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醫入門必背歌訣
-
>
醫驗集要
-
>
尋回中醫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
>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人體解剖學常用詞圖解(精裝)
-
>
神醫華佗(奇方妙治)
-
>
(精)河南古代醫家經驗輯
當代名中醫診治冠心病臨證經驗集要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3240161
- 條形碼:9787513240161 ; 978-7-5132-4016-1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當代名中醫診治冠心病臨證經驗集要 內容簡介
《當代名中醫診治冠心病臨證經驗集要》分為上下兩篇。上篇采用文獻回顧形式,追溯了不同歷史年代關于胸痹心痛的記載,從病名、病因、病機、病證、診斷、治則等方面清晰地反映出歷代醫家診療胸痹心痛的學術觀點和治療思路。下篇的內容是在全國范圍內甄選48位國家或省市級名中醫治療冠心病的思想集要。通過文獻調研,廣泛搜集各位名中醫臨床病案及相關論著的研究資料,提煉、匯總他們對冠心病患者群體特征的總結以及診治冠心病的經驗。并根據不同醫家的學術觀點進行分類,重點反映各位名中醫對疾病的獨特見解和診療特色,*后通過臨床驗案進行印證。
當代名中醫診治冠心病臨證經驗集要 目錄
一、先秦時期
二、漢晉南北朝時期
三、隋唐時期
四、宋金元時期
五、明代
六、清代
下篇 當代名中醫診治冠心病臨證經驗
**章 氣血津液辨證
一、以實為主
(一)血瘀
郭士魁 血瘀心脈是主要發病機制,注重活血化瘀
陳可冀 倡導活血化瘀,重視瘀毒致變
(二)痰濁
沈紹功 “痰瘀互結、毒損心絡”,重視從痰論治
梅國強 重視痰濁及兼夾之邪(熱、瘀),用藥主張“以和為貴”
(三)痰瘀互結
張伯禮 提出痰瘀互生,貴在權變,痰瘀并治,治濁宜早宜凈
沈寶藩 血瘀痰濁互為因果,用藥甘溫并用,佐以苦辛
何立人 化痰消瘀以治標,清順氣血以治本
二、以虛為主
張伯臾 強調“本虛為主”,注重扶正固本
廖家楨 氣虛為本,血瘀為標,通補并用
張學文 心氣不足為胸痹之本,分期論治,標本同治
許心如 氣陰兩虛,因虛致瘀
魏執真 心陽氣或心陰血不足是冠心病根本原因
袁海波 氣陰兩虛為病機關鍵,標本兼治,綜合調節
周宜軒 氣陰兩虛為本,痰濁、瘀血為標,推崇“久病入絡”
三、虛實夾雜
顏德馨 心氣陽虛、心血瘀阻,化瘀先調氣
郭子光 心氣虧虛為本,血脈瘀阻為標,強調“雜合以治”
徐經世 “通”“養”結合暢心脈
周次清 以氣為本,以血為標,標本相兼,虛實轉化,注重調和
郭維琴 氣虛血瘀為基本病機
湯益明 重視氣虛血瘀,治以益氣活血、逐瘀通絡
李錫光 氣虛血瘀、心脈絀急是發病的主要病機
羅銓 重視體質,強調氣陰兩虛,補通相兼、中西相參
王行寬 正虛邪實,補益氣營、豁痰化瘀為主法
嚴世蕓 祛實通脈治實證,扶正補虛治虛證
唐蜀華 “陰虛瘀熱”為冠心病重要病機
張崇泉 虛實夾雜、益氣養陰以扶本,活血通絡以治標
程丑夫 益氣養陰治本,清熱化痰貫穿始終
第二章 臟腑辨證
一、五臟相關
鄧鐵濤 五臟相關、心脾為主,重視痰瘀相關
劉志明 正虛為本,邪實為標,五臟相通,心身相關
張絢邦 五臟相關,治本在補,治標在通
毛德西 五臟相通,移皆有次
黃麗娟 五臟相關,肝脾腎為主
二、從脾(胃)論治
路志正 重視脾胃失調,善于調理脾胃治胸痹
三、從心脾腎論治
李濟仁 心脾陽虛,氣滯痰阻;心腎陰虛,血瘀阻絡
四、從脾腎論治
阮士怡 脾腎虛損為本,重視痰瘀互結
陳可望 脾腎為發病之本
趙冠英 補養脾腎,分期論治
五、從心腎論治
郭文勤 心虛為表現,腎虛為根源,心腎氣虛、瘀血阻滯為主要病機
六、從肝脾論治
陳鏡合 脾虛肝郁,通補結合
孫建芝 重視從肝論治,強調化痰與活血化瘀并重
七、從腎論治
劉亦選 年老腎虛,痰瘀相結,陰寒內盛,胸陽閉阻
趙立誠 注重顧護腎氣,兼祛痰瘀,標本同治
第三章 其他學說
一、伏邪發病
任繼學 邪毒伏于心脈,感而誘發
二、以脈統證
李士懋 以脈統證,治遵經方
三、絡病學說
吳以嶺 提出絡氣虛滯、絡脈瘀阻、脈絡絀急,善用蟲藥
四、熱毒致病
丁書文 熱毒內蘊、瘀血閉阻,提倡益氣活血解毒
五、腦心同治
趙步長 主張腦心同治
六、風邪發病
