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茨威格短篇小說集
-
>
女人的勝利
-
>
崇禎皇帝【全三冊】
-
>
地下室手記
-
>
雪國
-
>
云邊有個小賣部(聲畫光影套裝)
-
>
播火記
最佳歐洲小說(Ⅲ)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4781671
- 條形碼:9787544781671 ; 978-7-5447-8167-1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最佳歐洲小說(Ⅲ) 本書特色
▲這里是歐洲寫作的進行時,更是文學已經達到的未來 ▲一本書,一幅歐洲當代文學地圖。深入歐洲寫作現場,集結新銳短篇寫作 ▲追蹤范圍橫跨整個歐洲:三十二國家、數十種語言,入選三十六篇佳作,打開“歐洲文學”的邊界 ▲中國社科院外文所學院派譯者傾力翻譯,歐洲中青代作者與國內實力譯者團隊聯袂巨獻 ▲麥克阿瑟“天才”獎得主亞歷山大·黑蒙編選,文壇大師約翰·班維爾作序推薦 ▲“*佳歐洲小說”系列已推出三輯,為中文讀者介紹了一百多位歐洲新生代作家,包括奧爾加·托卡爾丘克(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希拉里·曼特爾(二獲布克獎)、英戈·舒爾策(君特·格拉斯繼承人)等。 ◇共同想象一種“歐洲”命運 幾十個國家,近百個民族,二十多種官方語言,拋開地域因素,“歐洲文學”是否成立?這本選集給出了答案。文化的牽扯、歷史的奔騰、個人生存的洞察在這些短篇里交織,碎片化、實驗性、荒誕感與開放性持續碰撞,共同想象一種“歐洲”命運。 ◇從中心到邊緣,打開閱讀的邊界 歐洲不止于英國、德國、法國、西班牙這樣的老牌文學強國,還有或許在文學意義上一無所知的遙遠國度,比如拉脫維亞、黑山、列支敦士登等。這本選集基本上每個國家收錄一篇近年佳作,均衡地展現每個歐洲國家的文學風貌,打開閱讀的邊界。 ◇在一個歐洲故事里,任何事情都有可能發生 電視機背后升起的無名巨物,被撒旦變成抹布的男子,習得創作的當代弗蘭肯斯坦,時刻指揮著交響樂的心理醫生……這部選集以短篇小說為窗口,探尋每個國家文學心理的希望與恐懼。
最佳歐洲小說(Ⅲ) 內容簡介
在當下的認知危機中,“很好歐洲小說”系列正在重構歐洲寫作身份。亞歷山大·黑蒙帶著過去的歐陸印記,于大西洋彼岸,再塑今日歐洲文學之精神。 《很好歐洲小說III》力邀約翰·班維爾作序,三十五位歐洲作家集體亮相,既有聲名煊赫的大家也有新發掘的創作聲音,其中包括布克獎得主A.s.拜厄特;圍繞十一個主題,凝聚創作之多元,繼承了記憶、死亡、藝術等經典議題,亦加入空間、身體等時下流行元素,同時更關注對活情境,男人與女人之間,美國與歐洲之間;甄選的這些短篇,從博斯普魯斯海峽出發,跨越薩拉熱窩,追尋布達佩斯,邁向柏林、巴黎還有里斯本,一直走到想象里的彼岸。 歐洲小說從來就不能被簡化為一個公式,在這里,洶涌奔騰的歷史事件和個人生存的洞察彼此交錯,碎片化、實驗性、荒誕感與開放性持續碰撞。 閱讀這本選集,以跟上加速的歷史,看清文學在努力跟上歷史時,如何重塑自身。
最佳歐洲小說(Ⅲ) 目錄
前言
序
空間
分手前 【斯洛伐克】 巴拉
眼鏡失落的時刻【馬其頓】 扎克·庫榮澤斯基
臉 【黑山】 德拉貢·拉杜洛維奇
現實
狼的原罪 【格魯吉亞】 拉沙·布加澤
嚴寒【比利時:法語】 保羅·埃蒙德
舌底風暴 【亞美尼亞】 克里科爾·貝雷迪安
去年夏天我們在馬林巴德 【俄羅斯】 基里爾·科布林
藝術
管弦樂排練【摩爾多瓦】 維塔里·齊奧巴努
骨髓里的音樂 【愛爾蘭:愛爾蘭語】 托馬斯·麥克·西蒙
我的創造者,我的創造物【芬蘭】 蒂納·雷瓦拉
記憶
美式鏡框中的母親肖像 【匈牙利】 米克洛什·瓦伊達
記憶培育沙龍 【土耳其:德語】 澤赫拉·齊拉克
