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國家寶藏:探尋寶藏背后的中華遺產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6826331
- 條形碼:9787516826331 ; 978-7-5168-2633-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國家寶藏:探尋寶藏背后的中華遺產 本書特色
1.詳解歷代寶藏:介紹中國歷代關于寶藏的神秘傳說和歷史典故; 2.配有精美圖片:彩色配圖帶您全方位了解歷代寶藏,內容詳實,裝幀精美; 3.權威人士推薦:《百家講壇》主講人紀連海,宮廷歷史專家向斯聯袂推薦。
國家寶藏:探尋寶藏背后的中華遺產 內容簡介
本書介紹了中國歷代關于寶藏的神秘傳說和歷史典故,涉及秦始皇陵寶藏、定陵寶藏、清東陵寶藏、馬陵山十字坡藏寶、金沙遺址、黑水城、瞿塘峽夔門黃金洞、方臘石窟藏寶、張獻忠窖金、石達開藏寶、雷峰塔地宮、樂山大佛“藏寶洞”、“ 南海一號”沉船、“阿波丸”沉船……內容詳實,考據嚴謹,裝幀精美,帶您發現藏在精美古畫里的國家寶藏。
國家寶藏:探尋寶藏背后的中華遺產 目錄
目 錄
CONTENTS
**章 陵墓寶藏
秦始皇陵寶藏:超乎想象的恢宏 / 002
空前絕后的帝王陵墓 / 002
神秘莫測的巨大陵寢 / 006
幽幽地宮謎團重重 / 011
漢朝楚王陵:獅子山驚現“大空洞” / 015
漢朝楚王陵的奇特建筑 / 015
獅子山上的意外發現 / 017
漢朝楚王陵幾大難解之謎 / 020
乾陵:“二圣”并葬,能有多少寶藏 / 024
令人神往的乾陵 / 024
地宮內的奇珍異寶 / 028
乾陵意外現身 / 034
定陵:爭議與謎團交織的明皇陵 / 039
唯一一座開發的皇陵 / 039
價值連城的陪葬品 / 043
凄婉的陪葬往事 / 044
萬歷皇帝及兩后的姿勢之謎 / 048
清東陵:江洋大盜和丟失的絕世珍寶 / 050
清東陵大批珍寶被盜 / 050
盜墓案發,孫殿英破財免災 / 057
迷霧重重的徐公館 / 061
說法不一的藏寶證言 / 066
第二章 古城寶藏
金沙遺址:兩臺挖掘機解開的千年秘密 / 070
敲醒沉睡的“金沙” / 070
蜀都的“太陽神鳥” / 071
埋藏于巴蜀的千古疑云 / 073
馬陵山十字坡:傳說中的“十八池金子” / 078
十八池金子 / 078
土匪藏寶的傳說 / 079
福兮禍所伏 / 082
撫仙湖寶藏:水下古城的神秘寶貝 / 086
撫仙湖的探測發現 / 086
撫仙湖的重重謎團 / 089
尋寶李家山 / 091
新疆和田:牽出神秘的玉石寶藏 / 093
丹丹烏里克遺址 / 093
玉龍喀什河里的和田玉 / 098
瞿塘峽夔門黃金洞:公孫述藏寶之謎 / 100
白帝城、公孫述和黃金洞 / 100
失望而歸的專業探險隊 / 105
巴人滅絕之地 / 106
齊王府寶藏:富可敵國的蒙古王公 / 109
在多次變亂中權財增多的齊王公 / 109
堂皇壯觀的齊王府 / 112
色福晉的*后供詞 / 119
種種線索指向地下藏寶庫 / 122
第三章 戰爭寶藏
項羽金鑼神秘字符:在眾說紛紜中探寶解讀 / 128
天價破解的神秘字符 / 128
金鑼還是錞于 / 130
項羽寶藏神秘解讀 / 135
方臘石窟藏寶:關于一塊奇石引發的大起義 / 138
青山中秘藏石窟的傳說 / 138
天斧神工的石窟群 / 142
奇石引發大起義 / 143
“八十一處”藏寶洞 / 147
大海盜吳平的藏金窟:一段皇帝與海盜的傳奇 / 149
皇家寶藏緣何落入南澳? / 149
海盜吳平藏寶在南澳? / 154
野拂藏寶之謎:天門山六大古謎之一 / 159
野拂藏寶天門山 / 159
探訪觀音山 / 160
“九驢十八擔”的傳說 / 163
張獻忠窖金:關于“八大王”洗劫成都府的歷史記憶 / 166
老虎灘里的銀錠 / 166
