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醫入門必背歌訣
-
>
醫驗集要
-
>
尋回中醫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
>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人體解剖學常用詞圖解(精裝)
-
>
神醫華佗(奇方妙治)
-
>
(精)河南古代醫家經驗輯
中醫基礎理論研究叢書《黃帝內經》二十論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3238489
- 條形碼:9787513238489 ; 978-7-5132-3848-9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醫基礎理論研究叢書《黃帝內經》二十論 內容簡介
本套叢書主要以“973”項目課題“現代中醫學術創新的理論分析與總結”與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中國古代天人關系理論與中醫學研究”的工作為基礎,以省部級以上成果獎、973項目、國家支撐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為主體,對60余年來現代中醫理論研究成果系統梳理分析的基礎上,按照中醫學概念問題研究、中醫哲學思維方法研究、中醫藏象理論研究、中醫病因病機理論研究、中醫經絡理論研究、中醫治則治法理論研究、中醫體質理論研究、天人關系理論與中醫學研究等專題,系統闡述各領域的研究成果、存在問題、研究前景,并提煉其中具有標志性和一定影響的中醫理論新概念、新學說,深入考察其形成的實踐基礎及源流,確認其原創性及理論價值,揭示科學內涵,規范理論表述。
中醫基礎理論研究叢書《黃帝內經》二十論 目錄
一、《內經》理論構建中的道家思想
二、《內經》理論構建中的儒家思想
三、《內經》理論構建中的法家思想
四、《內經》理論構建中的墨家思想
五、《內經》理論構建中的名家思想
六、《內經》理論構建中的陰陽家思想
七、《內經》理論構建中的雜家思想
八、《內經》理論構建中的兵家思想
第二論 《呂氏春秋》與《黃帝內經》
一、雜家理念對生命科學理論構建的影響
二、圜道觀對生命科學理論構建的影響
三、“本生”理念對生命科學理論構建的影響
四、“民本”理念對《內經》構建生命科學的影響
第三論 西漢文化與《黃帝內經》
一、社會背景
二、文化背景
三、科學知識發展的影響
四、西漢主要文獻對《內經》成編的影響
五、西漢及此前醫藥成就與《內經》理論的構建
第四論 《淮南子》與《黃帝內經》
一、“兼收并蓄”與《內經》治學理念
二、道家本體論與《內經》理論
三、“道”論與《內經》理論
四、陰陽觀與《內經》理論
五、五行觀與《內經》理論
六、天人相應觀與《內經》理論
七、臟腑知識與《內經》理論
八、病證知識與《內經》理論
九、養生知識與《內經》理論
十、理法施治與《內經》治法理論
十一、藥物知識與《內經》理論
第五論 《春秋繁露》與《黃帝內經》
一、“天人相應”思想與《內經》理論
二、精氣觀與《內經》理論
……
第六論 《史記》與《黃帝內經》
第七論 《黃帝內經》“神”概念的發生及其意義
第八論 中醫“火”的概念與內涵
第九論 《黃帝內經》氣化理論及其意義
第十論 《黃帝內經》心藏象理論及其意義
第十一論 《黃帝內經》肺藏象理論及其意義
第十二論 《黃帝內經》脾藏象理論及其意義
第十三論 《黃帝內經》肝藏象理論及其意義
第十四論 《黃帝內經》腎藏象理論及其意義
第十五論 《黃帝內經》所論人類壽夭因素及其意義
第十六論 學習《黃帝內經》的意義
第十七論 學習《黃帝內經》的方法
第十八論 “河圖”“洛書”與《黃帝內經>
第十九論 歷法知識是研讀《黃帝內經》的重要門徑
第二十論 “九法”是《黃帝內經》構建生命科學知識體系的思維范式
主要參考文獻
中醫基礎理論研究叢書《黃帝內經》二十論 節選
