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醫入門必背歌訣
-
>
醫驗集要
-
>
尋回中醫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
>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人體解剖學常用詞圖解(精裝)
-
>
神醫華佗(奇方妙治)
-
>
(精)河南古代醫家經驗輯
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十二五規劃教材微生物學 版權信息
- ISBN:9787117174428
- 條形碼:9787117174428 ; 978-7-117-17442-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十二五規劃教材微生物學 本書特色
凌慶枝主編的這本《微生物學》是全國高職高專藥品類專業第二輪規劃教材(即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十二五”規劃教材)之一,是在全國高等醫藥教材建設研究會、人民衛生出版社的組織規劃下編寫而成的。教材主要針對生物制藥技術專業高職高專學生的學習特點,遵守全國高職高專藥品類專業第二輪規劃教材的編寫原則,注重實用性、科學性、理論聯系實際,以微生物的細胞結構為線索,從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到非細胞微生物,在主要概述這三類核微生物的生物學特性的基礎上,重點闡述微生物與藥學的關系,特別是微生物學在藥學上的應用。本教材的核心線索是微生物的結構、微生物與藥學的關系,此為本教材的突出特點。教材在理論闡述的基礎上,結合相關的工作崗位實際,編寫了相應的實訓內容。在欄目設置上也突出了微生物與藥學這一主線。
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十二五規劃教材微生物學 內容簡介
《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十二五"規劃教材:微生物學(供生物制藥技術專業用)》定位于高等職業教育藥品類專業,既強調體現其職業性,增強各專業的針對性,又充分體現其高等教育性,區別于本科及中職教材,同時滿足學生考取職業證書的需要。教材編寫采取欄目設計,增加新穎性和可讀性。 《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十二五"規劃教材:微生物學(供生物制藥技術專業用)》的編寫特別注重體現高職教育改革成果,教材內容的設置對接崗位,各教材之間有機銜接,避免重要知識點的遺漏和不必要的交叉重復。
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十二五規劃教材微生物學 目錄
**節 微生物概述
一、微生物的概念
二、微生物的特點
三、微生物的分類及細菌的命名
第二節 微生物與人類的關系
一、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質循環中的作用
二、微生物與醫療衛生
三、微生物與工業發展
四、微生物與農業生產
五、微生物與環境保護
六、微生物與藥學的發展
第三節 微生物學及其發展簡史
一、微生物學及其分支學科
二、微生物學發展簡史
三、微生物學發展趨勢
第二章 原核微生物
**節 細菌
一、細菌的形態與結構
二、細菌的生理
三、細菌的分布與控制
四、細菌的遺傳和變異
五、細菌對藥物的敏感性
六、細菌的致病性
七、常見病原性細菌
第二節 放線菌
一、放線菌的生物學特性
二、放線菌的主要用途與危害
第三節 其他原核微生物簡介
一、螺旋體
二、支原體
三、衣原體
四、立克次體
第三章 真核微生物
**節 真菌概述
一、真菌的基本特性
二、幾種常見的真菌
第二節藥用真菌
一、藥用真菌概述
二、常用的藥用真菌
第四章 病毒
**節 病毒概述
一、病毒的基本特性
二、病毒的增殖
三、病毒的遺傳與變異
四、病毒的分類
五、病毒的感染與防治
第二節 病毒的人工培養
一、病毒的細胞培養
二、病毒的雞胚培養
三、病毒的動物接種
第三節 抗病毒藥物
一、抗病毒化學藥物
二、干擾素和干擾素誘生劑