尋寶活動 / 168
普照寺與寶藏的關系 / 171
石達開寶藏之謎:面水靠山,寶藏其間 / 175
翼王石達開率兵出走 / 175
安順場劉湘挖寶 / 179
山王坪藏寶的傳說 / 180
茶馬古道上的寶藏:稱雄一方的土司世家 / 184
*后的哀牢土司李潤之 / 184
眾說紛紜的李家藏寶地 / 189
茶馬古道上運走的寶藏 / 190
第四章 佛寺寶藏
鐵山寺:高僧保管黃巾軍寶藏始末 / 196
漢人出家**人 / 196
鐵山寺藏寶 / 197
尋寶未果終成謎 / 204
法門寺:驚現獨一無二的佛指舍利 / 206
法門寺的佛骨舍利 / 206
層層打開地宮門 / 209
佛指舍利終于現身 / 212
樂山大佛:佛像胸前驚現“藏臟洞” / 214
海通剜目鑿佛 / 214
樂山大佛——“天下太平” / 217
大佛胸前現“寶藏” / 220
雷峰塔地宮:鎏金塔再現世間 / 223
雷峰塔的生命軌跡 / 223
地宮的深入挖掘 / 225
*終未解開之謎 / 230
大報恩寺:擁有世界奇觀的皇家寺院 / 231
皇家寺院 / 231
散落的鎮寺寶物 / 233
驚現千年鐵函 / 236
第五章 海底寶藏
南海一號:揭開了海底瑰寶的神秘面紗 / 240
撈寶撈來的財富 / 240
海底寶藏遭盜 / 241
“南海一號” / 245
廣東湛江硇洲島:找尋礁石中的銀幣 / 247
西班牙銀幣 / 247
潛入海底 / 248
海底探索 / 254
碗礁一號:“海底瓷都”驚艷出世 / 256
搶救性撈捕工作 / 256
“海底瓷都”驚艷出世 / 257
精美青花瓷 / 263
阿波丸:為什么讓世界如此惦記 / 265
擁有免死牌卻仍被擊沉 / 265
大量違約物資 / 268
艱難的“77·13 工程” / 275
還沒有浮出水面的真相 / 277
華光礁一號:西沙群島的沉船寶藏 / 281
發掘“華光礁一號” / 281
迷霧重重的“華光礁一號” / 286
不孤單的“華光礁一號”沉船 / 291
海上絲綢之路:一張“海底藏寶圖” / 293
探究海上絲綢之路 / 293
細繪“海底藏寶圖” / 297
安眠的象山東海沉船群 / 301
國家寶藏:探尋寶藏背后的中華遺產 節選
秦始皇陵地宮到目前為止,仍沒有打開,不是挖掘不開,而是挖掘開后,里面的寶藏無法保存,所以秦始皇陵地宮對于人們來說,仍是一座充滿了神奇色彩的地下“王國”。到目前為止,以現有的技術來說,人們也無法用科學儀器測量出秦始皇陵地宮的形制及內部布局,所以在秦始皇陵地宮中埋藏有富可敵國的寶藏的傳說的引誘下,不知有多少人對秦始皇陵地宮進行了猜測。秦始皇陵地宮是什么樣的布局?地宮內藏匿了多少奇器珍寶?地宮內防盜機關有多少?地宮挖了多深、多長、多寬?秦始皇的棺槨是銅棺、石棺,還是木棺槨?他的尸骨是否如傳說中那樣完好無損、栩栩如生?……這許多的疑問一直懸在人們心里,困擾著對秦始皇陵感興趣的專家、學者與研究人員。雖然現在科學技術有了很大發展,可是對于秦始皇陵的種種謎團,仍有許多無法解釋,人們也只能根據目前發掘出來的文物、資料,以及流傳下來的歷史文獻,對秦始皇陵做一初步的猜想,對因秦始皇陵而產生的種種疑問做一淺顯的猜測。 謎團一:秦始皇陵地宮到底有多深? 秦始皇陵地宮在秦漢時期,便已被人們認為是規模*大的地宮。司馬遷在《史記》中說它“穿三泉”,《漢舊儀》也說它“已深已極”。雖然他們都說秦始皇陵地宮很深,可是有多深呢?他們并沒有給出準確的數字,所以今天人們仍需要探索秦始皇陵地宮到底有多深。 對于秦始皇陵地宮的深度,華裔物理學家丁肇中先生曾探索過。他通過運用當時所有的高科技儀器,對秦始皇陵地宮進行了勘測,不過,他也沒有得到準確的數字,而是得到一個大概范圍,即秦始皇陵地宮深度 500 米至 1500 米。 丁肇中先生的這個猜測,在今天已經被完全否定了,因為如果秦始皇陵地宮在1000米以下,那么,它的地理位置將超過了陵墓位置與北側渭河之間的落差。這樣,地宮里的水就很難排出去,很容易造成渭河水倒灌地宮的危險。 