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醫入門必背歌訣
-
>
醫驗集要
-
>
尋回中醫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
>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人體解剖學常用詞圖解(精裝)
-
>
神醫華佗(奇方妙治)
-
>
(精)河南古代醫家經驗輯
中醫經典注評叢書(金匱要略)注評(典藏版)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3244350
- 條形碼:9787513244350 ; 978-7-5132-4435-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醫經典注評叢書(金匱要略)注評(典藏版) 內容簡介
《注評(典藏版)/中醫經典注評叢書》是對原文進行認真學習研究的基礎上,加以整理編寫的。 《注評(典藏版)/中醫經典注評叢書》每篇之首,對其篇名及全篇內容作扼要的介紹和分析,以表達全篇原文內容的主要精神,篇末“全篇小結”以歸納全篇內容。[詞解]著重對每條原文的難字疑句進行了較為詳細的解釋。[釋義]對每條原文的病機、證候和方藥等方面作了較深透的譯釋。[選注]則參酌各家注釋精義,盡量反映歷代各種注家的不同見解,以便廣開思路,深人理解。[評述]則在辯證唯物主義思想指導下,以批判地繼承的精神,古為今用,結合臨床實踐,引用了近代一些名老中醫的臨床經驗和學術觀點,并發揮研究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對原文內容進行闡發和評述。
中醫經典注評叢書(金匱要略)注評(典藏版) 目錄
痙濕喝病脈證治第二
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脈證治第三
瘧病脈證并治第四
中風歷節病脈證并治第五
血痹虛勞病脈證并治第六
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第七
奔豚氣病脈證治第八
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治第九
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十
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并治第十一
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二
消渴小便利淋病脈證并治第十三
水氣病脈證并治第十四
黃疸病脈證并治第十五
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治第十六
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
瘡癰腸癰浸淫病脈證并治第十八
趺蹶手指臂腫轉筋陰狐疝蛔蟲病脈證治第十九
婦人妊娠病脈證并治第二十
婦人產后病脈證治第二十一
婦人雜病脈證并治第二十二
方劑索引
中醫經典注評叢書(金匱要略)注評(典藏版) 節選
《注評(典藏版)/中醫經典注評叢書》: [詞解] (1)卒口噤:指突然出現牙關緊急之癥。 (2)背反張:指角弓反張。 [釋義] 本條的內容可以分為兩段來理解。 從“病者”至“痙病也”為**段,敘述了痙病的主證。其病因是由于風寒之邪傷及太陽,故見到發熱惡寒的表證。“足太陽膀胱之脈,起于目內眥,上額交巔……從巔人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膊內,夾脊抵腰中”,風寒之邪侵襲太陽經脈,故見頸項強急,卒口噤,背反張等痙病的癥狀。風陽之邪上行于頭面,故頭熱、面赤目赤,未及于下,則見足寒。風性主動,上沖于頭,則見獨頭動搖,此乃“曲直搖動,風之象也”。 