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醫入門必背歌訣
-
>
醫驗集要
-
>
尋回中醫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
>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人體解剖學常用詞圖解(精裝)
-
>
神醫華佗(奇方妙治)
-
>
(精)河南古代醫家經驗輯
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職業教育“十三五”創新教材中醫經典醫著選讀/蘇新民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3247375
- 條形碼:9787513247375 ; 978-7-5132-4737-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職業教育“十三五”創新教材中醫經典醫著選讀/蘇新民 內容簡介
本書以蘇新民本人主編的鄉村醫生教材《經典醫著選讀》為基礎,精選四大經典原著中部分原文,并配以釋義,以期培養中醫藥高職學生中醫思維。
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職業教育“十三五”創新教材中醫經典醫著選讀/蘇新民 目錄
**篇 《內經》選讀
概述
**章 陰陽五行
**節 陰陽學說
第二節 五行學說
第二章 臟腑氣血津液
**節 臟腑
第二節 氣血津液
第三章 病因病機
**節 病因
第二節 發病與病機
第四章 病證
**節 熱病
第二節 厥病
第三節 痹病
第四節 痿病
第五節 痛病
第六節 咳嗽
第七節 腫脹與癓瘕
第八節 風病
第九節 癉病
第五章 診法
**節 脈診
第二節 望診
第三節 問診
第六章 論治
**節 治則治法
第二節 論標與本
第七章 養生
**節 養生通論
第二節 四時養生
第二篇 《傷寒論》選讀
概述
**章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
**節 太陽病綱要
第二節 太陽病本證
第三節 太陽病兼證
第四節 太陽病變證
第五節 太陽病類似證
第二章 辨陽明病脈證并治
**節 陽明病綱要
第二節 陽明病本證
第三節 陽明病兼證
第四節 陽明病變證
第三章 辨少陽病脈證并治
**節 少陽病綱要
第二節 少陽病本證
第三節 少陽病兼證
第四章 辨太陰病脈證并治
**節 太陰病綱要
第二節 太陰病本證
第五章 辨少陰病脈證并治
**節 少陰病綱要
第二節 少陰病本證
第三節 少陰病類似證
第六章 辨厥陰病脈證并治
**節 厥陰病綱要
第二節 厥陰病本證
第三節 厥陰病類似證
第三篇 《金匱要略》選讀
概述
**章 臟腑經絡先后病脈證**
**節 發病及預防
第二節 病因病機
第三節 辨證論治原則
第二章 痙濕喝病脈證治第二
**節 痙病
第二節 濕病
第三節 喝病
第三章 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脈證治第三
**節 百合病
第二節 狐惑病
第三節 陰陽毒病
第四章 中風歷節病脈證并治第五
**節 中風
第二節 歷節病
第五章 血痹虛勞病脈證并治第六
**節 血痹病
第二節 虛勞病
第六章 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第七
**節 肺痿
第二節 肺癰
第三節 咳嗽上氣
第七章 奔豚氣病脈證治第八
第八章 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治第九
**節 胸痹
第二節 心痛證治
第九章 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十
**節 腹滿
第二節 寒疝
第三節 宿食
第十章 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并治第十一
**節 五臟病舉要
第二節 積、聚、□氣
第十一章 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二
**節 痰飲的脈癥
第二節 痰飲病治則
第三節 辨證論治
第十二章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脈證并治第十三
**節 消渴
第二節 小便不利
第三節 淋病
第十三章 水氣病脈證并治第十四
**節 病因病機
第二節 分類與辨證
第三節 治療大法
第四節 辨證論治
第十四章 黃疸病脈證并治第十五
**節 成因與分類
第二節 辨證論治
第十五章 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并治第十六
