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醫入門必背歌訣
-
>
醫驗集要
-
>
尋回中醫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
>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人體解剖學常用詞圖解(精裝)
-
>
神醫華佗(奇方妙治)
-
>
(精)河南古代醫家經驗輯
徐志瑛治療危重疑難病案一百例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3232074
- 條形碼:9787513232074 ; 978-7-5132-3207-4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徐志瑛治療危重疑難病案一百例 內容簡介
徐志瑛教授潛心臨床五十余載,精研《內經》《本草經》《傷寒論》等經典,旁及歷代諸名賢之著述,學識廣博,經驗豐富。在此期間,她從基層做起,在生與死中摸爬滾打,練就了一身搶救急危重癥的本領。同時她以中醫理論融匯新知,提倡中西匯通,在疑難病治療中屢創奇跡,留下了大量可資借鑒的醫案。本書初步選取其中一百例危難重癥病案,并對其系統整理,除保留各案患者詳實病情資料外,還由徐志瑛教授及其嫡傳弟子凌藝勻(紅羽)對病案的病理情況、治療原則、用藥思想等進行深入剖析,真實、完整地反映了徐氏的學術思想和治療經驗。
本書可供中醫藥臨床、教學、科研、管理人員參考,也可供中醫院校學生及中醫愛好者參考使用。
徐志瑛治療危重疑難病案一百例 目錄
1.流行性乙型腦炎
2.麻疹并發肺炎
3.重癥上呼吸道感染高熱不解
4.暑濕
5.濕溫
6.顱腦外傷術后伴雙肺重癥感染高熱不退
7.車禍致重型顱腦損傷伴并發癥
8.間質性肺炎纖維化伴胸腔和心包積液發熱不解
9.多發性胃泌素瘤術后高熱不退
10.左側股骨頭壞死置換術后發熱不解
11.四聯抗結核藥引起中毒性肝病及后遺癥
12.病毒性腦膜炎
13.胰腺頭癌切除術后發熱不解
14.直腸癌手術腹腔化療后引起全身性感染伴胸腹水發熱
15.右肝內結石伴化膿性膽管炎發熱不解
二、血小板減少性過敏性紫癜
16.原發性血小板減少癥伴脾切除術后(紫癜)
17.頑固性血小板減少癥長期服用激素伴肝損
18.頑固性過敏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伴下肢潰瘍
三、腸梗阻
19.直腸癌術后急性腸梗阻
20.外傷性瘀阻型腸梗阻
21.急性腸梗阻(回盲部腸外腫塊)
22.胰頭癌術后急性腸梗阻(術后血腫)
23.陰津虧虛型腸梗阻
四、急性腎功能衰竭
24.野蘑菇中毒引起急性腎功能衰竭
25.流行性出血熱少尿期
26.流行性出血熱、急性腎功能衰竭
五、痹證
27.寒濕關節痛和腸痹證
28.腎著
六、術后胃癱
29.食管下段癌累及賁門及高位胃體術后伴化療胃癱
30.結腸癌伴腸梗阻術后胃癱
31.胃癌術后輸出袢開口處梗阻伴胃癱
32.胰頭癌腹后壁轉移術后伴胃癱
七、呼吸系統疾病
哮喘
33.妊娠伴哮證急性發作期
34.小兒哮喘持續狀態
35.頑固性哮喘伴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
36.熱痹并發哮證
間質性肺炎
37.間質性肺炎
38.間質性肺炎伴纖維增生
……
八、急性休克、出血
九、心肺復蘇后
十、白斑病
十一、內癰
十二、水腫
十三、脂肪漏
十四、術后并發癥
十五、肝硬化
十六、急、慢性腮腺炎
十七、頸淋巴結腫大
十八、皮肌炎
十九、斯蒂爾病
二十、胰膽系統疾病
二十一、克隆恩病(潰瘍性結腸炎)
二十二、雜病
編后語
病案整理后感
徐志瑛治療危重疑難病案一百例 節選
《徐志瑛治療危重疑難病案一百例》: 人體的體溫是相對恒定的,保持在37℃上下,正常體溫一晝夜有輕微波動,晨間稍低,下午稍高,但波動不超過1℃。發熱是一種病理性改變的體溫升高,是人體對致病因子的一種全身性反應,一般來說,口腔溫度在37.3℃以上,或直腸、腋下超過37.6℃以上,并在1天內波動在1℃以上者,可認為有發熱。引起發熱的原因很多,西醫把它區分為感染性與非感染性兩大類。中醫把發熱也分為兩類,即外感發熱與內傷發熱,外感發熱相似于西醫的感染性發熱;內傷發熱相似于西醫的非感染性發熱。外感發熱是指感受六淫之邪,或戾氣,或瘟疫,或已患有某種或多種內科疾病者,又感受六淫之邪或溫熱疫毒之氣,導致體溫升高,并持續不降。古代常稱“發熱”“寒熱”“壯熱”等。*早在《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素問·熱論》《素問·至真要大論》等篇中,對外感發熱的病因、病機和治則都做了扼要的論述,為熱病的理論奠定了基礎。