不過,雖然丁肇中先生的這一猜測與事實可能懸殊太大,但是他卻為人們開了運用現代化科技手段探索秦始皇陵地宮的先河,使人們探索秦始皇陵地宮又多了一種手段。 對于秦始皇陵地宮的深度,不止丁肇中先生一人有過探索,國內外文物考古學界、地質學界的專家學者們也對此做過多方面的研究探索。根據考古學家*新的鉆探資料顯示,秦陵地宮實際上并沒有傳說中人們想象的那么深,它的實際深度應該與芷陽一號秦公陵園墓室的深度接近,即從地宮坑口至底部平均大約有26米深,如果加上封土沒有改變時的距離,*深的地方大概也就有37米。 雖然這個數據是各專家學者根據*新鉆探資料與相關文獻猜測出來的,應該不會有太大的誤差,可是秦始皇陵地宮畢竟并沒有打開,所以這個猜測目前也只能是*有可能的猜測,事實究竟如何,只能等待秦始皇陵地宮重見天日的那一天了。 謎團二:地宮有幾道門? 說起探測地宮中的門,不禁讓人想到在 2002 年 9 月 17 日,考古學家用機秦量器人探索金字塔的嘗試,將它從**道石門洞口放進去之后,卻沒想到它又被 一道石門阻止了。這也使得考古學家探索金字塔的工程只能擱淺了。因為金字塔里并不是只有這一道門。自然,在秦始皇陵地宮里,如果有門,也不會只有一道,那么它里面到底有多少道門呢? 對于地宮門有幾道的問題,司馬遷在《史記》里也有記載,只是當時學者們并未注意到罷了。《史記》中記載:“大事畢,已藏,閉中羨,下外羨門,盡閉工匠藏,無復出者。”《史記》中所寫的意思是,秦始皇的棺槨和隨葬品全部放在中門以內,然而“閉中羨,下外羨門”,使工匠“無復出者”,既保守了秦始皇陵的秘密,又成了秦始皇的陪葬品。既然《史記》中提到了中羨門、外羨門,自然也會有內羨門了,這么看來,秦始皇陵地宮中應該有三道門才是。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司馬遷在《史記》中對中羨門,用了一個“閉”字,而對外羨門,用了一個“下”字,這說明了什么?說明秦始皇陵地宮中的中羨門應該是可以開合的活動門,而外羨門應該是由上向下放置的石門,它可能是橫向鑲嵌在兩壁的夾槽中,無法再次開啟。至于內羨門,司馬遷在《史記》中沒有記載,人們猜測,它可能與中羨門一樣,是一個活動門。 謎團三:“上具天文”是什么意思? 對于秦始皇陵地宮,司馬遷在《史記》中還寫過這樣一句話:“上具天文,下具地輿。”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呢? 考古學家夏鼐先生對此曾做過猜測,他說:“‘上具天文,下具地輿’應當是在墓室頂繪畫或線刻日、月、星象圖,可能仍保留在今日臨潼始皇陵中。”夏鼐先生的這一猜測是否正確呢?之前可能人們還有很大的猜疑,可是近年來西安交大漢墓中的發現,為夏鼐先生的這一猜測做了證明。據說,在發掘西安交大漢墓時,考古專家們發現了類似于“天文”“地輿”的壁畫。在地宮上部畫的是日、月、星象,而下部畫的是代表山川的圖案。人們據此推測,秦始皇陵地宮的上部應該繪有更為完整的二十八星宿圖,而在地宮下部,填充了大量水銀,以代表山川地輿。這種繪制,象征著天、地均在秦始皇陵內,秦始皇死后,仍然可以“仰觀天文,俯察地輿”,統治地下的一切。這也是司馬遷在《史記》中所寫的“上具天文,下具地輿”那句話*大可能的解讀。
國家寶藏:探尋寶藏背后的中華遺產 作者簡介
牟彥秋,碩士畢業于北京師范大學國際關系學院,現為新華網股份有限公司臺灣頻道主編。在《中國報業》《中國文化報》《新京報》等國家一級刊物、 雜志、報紙發表過多篇關于中國傳統文化、歷史方面的文章,趣味性較強。
- >
巴金-再思錄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姑媽的寶刀
- >
山海經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自卑與超越
- >
二體千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