**節 驚悸
第二節 吐衄下血
第三節 瘀血
第十六章 嘔吐噦下利病脈證并治第十七
**節 嘔吐
第二節 噦逆
第三節 下利
第十七章 婦人雜病脈證并治第二十二
**節 病因、證候與治則
第二節 情志病
第三節 婦人病
第四篇 溫病學代表著作選讀
概述
**章 《溫熱論》
**節 溫病大綱
第二節 邪在肺衛
第三節 流連氣分
第四節 邪留三焦
第五節 里結陽明
第六節 論濕
第七節 邪陷營血
第八節 辨舌驗齒
第九節 辨斑疹白痦
第二章 《溫病條辨》
**節 溫病大綱
第二節 上焦溫病證治
第三節 中焦溫病證治
第四節 下焦溫病證治
第五節 治病法論
第三章 《濕熱病篇》
**節 濕熱病提綱
第二節 濕在衛表
第三節 濕熱在氣分
第四節 變證
第五節 類證
第六節 善后調理
主要參考書目
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職業教育“十三五”創新教材中醫經典醫著選讀/蘇新民 節選
《中醫經典醫著選讀/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職業教育“十三五”創新教材》: 1.溫熱邪氣流連氣分的治法溫熱邪氣久在氣分流連,既不從外解,也未深入營血,往往由于正邪相持,勢均力敵所致。此時胃津不足,熱邪也不甚,故治療可通過“益胃”之法,促使“戰汗透邪”。所謂“益胃”,不能簡單理解為補益胃氣,而是用輕清之品清·氣生津,宣展氣機,并灌溉湯水,使能作汗。經過戰汗,使氣機宣通,熱達于外,腠理開泄,邪氣可隨汗透出而病愈。如服用雪梨漿、五汁飲、益胃湯等劑,或多飲米湯、白開水皆是。 2.戰汗透邪的機理戰汗是機體奮力驅邪外出的一種表現。溫熱病過程中,戰汗既可出現于氣分后期,也可發生于營血分后期。凡熱傷津液,津氣不足,作汗無源者,皆可導致邪氣流連不解。而通過滋養陰液,不僅可充養汗源,而且可化生正氣,故有助于機體聚集一定的能量來驅邪。寒戰即機體聚集能量奮力與邪氣相爭之象;汗出即肌腠氣機宣通,透邪熱從表而出之征。可見戰汗透邪的關鍵是戰而汗出。若戰而無汗,或汗出不暢,均難以達到透邪的目的。 3.戰汗的臨床表現戰汗有一個發生發展的過程。一般來說,患者首先感到全身惡寒,并不斷加重,以至引起全身戰栗,且多伴有肢冷脈伏等癥;繼之體溫不斷升高,以至毛竅開泄,腠理疏松,全身汗出,寒戰隨即停止,體溫也漸下降;汗出停止后,患者多見肌膚清冷、蜷臥不語等癥,但脈象虛軟和緩,此為邪退正虛、陽從汗泄之象,一般經一晝夜,陽氣即可恢復,諸癥自然消除。但有些患者由于邪盛正虛,往往不能一戰而愈,而需過一二日再作戰汗方可使邪退熱清。 4.戰汗而解與脫證的鑒別 戰汗而解和陽氣外脫均見膚冷、蜷臥不語等癥,臨床須詳加鑒別,以免誤診誤治。鑒別時首先“診其脈”,若脈象虛軟和緩者,雖見膚冷、蜷臥不語,也非脫證;若脈來疾數無力或散大,則為脫證之兆。其次當察神辨汗,若患者安臥,呼之能應,汗出停止,則非脫證;若躁擾不安,呼之不應,冷汗不止,則為虛脫之征。 5.戰汗之后的護理戰汗之后,由于陽氣隨汗外泄,胃氣空虛,故出現膚冷、蜷臥不語等陽氣一時不足的表現,此時應讓患者安臥,也不要頻頻呼喚患者,而應使環境安靜,并注意保持室內溫暖,以利患者陽氣逐漸恢復。 第四節 邪留三焦 【原文】再論氣病有不傳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傷寒中少陽病也。彼則和解表里之半,此則分消①上下之勢,隨證變法,如近時杏、樸、苓等類,或如溫膽湯之走泄②。因其仍在氣分,猶可望其戰汗之門戶,轉瘧之機括③。 【注解】 ①分消:宣上、暢中、滲下,使濕邪分道而消。 ②走泄:意指行氣泄濕。 ③機括:與“門戶”義同,指邪氣外達有去路。 【釋義】本條主要論述濕熱之邪留于三焦的證治。 1.濕熱留于三焦的病機和臨床表現手少陽三焦為人體陽氣和水液運行的道路,濕熱之邪久羈氣分,既不從表而解,也未化燥入于營血,則可留于手少陽三焦,使其氣機升降失調,水道不利。至于其臨床表現,葉氏雖未直接指出,但從其所述“亦如傷寒中少陽病也”,可知其應有寒熱往來之癥。此外,由于濕阻三焦氣機,水道不暢,故必伴有胸腹痞滿、小便渾濁短少、舌苔厚膩等癥。 ……
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職業教育“十三五”創新教材中醫經典醫著選讀/蘇新民 作者簡介
蘇新民,教研室主任。從事中醫藥教學科研數15年,主編的全國高職高專規劃教材《中醫護理學》、鄉村醫生教材《經典醫著選讀》,以及學術專著《名醫診法研究》。發表學術論文22篇。
- >
月亮虎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朝聞道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回憶愛瑪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