林慧娟 重視風邪致病,善用風藥通絡
當代名中醫診治冠心病臨證經驗集要 節選
《當代名中醫診治冠心病臨證經驗集要》: 。ㄎ澹┲蝿t治法 1.有關治則 。1)急則治標,緩則求本 清代開始出現胸痹心痛的“標本”概念,諸多醫家提出本病發作時當急治其標,以止痛為要,而平日應以補益脾胃之品調節體質才是治療根本,切不可因過度祛邪而傷及胸中陽氣!额愖C治裁·心痛》言:“真心痛……由寒邪攻觸,猝大痛,無聲,面青氣冷,手足青至節,急用麻黃、桂、附、干姜之屬,溫散其寒,亦死中求活也!敝赋黾眲t治標的急救之法。而諸多醫家在論著中都特別提示,治療心痛切不可一派辛香疏達,只治其標,不治其本,緩解期當緩治其本,以補虛為要,補氣血陰陽之不足,兼以祛邪。如江涵暾《奉時旨要·心痛》認為,心痛者“平日惟有常服六君子丸……若痛發而用姜、桂,特治其標耳”;羅越峰《疑難急癥簡方》日:“若專用延胡索、香附等散氣破血之藥,是只治其標,不治其本,恐難盡效。”喻昌在《醫門法律·附痹證諸方》中提出:“后世總不知胸痹為何病……然較諸家之習用白豆蔻、廣木香、訶子、三棱、神曲、麥芽等藥,坐耗其胸中之陽者,亦相懸矣!蓖ㄟ^上述論述,可以看出清代醫家對于扶正固本治療極為看重,非急救之時,不可亂用耗散之品而損傷機體之正氣,務必做到緩則求本。 。2)損其偏盛,補其偏衰 本病有虛實寒熱之不同,虛則扶正、實則祛邪;寒者熱之、熱者寒之。《雜病證治·心痛》對心痛的辨治提出“虛宜調補,實宜疏利,寒宜溫散,熱宜涼解”,治法指出“久病非寒,新病非熱,新病宜溫宜散,久病宜補宜涼”,可謂對胸痹心痛治則論述之精辟! 。3)調理氣血關系 清代眾醫家極大豐富了心痛的氣血辨證理論,同時在治則上相應提出了有關調治氣血的原則,成為這一時期在心痛治法方面的重要發展。《臨證指南醫案·諸痛》日:“諸痛之證……必辨其在氣分與血分之殊:在氣分者,但行其氣,不必病輕藥重,攻動其血;在血分者,則必兼乎氣治,所謂氣行則血隨之是也。”何書田《雜癥總訣》云:“諸痛,古人總以通字立法,非攻下通利之謂,謂通其氣血則不痛也……治氣弗動血,治血兼治氣二語,度盡金針。一則辛溫治氣,必耗其血,不可更參行血藥;一則病在氣為淺,不可治其深處,耗傷其血,或且引邪入血。至于病在血分而兼用氣藥,則既可血隨氣行,又能引血分之邪而出于氣分!薄爸螝飧友,治血兼治氣”由此成為重要的治則,并在此基礎上詳分出不同調理氣血的治療方法! 2.有關治法 (1)活血化瘀法:清代是活血化瘀法應用的鼎盛時期,代表醫家為張璐、葉桂、王清任和唐容川等,他們采用活血兼補氣、補血,以及用蟲類藥通絡,用法靈活多變,創制了眾多行之有效的方劑,奠定了活血化瘀法治療胸痹心痛的基礎,對后世治療胸痹心痛頗有啟發。如《張氏醫通》中尤擅長在活血的同時輔以不同治法以增強療效:“死血留于胃口作痛,脈必澀或芤……手拈散加桔梗開提其氣;胃氣虛弱人,不能行其藥力者,加人參二三錢,用相反之味,激其性以搜血也;壯盛者,抵當丸加干漆灰;虛弱人,四物湯加桃仁、桂心、蓬術、赤降香!被蛐袣饣钛,或補氣活血,或破血逐瘀,或補血活血,活血之法的使用甚為靈活。葉桂在其著作《臨證指南醫案》及《溫熱論》中均提到取蟲蟻之類通絡,如以水蛭、土鱉蟲、穿山甲、地龍等搜剔絡中之邪,認為此法為活血化瘀法用藥之關鍵。王清任所著《醫林改錯》,可謂活血化瘀法的專著。王氏提出“補氣活血”“逐瘀活血”兩大法則,創立血府逐瘀湯、膈下逐瘀湯、少腹逐瘀湯、身痛逐瘀湯、通竅活血湯、補陽還五湯等名方,成為后世活血化瘀法的經典效方。唐容川在《血證論·瘀血》中指出“瘀血攻心……乃為危候”,應當“急降其血,而保其心”,用歸芎失笑散加琥珀、朱砂、麝香治之,或取歸芎湯調血竭、乳香末。唐氏還提出補血祛瘀法:“不補血而去瘀,瘀又安能盡去哉。”方用圣愈湯加桃仁、牡丹皮、紅花等! 。2)調暢氣機法:治氣歷來都是治療胸痹心痛證的一個重要方法。清代陳修園非常重視調暢氣機,并按照氣的不同證候施以不同藥物,別具新意。陳氏提出“宣其陽氣”,按照氣虛、氣實、氣結、氣逆、氣滯五類分別論治,“陽氣虛宜黃芪,氣實宜枳實,氣結宜貝母、瓜蔞皮,氣逆宜半夏、薤白,氣滯宜檀香、砂仁之類”,反映了陳氏論治心痛重視調理氣機的思想,認為氣通血和,心痛自愈!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經典常談
- >
朝聞道
- >
月亮與六便士
- >
煙與鏡
- >
二體千字文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