從“若發其汗”至“其脈如蛇”為第二段,指出了發汗后的變證。由外感風寒之邪所致的痙病,治用發汗之法,原為正理。但發汗須得要領,總以微汗為佳,切不可“令如水流漓”,否則,非但病必不除,反生他變。大汗亡陽,衛陽不能固護于外,故其表愈虛,寒濕之邪搏結于表,留而不去,故惡寒更甚。其脈象亦如蛇行有所變化。 [提要] 本條敘述痙病的主證,并指出汗法不當所產生的變證。 [選注] 成無己:太陽中風,重感寒濕,乃變為痙,身熱足寒者,寒傷于下,時頭熱面赤目赤,風傷于上也。頭搖者風主動也,獨頭搖者,頭為諸陽之會,風傷陽也。若純傷風者,一身盡搖,手足搐搦,此者內夾寒濕,故頭搖也。口噤者,寒之急也,卒口噤者,不常口噤也,有時而緩,若風寒相搏則口噤而不時開,此者加之風濕,故卒口噤也。風寒客于足太陽,故筋脈拘急,頭項強,背反張也。 趙以德:痙病之發其汗者,誤也。誤則陽氣徒虛而邪不復出,且反以動其濕而濕不去,二氣相聚,蒂固根深,遂使衛氣更虛,較之未汗前之惡寒為尤甚矣。試言其脈,則因誤汗,逼令真陽脫入濕中,所以形容其如蛇也,言脫出之陽,本疾急親上,輕矯若龍,為濕氣所阻,則遲滯如蛇之象,盡力奔迸,究竟不能奮飛矣,此脈之至變,義之至精者也。 徐忠可:前言無汗反惡寒為剛痙,有汗不惡寒為柔痙,此辨痙之法,非痙家本證也,故復舉痙證之*備者以言之。謂病者身熱,太陽表邪本盛,乃因血液衰少之人,寒邪復夾濕搏結胃中,陽氣不下而足寒,濕隨太陽經下項,稍侵陽明而頸項強急,真陽不達于表而惡寒,于是太陽經無非寒濕,而挾熱于上,為頭熱,面赤目赤,獨頭動搖。太陽主開,寒濕搏之,開闔不利,不能發聲而口噤。液衰邪盛,筋失所養,而背反張,此痙病本然之形證也。因而發其汗,或寒為濕所纏而不去,徒汗虛其表耳,故日寒濕相得,其表益虛,則惡寒益甚。若發汗已,脈上下不動而中行如蛇,正虧邪亦衰矣。 陳修園:經云諸暴強直皆屬于風,因于風者,上先受之,故病痙者,上而身熱,未及于下,故下而足寒,風傷太陽之經,故頸項強急,風傷太陽之氣,故通身惡寒,陽氣上行于頭面,故時頭熱面赤。太陽之脈起于目內眥,風熱傷于經脈,故目赤,頸項皆強急而不能動,獨頭呈風象而搖動,強急則筋不舒而牙關緊閉,且風客會厭而語言不出,所以卒然口噤背反張者,風邪人于經輸也,此痙病本證而形狀也。若不知其為痙而誤發其汗者,汗之沾濡,衣被為濕,濕之陸續不干而生寒,寒濕相得,其表因汗而益虛,即惡寒甚。蓋痙之未成,太陽原有惡寒之證,而痙之既成,陽邪用事,熱甚灼筋,何至惡寒之甚,此為誤治而一變也。發其汗已,不獨癥之一變,而其強直之脈,亦變屈曲如蛇,全失和緩之象矣。 曹穎甫:《內經》云,肝主筋,肝藏血,虛生燥,則其脈弦急,后文所謂直上下行是也。發其汗,其脈如蛇,乃肝之真臟脈見。五臟風寒積聚篇所謂肝死脈浮之弱,按之如索不來或曲如蛇行者死是也。蓋痙病脈本弦急,重發汗則經脈益燥,直上下行之弦脈一變而成屈曲難伸之狀。 ……
中醫經典注評叢書(金匱要略)注評(典藏版) 作者簡介
1984年正式成立研究生部。2005年,經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批準成為中醫藥行業第一所研究生院。 作為培養高層次中醫藥人才的重要基地,研究生院現有中醫學、中藥學、中西醫結合三個一級學科所涵蓋的所有學科專業的博士、碩士授予權,具有臨床醫學專業學位授予權和在職人員申請學位的資質;設有中西醫結合、中醫學、中藥學三個一級學科的博士后工作站。 多年來,研究生院在“系統學習,全面掌握,整理提高”方針指引下,充分發揮中國中醫科學院高水平專家云集、科研項目充足、指導教師眾多的優勢,積極開展教育教學改革,著重加強課程體系建設和教學質量的提高,著力培養研究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山海經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月亮與六便士
- >
經典常談
- >
巴金-再思錄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