,蘇州府二百八十萬九千余,松江府一百二十萬九千余,常州府五十五萬二千余。” 以孟河為代表的常州地區民生富庶,崇文重教,文風興盛,文人輩出,至清代,先后涌現出一些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學派團體,如常州學派、陽湖文派、常州詞派、常州畫派。另外,還出現了十多位杰出的學術領袖、作家和詩人,如趙翼、黃仲則、洪亮吉、孫星衍、段玉裁、李寶嘉等,可謂名士輩出,學者迭現。 文化的繁榮也促進了醫學的發展。明末清初,政界動蕩,在“不為良相,即為良醫”的思想影響下,孟河鎮以儒從醫者甚眾,或承其家學,或受于師門,并且受儒學的影響,同業之間相互切磋,或闡發古典醫籍之奧義,或下承諸子百家之說,逐漸形成了孟河醫學流派。 優越的地理位置、發達的交通條件、繁榮的漕運經濟、深厚的文化積淀,為孟河醫派的形成與核心醫學思想的建立,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二)歷史淵源 “孟河醫派”的名稱由丁甘仁次子丁仲英提出,他1927年在丁甘仁《喉痧癥治概要·跋》中說:“吾鄉多醫家,利濟之功,亙大江南北,世稱孟河醫派。”孟河醫派的形成可追溯至東漢三國時期,可謂葛洪醫藥的余緒。廬江左慈授《九丹液仙經》予葛玄,沛國人華佗傳學于弟子吳普,吳普與葛玄素有交往。葛玄的孫子葛洪,承襲祖上衣缽,隱居茅山,用畢生精力匯集晉以前所能見到的醫籍上千卷,輯成《玉函經》。是書雖佚失,但其精選本《(肘后備急方》和葛洪弟子陶弘景補缺成的(《肘后百一方》流傳至今。《四庫全書》評《肘后備急方》曰:“其書有方無論,不用難得之藥,簡要易明,雖頗經后來增損,而大旨精切,猶未盡失其本意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子部十三》)孟河醫派代表人物費伯雄所著的《食鑒本草》《怪疾奇方》,馬培之著述的《青囊秘傳》,巢崇山的《千金珍秘方》,丁甘仁的《外科丸散驗方錄》等書中都能找到《肘后備急方》的痕跡。 宋代,進士出身的常州名醫許叔微著有《普濟本事方》(以下簡稱《本事方》)一書,開醫案類著作之先河,該書秘藏本傳給高僧荊山浮屠,再傳到宦官羅知悌手中,而羅知悌則是元末名醫朱丹溪的老師。朱丹溪特別珍視《本事方》,其弟子整理出版的《丹溪心法》即是仿照《本事方》內容而作,也是如今醫案類著作的初始形式。后來孟河的醫家吩咐學生將自己的經驗、醫案傳抄留世,與許叔微當年的做法一脈相承。 ……
孟河醫派脾胃證治存真 作者簡介
顏新,女,1956年5月生,漢族,中國江蘇丹陽人氏,祖父顏亦魯為著名中醫學家,父親為首屆國醫大師顏德馨教授。曾擔任上海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中醫各家學說教研室主任,現任同濟大學中醫研究所副所長、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名中醫傳承模式重點研究室主任、教授、主任醫師、醫學博士、博士生導師,全國第二屆名老中醫學術經驗繼承班學員,師從顏德馨教授。現任上海市中醫藥學會亞健康分會副主任委員,上海市中醫藥學會第一屆學術流派分會副主任委員,第七屆上海市中西醫結合學會診斷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上海市教委第四屆、第五屆學位評審委員會學科組委員,同濟大學中醫學學科專業委員會主任、同濟大學醫學與生命科學學部學位評審分委員會委員、同濟大學中醫大師傳承人才培養項目辦公室執行主任兼教務長。執教之余在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上海市中醫醫院、同濟大學附屬第十人民醫院進行中醫臨床診療業務,對中醫內科疑難雜證具有診治心得。多年來致力于中醫學術史和疑難雜證的研究,重視經典理論與臨床實踐相結合,學術上推崇脾胃學說和氣血學說, 強調辨證論治。
- >
山海經
- >
月亮與六便士
- >
我與地壇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史學評論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