后《傷寒論》首先總結和提出了由寒邪引起的,以發熱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類疾病的辨證論治規律,即稱為“六經分證”,已成為外邪發熱的理論辨證論治綱領。到金元時代,劉完素主“火熱論”,重點指出火熱邪氣致病,提出了“熱病只能作熱治,不能從寒醫”的著名論點.認識到熱病性屬“熱”,治療應“宜涼不宜溫”。這與《傷寒論》從寒邪立論多用辛溫治法相比,應該說是一大進步。至清代以葉天士的衛、氣、營、血之學說對溫熱病的感邪、發病、傳變、治療均作了原則性的論述,更與西醫學中的感染性疾病尤傳染病的發病規律基本相似。同時也對溫熱病指出了明確的、具體的治則,使外感熱病的理論臻于完善。成為后世的準繩。吳鞠通提出的三焦辨證學說主要是對臟腑定位,反映了熱病影響到臟腑的趨勢,來判斷預后等。這些經典理論皆對臨床治療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從西醫學來講,導致發熱的疾病范圍很廣;從中醫來說,發熱包羅了傷寒三陽證、衛氣營血、三焦辨證的各階段,都可以用它來參考辨證治療,同時也看出了發熱病治療的中醫學的發展和疾病譜的改變,使辨證論治也在不斷更新。現將我在50年中遇到的發熱典型病例分析如下。 案例 1.流行性乙型腦炎 蔡某,女,14歲,學生。住院高安縣白馬公社衛生院。人院日期:1966年8月5日。 代訴:患者因高熱4天,頸項強直,嗜睡2天,牙關緊閉,循衣摸床1天,左側手足抽搐半天。下午5時入院。 現病史:患者于1966年8月2日開始發熱,頭痛想睡,尚能進食,初診為感冒,即服清熱片,次日熱仍不退,第三天整天思睡,5日出現頸項強直,伴有手抽動,衛生院醫師送至衛生院住院治療。診斷為流行性乙型腦炎。 既往史:健康,無傳染病史。 家族史:母肺結核,父患肝炎,兄弟均健康。 體檢:體溫(T)41.8℃,呼吸(P)32次/分鐘,心率(R)125次/分鐘,血壓(BP)116/70mmHg;舌質紅絳,苔黃厚,脈弦洪大數。急性高熱面容,皮膚潮紅灼熱,鞏膜無黃染,結膜充血,眼球直視,對光反射消失,鼻翼扇動,表情痛苦,神志不清,呼吸急促,頸項強直,牙關緊閉,手足僵硬,左側手足時有抽搐,偶見角弓反張,全身皮膚無見皮疹,心界不擴大,心律齊,心尖區未聽見病理性雜音,雙肺在抽搐時呼吸音粗,未聞及干濕性噦音。腹軟,肝脾均未觸及,腹壁反射消失,肱二頭肌反射左呈陽性,膝反射消失,巴彬斯基征、奧本海姆征陽性。當時無法血檢和腰穿。 診斷:流行性乙型腦炎。 脈證合參:疫毒內盛,氣分未罷,已入營分,熱毒充斥三焦,實風內動。 治則:清熱解毒,化濁開竅,平肝息風。 方藥:(1)安宮牛黃丸1粒化服。 (2)銀翹散、白虎湯合復方菖蒲郁金湯加減。 ……
徐志瑛治療危重疑難病案一百例 作者簡介
徐志瑛,女,主任中醫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I939年12月出生于杭州,1965年畢業于浙江中醫學院(現浙江中醫藥大學)中醫醫療系本科(六年制),畢業后一直從事臨床、教學、科研工作,已五十余年。曾任浙江中醫學院附屬第1醫院、浙江省中醫院院長兼浙江中醫學院中醫系主任、中醫內科教研室主任兼內科主任。歷任浙江省中醫學會常務理事、中國中西醫結合呼吸病學會浙江省老年科學技術學會常務理事、浙江省老年衛生工作者協會常務理事。被聘為《浙江中醫雜志》《中華現代中醫雜志》《浙江工程與醫學》等雜志的特邀編委。1997的被確定為浙江省名中醫和浙江省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2004年獲全國老衛生科技工作者稱號,2005年被確定為國家衛生應急專家,2006年獲“首屈中醫藥傳承特別貢獻獎”,2002-2012年先后被遴選為第三批和第五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2011年成立徐志瑛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 凌紅羽(名藝勻),女,浙江省中醫院住院醫師。1968年出生于杭州。2013年畢業于浙江中醫藥大學醫學專業,獲學士學位。從事中醫內科臨床多年,擅長呼吸系統、消化系統及婦科等疾病的治療。2003年起跟隨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指導老師徐志瑛學習,為嫡系傳人。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二體千字文
- >
煙與鏡
- >
山海經
- >
朝聞道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隨園食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