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雅活書系: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精裝)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9809759
- 條形碼:9787559809759 ; 978-7-5598-0975-9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雅活書系: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精裝) 本書特色
到稻田里去,在半路遇見一樹梨花,收獲三畝清風明月;看蜻蜓在稻田間飛舞,體會種子的生存智慧。在這片土地上插秧、獲稻,是勞作,也是一種修行。它提示我們遠離欲望涌動的世界,更多地與自然對話,從而感受四季的緩慢流轉,復歸內心的寧靜與自然。
雅活書系: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精裝) 內容簡介
夏日黃昏的稻田,色彩逐漸爬上天際,山影、飛鳥、鳴蟬,一一呈現。遠望,三兩只白鷺,在遠處的天空里起起落落;俯身,看蜘蛛在葉尖攀爬,青蛙一躍而起。這是在稻田里的小旅行,無須多遠,卻成為一個契機,讓你停下腳步,想一想來時的路,想一想要去的方向。 本書分為“侘寂帖”“四季歌”“相見歡”“桃花酒”四卷,著眼于一個村莊、一片水稻田,書寫作者在一小片土地上的勞作與思考、收獲與歡喜。
雅活書系: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精裝) 目錄
【卷一 侘寂帖】
003 田埂上的里爾克
009 被一樹梨花擋住去路
014 田間的勞作
019 聽見聽不見
024 蜻蜓在稻田里飛舞
027 三畝清風明月
032 種子的智慧
038 枇杷黃
043 苔蘚之美
048 他的口袋裝滿山野的秘密
【卷二 四季歌】
059 秧在空中飛
066 水溝的世界
072 閃電記
077 孤獨是一種修行
083 山野的果實
089 自帶香氣
095 會低頭的稻子才有收成
101 谷粒飛舞
107 獲稻手札
112 曬月光
117 流水似的大米
【卷三 相見歡】
125 目光清澈的人,在那稻田相見
133 稗草帖
138 包公子
144 出門即是稻田
150 稻田游戲指南
156 路上的科學家
163 生生不息
168 山醒了,鳥醒了,你也醒了
174 做三四月的事
178 珍貴的稻田
184 總有些事留給笨拙的人
190 過喜歡的生活
196 為大地喝彩
【卷四 桃花酒】
207 你好,春牛
213 插秧歌
218 桃花酒
222 無有一筆不珍重
226 扁擔大人
231 賣瓜聲過竹邊村
238 昔日味道
244 吃米還是吃面
250 米飯秀
256 棚田收獲祭
261 立冬粟及其他
267 米的情意
273 靜靜地吃一碗飯
279 吃飯時吃飯
287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291 農書存目
【后記】
【附錄】
散文就是人在天地間的活法
雅活書系: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精裝) 節選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庚子年正月,為避疫情,居于家中足不出戶。下廚,煮青菜、豆腐皮、肉炒香菇,吃得津津有味。午飯后習字,寫一幅字:“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此句之由來,是唐代的一位高僧,百丈懷海禪師。百丈禪師年輕時,就與僧眾一起“出坡”,從不間斷。所謂“出坡”,即在寺院干農活。百丈禪師倡導的是以農禪為生活,這當然會很辛苦,但他每日都是親自勞動,不避苦累。后來百丈禪師年紀漸漸大了,每天依然跟大家一起上山下地,自耕自食。弟子們見師父年事已高,再干這些粗重之活,于心不忍,便懇請他不要隨眾勞動。但百丈禪師仍堅決地說:“人生在世,如果不親自勞動,那不成了廢人了嗎?” 弟子們無奈,想了一個辦法,悄悄將百丈禪師所用的扁擔、鋤頭等工具藏起來,不讓他做事。禪師遍尋不著自己的農具,只好歇息,但也因此不進飲食,一連三天,皆是如此。 弟子們很焦急,問:“師父為何不飲不食?” 百丈禪師答:“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弟子們沒辦法,只好將工具又還給百丈禪師。此后每天,大師依然隨眾一起出坡,一起干活。百丈禪師主張的“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后來成了 古訓。 在我老家鄉下,許多老人,一輩子都在勞作。即便是七八十歲了,身板依然健朗。我以前也很不解,覺得老人辛苦,有時得閑與老人聊天,聽到老人說,“有得做,做得動,都是很開心的”。 他們還說,要是沒得做了,這身子骨就會閑出毛病來。 后來我自己也干一點農活,漸漸地,悟出一點道理來。 干活,真的不僅僅是謀食的手段,也是讓身心愉悅的一種方式。正是這樣的勞作過程,使得自身的價值得以體現,覺得自己是一個有用的人。而且勞作的過程,心手合一,心神凝聚,其實也是一種修行。勞動時的寂靜之美,是需要去領悟的,是勞作本身賜予勞動者的果實。日復一日的勞作,也并不枯燥,這本身含有一種學習、積累、創造的樂趣。當一位經驗豐富的老農,可以把他的畢生經驗用于一片土地,使莊稼長得很好,蔬菜碩果累累之時,無疑是莫大的快慰。當果實成熟,將這成果與人分享,又是另一件令人愉悅的事。 這勞動里面,包含了這一層又一層的豐富意義,怎么會枯燥呢? 同樣,我們的寫作也是一種勞作,要讓一個作家停止寫作,或讓歌唱家停止歌唱,都是很殘酷的事情。 我認識一位日本朋友,年紀很大了,依然堅守一個小店,每天很早就去菜市場挑選購買食材,親自做出美味的壽司。他說,看到客人們享用時露出滿足的表情,是他*為快樂的事情。 在日本,很多人都認同這樣一種觀念:“勞作即修行。”大概這也可以解釋,為什么在日本會有那么多的匠人,一輩子守著自己手上的技藝,并精益求精,達到出神入化的地步。而我們很多人,并非真的做不好事情,只是缺乏那樣一種修行的精神,從而無法維持那樣一種常性罷了。 這些天足不出戶,讀書、寫字、觀影、插花,沒有下地干活,但每日堅持在紙上寫一點文章,也算是一種勞作吧。 2020年2月3日
雅活書系: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精裝) 作者簡介
周華誠:稻田工作者,作家,獨立出版人,“父親的水稻田”創始人。出版作品有《草木滋味》《一飯一世界》《下田:寫給城市的稻米書》《造物之美》等十余種。部分作品獲三毛散文獎等獎項,散文作品入選多種年度選本。策劃出版“雅活書系”“鄉居文叢”“我們的日常之美”等書系。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二體千字文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史學評論
- >
月亮虎
- >
自卑與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