內心的天使 【葡萄牙】 杜爾塞·瑪利亞·卡多佐
歐內斯特到底有多重要? 【拉脫維亞】貢德加·賴普斯
死亡
我和我的圣牛【烏克蘭】 塔尼亞·瑪利亞爾丘克
溫度計里的水銀 【西班牙:卡斯蒂利亞語】 埃洛伊·蒂松
我的心 【波黑】謝莫斯丁·莫訶莫丁諾維奇
一位主人公的報應【奧地利】 莉迪婭·米施庫勒尼
身體
扎貝太太的旅館【法國】 瑪麗·勒多內
楓樹的眼睛 【立陶宛】 葉娃·托萊吉特
抹布【保加利亞】 魯門·巴拉巴諾夫
女人
玩偶的眼睛【英國:英格蘭】 A. S. 拜厄特
超現實主義者之女【愛沙尼亞】 克里斯蒂娜·艾辛
一切由你說了算【波蘭】 西爾維婭·丘特尼克
男人
憤世者的獨白【列支敦士登】丹尼爾·巴特林內爾
殺人犯佩伯和夏貝朗 【西班牙:巴斯克語】貝爾納多·埃塔扎加
為了異國的主人【塞爾維亞】 波里沃杰·阿達塞維奇
婚姻
娜達的桌布【斯洛文尼亞】 米拉娜·麗卡爾·巴爾澤爾
卡米拉和馬 【丹麥】 克里斯蒂娜·赫塞爾霍爾特
晚七點愛妻 【羅馬尼亞】丹·蘭努
孩子
兒子 【瑞士】伯納德·考門特
遷徙 【英國:威爾士】 雷·弗倫奇
想的一樣 【愛爾蘭:英語】邁克·麥克康莫克
美國人
音樂商店 【冰島】吉迪爾·埃利亞松
桑德·斯諾 一塊錢也是事【挪威】阿里·貝恩
最佳歐洲小說(Ⅲ) 節選
前言 我一度覺得有必要說服那些假想的讀者—假定是那些隨時準備閱讀網文或在Kindle下載更多“幾十度灰” 的人—我們必須閱讀更難懂的作品,以及(或者)那些翻譯過來的文學作品。我花了不少力氣,無論何時,無論何地,都試圖樹立這么一個觀點:這樣的閱讀對我們大有裨益。如此情境曾讓我大為困擾,甚至忍不住想對讀者說:要么聽我的,要么甭理我。 我明白,讓我煩心的是我想落實銷量。我努力讓讀者接受我的觀點,這樣他們就可以整套整套地購買《zui佳歐洲小說》,就能確保這一項目的可行性與社會價值。我仿佛在做市場推廣,向世界上 的少許讀者暗示說,他們是泱泱讀者大軍的先鋒部隊,聚集在地平線上,很快就會明白,如果不閱讀作品集,不看翻譯文學,會失去什么。 其實我并不關心數字,即便四年來作品集的銷售額相當不錯,向英語世界的讀者介紹了一百多位歐洲作家,誕生了從四十多種歐洲語言翻譯過來的作品。這些作家及其作品的存在,如今已無法抹去。關聯已建立,溝通在持續。 過去幾年,對作品集的每一篇評論都提出了這個問題:什么是歐洲小說?我很高興地告訴你們:我毫無頭緒。這是我編纂的第四輯《zui佳歐洲小說》了,但對于什么樣的寫作可以確定為歐洲小說,除了從地域上寬泛來說是歐洲之外,其他的我并不清楚,更不用說下一個定義了。誠然,歐洲作家很明顯對一些智識領域或寫作形式感到比較自如,尤其在與美國同行相比時:碎片化;與跨文化跨歷史的其他作家的對話;實驗性的莽撞及對荒誕的熱愛;傾向于運用電視上常見的、包裝成社會評論的陳詞濫調來娛樂讀者;假定讀者思想敏銳;愿意探索幽默與嚴肅的邊界;堅信文學的變形力量。但當然,對于上述每一個特點,我都可以在我編輯的這本作品集里找到反例。也許,歐洲小說一個永恒不變的方面就是它的“不確定”—它無法被簡化成一個有銷路的公式,或將它定位為就是美國文學的絕對對立面。原因很顯然:歐洲就是語言、歷史、邊界和人類各種存在的復雜糾葛。它不僅在文化、思想、地理上錯綜復雜,而且,它也正變得越來越復雜。 過去幾年,歐洲似乎正面臨崩潰,因為它的信念深處,扎根著這樣的金融騙局(對美國人來說如此親切),即自由市場與資本主義將帶給我們無盡的歡樂和財富。歐盟,就像一個又一個的帝國,不久前還仿佛山河永固,如今卻也許扛不過持續的債務危機了。歐洲似乎無法自保。迄今為止,曾經毫無疑問的現實,也許到頭來是愚蠢的幻想。表面合理的原則走向了末路,容我們說,如今是一大波荒誕涌來。歐洲的現實在被重新考量。如果需要重新考慮—或實際上是拋棄—現實主義的思想與形式限制,歐洲提供了充足的理由。顯而易見,歐洲地區的危機與印刷形式的危機相一致—書籍及與之相關的我們稱之為文學的人類活動正在經歷轉變,其結果尚不可知。