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
關注中圖網
官方微博
本類五星書更多>
-
>
中醫入門必背歌訣
-
>
醫驗集要
-
>
尋回中醫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
>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人體解剖學常用詞圖解(精裝)
-
>
神醫華佗(奇方妙治)
-
>
(精)河南古代醫家經驗輯
病原生物學(第4版/配增值)/景濤/全國高等學歷繼續教育十三五(臨床專升本)規劃教材 版權信息
- ISBN:9787117270076
- 條形碼:9787117270076 ; 978-7-117-27007-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病原生物學(第4版/配增值)/景濤/全國高等學歷繼續教育十三五(臨床專升本)規劃教材 內容簡介
本次修訂全國高等學校醫藥學成.人學歷教育臨床醫學專業(專科起點升本科)教材29種(含12本專本共用)。本套教材將采用涵蓋紙質教材、數字資源以及網絡課程、平臺功能融為一體的“融合教材”編寫模式,堅持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和思想性、科學性、優選性、啟發性、適應性,同時注重內容安排合理,深淺適宜,適應成.人學歷教育教學的需求。注重遵循醫藥學成.人學歷教育教學規律,體現醫藥學成.人學歷教育的特點。在繼承和發揚上一版教材基本精神的同時,旨在提高全國高等學校醫藥學成.人學歷教育教材的實用性,使更多的醫療工作人員從中受益。
病原生物學(第4版/配增值)/景濤/全國高等學歷繼續教育十三五(臨床專升本)規劃教材 目錄
**篇 總論
**章 基本概念
**節 病原生物及病原生物學的定義和范疇
一、微生物
二、寄生蟲
第二節 病原生物與機體的關系
一、共生
二、寄生物與宿主
第三節 病原生物性疾病的現狀
第二章 病原生物與宿主的相互作用
**節 病原生物對宿主的致病作用
第二節 機體抗病原生物免疫
一、天然免疫
二、獲得性免疫
第三章 病原生物的傳播與流行
**節 病原生物性疾病流行的基本環節和因素
第二節 病原生物性疾病流行的特點
第四章 病原生物感染的診斷與防控
**節 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
一、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相關術語
二、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分類
三、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防護分級及設備要求
四、個人防護裝備
五、實驗室管理體系及安全工作行為
第二節 病原生物感染的診斷
一、流行病學史
二、病原生物感染的實驗室診斷
三、其他技術在病原生物感染中的應用
第三節 病原生物感染的防控
一、消滅傳染源
二、切斷傳播途徑
三、保護易感人群
第四節 消毒與滅菌
一、物理消毒滅菌法
二、化學消毒滅菌法
第五節 災后病原生物感染的防控
一、災后感染性疾病易流行的原因
二、災后主要流行的感染性疾病及病原體
三、災后病原體感染的防控
第二篇 病原微生物
第五章 原核細胞型微生物概論
**節 細菌的形態與結構
一、細菌的大小與形態
二、細菌的結構
三、細菌形態的檢查方法
第二節 細菌的生理
一、細菌的化學組成和物理性狀
二、細菌的營養與生長繁殖
三、細菌的新陳代謝
四、細菌的人工培養
五、細菌的分類與命名
第三節 細菌的遺傳與變異
一、細菌的變異現象
二、細菌遺傳變異的物質基礎
三、細菌變異的機制
四、細菌遺傳變異的實際意義
第四節 細菌的感染與免疫
一、正常菌群與機會致病菌
二、細菌的致病性
三、機體抗菌免疫特點
四、感染的發生與發展
第五節 細菌感染的診斷和預防
一、病原學診斷
二、血清學診斷
三、細菌感染的特異性預防
……
第三篇 人體寄生蟲學
參考文獻
索引
附錄影像學資料及彩插
**章 基本概念
**節 病原生物及病原生物學的定義和范疇
一、微生物
二、寄生蟲
第二節 病原生物與機體的關系
一、共生
二、寄生物與宿主
第三節 病原生物性疾病的現狀
第二章 病原生物與宿主的相互作用
**節 病原生物對宿主的致病作用
第二節 機體抗病原生物免疫
一、天然免疫
二、獲得性免疫
第三章 病原生物的傳播與流行
**節 病原生物性疾病流行的基本環節和因素
第二節 病原生物性疾病流行的特點
第四章 病原生物感染的診斷與防控
**節 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
一、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相關術語
二、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分類
三、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防護分級及設備要求
四、個人防護裝備
五、實驗室管理體系及安全工作行為
第二節 病原生物感染的診斷
一、流行病學史
二、病原生物感染的實驗室診斷
三、其他技術在病原生物感染中的應用
第三節 病原生物感染的防控
一、消滅傳染源
二、切斷傳播途徑
三、保護易感人群
第四節 消毒與滅菌
一、物理消毒滅菌法
二、化學消毒滅菌法
第五節 災后病原生物感染的防控
一、災后感染性疾病易流行的原因
二、災后主要流行的感染性疾病及病原體
三、災后病原體感染的防控
第二篇 病原微生物
第五章 原核細胞型微生物概論
**節 細菌的形態與結構
一、細菌的大小與形態
二、細菌的結構
三、細菌形態的檢查方法
第二節 細菌的生理
一、細菌的化學組成和物理性狀
二、細菌的營養與生長繁殖
三、細菌的新陳代謝
四、細菌的人工培養
五、細菌的分類與命名
第三節 細菌的遺傳與變異
一、細菌的變異現象
二、細菌遺傳變異的物質基礎
三、細菌變異的機制
四、細菌遺傳變異的實際意義
第四節 細菌的感染與免疫
一、正常菌群與機會致病菌
二、細菌的致病性
三、機體抗菌免疫特點
四、感染的發生與發展
第五節 細菌感染的診斷和預防
一、病原學診斷
二、血清學診斷
三、細菌感染的特異性預防
……
第三篇 人體寄生蟲學
參考文獻
索引
附錄影像學資料及彩插
展開全部
書友推薦
- >
史學評論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山海經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二體千字文
- >
月亮虎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我與地壇
本類暢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