《中醫基礎理論研究叢書:二十論》: 雜家,列于諸子中,是很鮮明的一派,因為其是戰國末至漢初兼采各家之學的綜合學派。戰國末期,經過激烈的社會變革,諸思想家紛紛出現,新興地主階級便要求政治上、思想上的統一。在此呼聲之下,需要把各派思想相互融合混雜,互相取長補短,該學派正是迎合了戰國末期這種學術文化融合的總趨勢。“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是其顯著的治學理念和學術特征,通過采集各家學術立場而獨立為一家。胡適在其《中國中古思想史長編》中認為:“雜家是道家的前身,道家是雜家的新名。漢以前的道家可叫做雜家,秦以后的雜家應叫做道家。研究先秦漢之間的思想史的人,不可不認清這一件重要事實。”胡適之言極是,如春秋時期的《管子》,雖以法家思想為主,但也兼具后來的道家、名家、儒家理念。再如班固在秉承司馬遷觀點后認為,“雜家者流,蓋出于議官。兼儒墨,合名法,知國體之有此,見王治之無不貫,此其所長也。及蕩者為之,則漫羨而無所歸心”(《漢書·藝文志·諸子略》)。 雜家是戰國后期出現的試圖折中、雜糅諸子思想的學術流派,具有“兼儒墨,合名法”特點,其代表作是戰國末期《呂氏春秋》和稍早于《內經》成書的《淮南子》。今人在詳論雜家代表作《呂氏春秋》時說:“此書于孔子、曾子、莊子、墨子之言,伊尹、劉子之書無不采輯,不主一家,故內容龐雜。但已亡佚之先秦古籍如陰陽家、農家……之說,可由此考見一斑。”(《諸子通考》) 雜家兼采先秦諸子各家之說、兼收并蓄的學術立場對《內經》理論的形成有十分重要的借鑒作用,如果從先秦文化解讀其中的醫學內容時就不難發現,其生命科學知識的形成也是采用了兼收并蓄、博采眾長的學術態度和立場,因而使得其中所載的醫學理論豐富多彩。例如有關生命活動進程的階段劃分就有兩種方法:一種方法是以“男子八歲,女子七歲”為時間段進行劃分(《素問·上古天真論》),另一種方法是無論男女都是以十歲為一個時間段予以劃分(《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及《靈樞·天年》)。兩套方法各有各的理論依據,各有各的醫學意義,因此《內經》以“兼收并蓄”的價值取向而一并予以應用。再如“治痿獨取陽明”的治病方法,經文在肯定了“取陽明”是治痿重要方法的基礎上,從導致“五臟氣熱”病理原因多樣性的角度,明確了“取陽明”不是治療痿病之僅有方法。應該針對不同類型的痿病患者,“各補其滎而通其俞,調其虛實,和其逆順。筋脈骨肉,各以其時受月,則病已矣”(《素問·痿論》)。 至于其他疾病治療方法的應用更是如此,原文認為地域有東西南北的不同,氣候有寒熱溫涼之殊,生活在不同地域環境的人們,各有不同的體質,因而所患病證有很大的差異,不同的病證有不同的治療手段,醫生必須“雜合以治,各得所宜,故治所以異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體也”(《素問·異法方宜論》)。諸如此類即是對各有其理的不同觀點予以博采眾長的“兼收并蓄”價值取向的體現。至于雜家論著中的學術觀點,《內經》原文更是信手拈來,為我所用,如將《呂氏春秋·盡數》的“大甘、大酸、大苦.大辛、大咸,五者充形而生害矣。大喜、大怒、大憂、大悲、大哀,五者接神而生害矣。大寒、大熱、大燥、大溫、大風、大霖、大霧,七者動精而生害也。故凡養生,莫若知本,知本則疾無由生矣”稍加改造就直接引入《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等相關篇章之中,論述五味、五氣、五色、五志所傷致病等相關的內容。 《呂氏春秋》反對用宗教迷信方法治病的立場也對《內經》有深刻的影響。如《素問》在“上(崇尚)卜筮禱祠,故疾病愈(更加)來”(《呂氏春秋·盡數》)的思想影響下,高揚反對迷信鬼神的旗幟,態度鮮明地表示“拘于鬼神者,不可與言至德”(《素問·五臟別論》),“道無鬼神,獨往獨來”(《素問·寶命全形論》)。 ……
中醫基礎理論研究叢書《黃帝內經》二十論 作者簡介
張登本,1944年生,陜西中醫藥大學教授,為國家有突出貢獻專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969年畢業于陜西中醫學院,留校任教,兼職博士生導師。在《內經》《難經》研究方面頗有體會,先后發表論文260余篇,主編出版專著及教材30部,代表著作有《內經詞典》《內經的思考》《難經通解》《全注全譯黃帝內經》《全注全譯神農本草經》等。其中,《內經詞典》獲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進步二等獎、陜西省中醫藥科技進步一等獎。曾被評為陜西省先進工作者、師德先進個人。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朝聞道
- >
巴金-再思錄
- >
回憶愛瑪儂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山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