三、抗病毒基因制劑
四、抗病毒中草藥
五、抗病毒藥物的作用機制
第四節 噬菌體
一、噬菌體的生物學性狀
二、噬菌體與宿主的相互關系
三、噬菌體在醫藥學中的應用
第五節 常見致病性病毒
一、流行性感冒病毒
二、SARS冠狀病毒
三、脊髓灰質炎病毒
四、肝炎病毒
五、人類免疫缺陷病毒
第五章 微生物的感染與免疫
**節 固有免疫的抗感染作用
一、固有免疫的概念與特征
二、固有免疫的結構基礎
三、固有免疫的抗感染作用
第二節 適應性免疫的抗感染作用
一、適應性免疫的概念與特征
二、適應性免疫的結構基礎
三、適應性免疫的抗感染作用
第六章 微生物在生物制藥中的應用
**節 生物制藥工業中的微生物污染
一、生物制藥工業中污染微生物的來源
二、生物制藥工業中微生物污染的危害
三、生物制藥工業中微生物污染的防止措施
第二節 微生物發酵
一、微生物發酵概述
二、微生物發酵的發展歷程
三、微生物發酵制藥的基本流程
……
參考文獻
目標檢測參考答案
微生物學教學大綱
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十二五規劃教材微生物學 節選
(2)影響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抗原能否刺激機體產生免疫應答以及應答強弱主要決定于其免疫原性。影響抗原物質免疫原性的因素有: 1)異物性:是指一種物質被機體免疫系統識別為“非己”的異物的特性。它是決定抗原免疫原性的首要條件。機體免疫系統的識別機制是克隆選擇學說,即胚胎時期未與免疫細胞接觸過的物質,都可視為異物。依據這一機制具有異物性的物質主要有異種物質、同種異體物質和自身物質三類。異種物質是指來源于與免疫個體無種系親緣關系的其他物種的物質,親緣關系越遠,組織結構差異越大,免疫原性越強;同種異體物質是指同種不同個體之間存在的不同物質;自身物質只有當其發生結構改變或自身隱蔽成分釋放才可被免疫系統視為“異己”物質。這些具有異物性的物質都可具有免疫原性,都可成為抗原物質。 2)分子量:分子量大的抗原物質免疫原性強,通常分子量在10 000以上的有免疫原性,低于4000的一般無免疫原性。抗原物質常是大分子物質。 3)理化復雜性:抗原物質的結構越復雜免疫原性越強,蛋白質的免疫原性強于多糖,核酸分子一般無免疫原性,與蛋白質結合后才具有免疫原性。 4)可降解性:是指大分子抗原物質在體內被加工、處理成小分子抗原表位片段的性質。淋巴細胞抗原受體對抗原的識別以及抗體結合抗原只是對抗原某一特定部位即抗原表位的結合。一個抗原分子可有若干個表位,每個淋巴細胞抗原受體(BCR或TCR)識別一種表位,一種抗體結合一種表位,因此表位決定了抗原與抗原受體以及抗體的結合是特異性的。 (3)醫藥學上重要的抗原物質 1)病原微生物:微生物雖結構簡單,但化學組成卻相當復雜。各種微生物均含有多種不同的蛋白質及與蛋白質結合的多糖、脂類等,因此,病原微生物是一個含有多種抗原及抗原決定簇的天然抗原復合物。病原微生物一旦侵入人體,它們的相應抗原就能刺激機體的免疫系統引起免疫應答,機體獲得特異性抗感染的能力。因此利用病原微生物或其抗原成分制成疫苗進行預防接種,可提高接種人群的特異性免疫力,預防傳染病。其中由免疫原性強的滅活的病原微生物制備的疫苗稱死疫苗,而由活的無毒或弱毒的微生物制備的疫苗則稱活疫苗。去除病原微生物中與免疫無關甚至有害的成分,保留其有效免疫成分而制成的疫苗稱亞單位疫苗。死疫苗和活疫苗制備的基本流程如圖5—6所示。 2)細菌的外毒素和類毒素:外毒素是細菌合成的分泌到菌體外發揮毒性作用的物質,化學本質為蛋白質,具有很強的免疫原性,能刺激機體產生相應的抗體即抗毒素。外毒素經0.3%~0.4%的甲醛處理后,可使其失去毒性而保留免疫原性,稱為類毒素。類毒素是一種人工自動免疫制劑,將某種類毒素注入機體后,可刺激機體產生相應的抗毒素而獲得針對某種外毒素的特異性免疫,發揮預防相應外毒素疾病的作用。類毒素的制備過程如圖5—7所示。 ……
- >
唐代進士錄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經典常談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山海經
- >
自卑與超越
- >
史學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