閱讀歐洲小說的目的,與其說是要理解它,不如說只是為了跟上加速的歷史,為了看清文學在努力跟上歷史的時候,如何重塑自身。對文學的理解還要再等一等。 到了這一步,任何人類經驗,只有在自身之內才可以闡釋或理解。從每一個人所處的位置看去,世界都有不同的模樣,每個人都被圈在一種世界觀中,無從逃脫。但恰恰是在克服這種生存環境局限的過程中,人性無負其潛能;事實上,在超越生物學及本體論意義上的個人的時候,人性在想象中,在概念里,變得可能。能從個人提升至人類的是語言,如果不相信詞語能傳達體驗,那么我們就不可能是一個能認識自己的物種。從這一信念中,誕生了寫作;沒有這一信念,文學—人類經驗的整體寶藏—就無從可能。但語言遠遠不只是傳遞生存信息所必需的編碼。若語言只是編碼,意味著在詞語被吐出或寫下之前,世界已獲理解,我們只能說出或寫下我們知道的。但事實上,語言—及作為語言實現自身的領域的文學,讓我們與神秘溝通,進入未知世界,也進入不可知的領域,找到方法去說出不可說的,甚至無法言說的東西。這就是為什么對語言和文學來說,模糊曖昧與清晰明確一樣至為根本。是在不斷尋找正確詞匯的過程中,我們找到了意義;是在無法找到準確用詞的過程中,新的人際空間打開了。有什么偉大的作品是容易閱讀或翻譯的呢?是在努力領會普魯斯特的過程中,我們愛上了他的作品。追逐文學里的意義就是文學的意義。 因此,翻譯對語言和文學來說,也至為根本,而我們也難以完全準確地翻譯。“詩歌就是翻譯中獲得的東西。”布羅茨基說,他不同意弗羅斯特的看法:詩歌是在翻譯中的遺失之物。語言與文學互相重疊、互相滲入、互相侵染,阻礙了—幸虧如此—純粹的可能性。文學就是不斷地試圖訴說難以言說的,傳達難以傳達的,翻譯難以翻譯的。對翻譯的不可能性喋喋不休的人,泄露了他們的私心,他們認為自己的語言更為優越;對他們而言,沒人能比那些已說過的人說得更好;我們的語言對我們來說就是完美的;世界在其層層等級中,是完整的。閱讀、探索我們經驗之外的東西,意味著愿意接受另一種世界觀,愿意將自己放在這樣一個位置上,以一種與人交換的,甚或是失去方向的方式看待事物。 不過,就像格雷厄姆·格林所說的,“我們不肯定時,我們才活著。”當然,有無數的書籍、作家和讀者尋求確認他們早已知道的事物,鞏固自己的立場,一切都看來牢固、堅實,因此也是可以承受的。如果你想尋找的是這種,離這本書遠一點。《zui佳歐洲小說Ⅲ》特別難讀,譯得也非完美。 亞歷山大·黑蒙 (嚴蓓雯 譯)
最佳歐洲小說(Ⅲ) 作者簡介
【編者簡介】 亞歷山大·黑蒙(Aleksandar Hemon),小說家、評論家,“最佳歐洲小說”系列發起人,作品見于《紐約客》《巴黎評論》等各大文學雜志。 1964年出生于薩拉熱窩。 1992年于芝加哥訪學,波黑戰爭爆發,被困美國。 1995年發表首篇英語小說。 2004年獲麥克阿瑟“天才”獎。 2008年長篇小說《拉扎盧斯計劃》(The Lazarus Project)入圍美國國家圖書獎、全美書評人協會獎決選名單。 【譯者簡介】 李暉,安徽宣城人。北京大學英語系博士,現任教于北京語言大學外國語學部高級翻譯學院。主要研究方向為小說理論與翻譯研究、現代主義以來中國古典文學的外譯傳播、中西寓意敘事比較。譯作有《應邀之作:拉金隨筆集》(待出)、《絕對恐懼:致杜卞卡》、《魔鬼作坊》、《美學》、《浪漫主義》、《盧浮宮藏品精選》等。 其他譯者,大多為中國社科院外文所的優秀譯者,以及旅居海外的高質譯者。
- >
巴金-再思錄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隨園食單
- >
月亮與六便士
- >
二體千字文
- >
唐代進士錄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山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