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醫入門必背歌訣
-
>
醫驗集要
-
>
尋回中醫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
>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人體解剖學常用詞圖解(精裝)
-
>
神醫華佗(奇方妙治)
-
>
(精)河南古代醫家經驗輯
神經內科疾病臨床診治與進展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8074969
- 條形碼:9787518074969 ; 978-7-5180-7496-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神經內科疾病臨床診治與進展 內容簡介
本書以臨床思維的方式,層次較分明的講述了神經系統常見病、多發病的病因、發病機制、臨床表現、診斷、鑒別診斷及治療措施。從提出問題到解決問題,從診斷到治療,內容豐富,涵蓋范圍廣泛,結構清晰、闡述簡明、實用性強。熟悉這些知識不僅有助于很好地閱讀和理解有關神經病學的zui新文獻,而且還可以開闊思路,適合廣大讀者和醫務人員閱讀參考。
神經內科疾病臨床診治與進展 目錄
節頭痛
第二節眩暈
第三節耳鳴
第四節癱瘓
第五節軀體感覺障礙
第二章腦血管疾病
節短暫性腦缺血發作
第二節腦動脈硬化癥
第三節腦梗死
第四節腦栓塞
第五節腦出血
第三章脊髓疾病
節急性脊髓炎
第二節脊髓血管病
第三節脊髓壓迫癥
第四節脊髓腫瘤
第五節脊髓空洞癥
第四章脫髓鞘疾病
節視神經脊髓炎
第二節多發性硬化
第三節急性播散性腦脊髓炎
第四節急性出血性腦白質炎
第五章運動障礙疾病
節進行性核上性麻痹
第二節帕金森病
第三節小舞蹈病
第四節肝豆狀核變性
第六章頭痛
節偏頭痛
第二節緊張型頭痛
第三節叢集性頭痛
參考文獻
神經內科疾病臨床診治與進展 節選
《神經內科疾病臨床診治與進展》: (一)臨床表現 四肢癱表現為兩側肢體的癱瘓,但兩側或上、下肢癱瘓程度可不一致。可由腦部的雙側病變、高頸髓的病變致四肢癱,而多發性周圍神經病和肌肉疾病也可致肢癱。多發性周圍神經病導致的癱瘓多為兩側對稱,表現為下運動神經元損害、肌張力減低、腱反射減弱或消失和肌肉萎縮,尤其在慢性周圍神經病變時肌萎縮特別明顯。它常伴末梢型感覺障礙,表現為手套、襪子樣痛覺減退;還伴有自主神經損害,表現為皮膚、毛發和泌汗的改變。肌肉疾病所累及的四肢癱常以近端為主,往往伴有明顯的軀干肌肉無力,如頸肌不能支撐頭部。它也表現為肌張力的減低,也可因肌無力表現為腱反射減弱,肌肉可出現萎縮,也可表現為假性肥大。它不伴客觀的感覺障礙和自主神經障礙,可以有肌肉壓痛。 (二)癥狀鑒別 1.雙側腦部病變 由雙側大腦半球或腦干病變引起,實際上是雙側偏癱或雙側的交叉癱,所以四肢都受累,表現為上運動神經元性癱瘓,但臨床常表現為兩側病變起病先后不同,癥狀輕重不同,伴有假性球麻痹癥狀,患者還常有意識障礙、精神障礙或癡呆等腦部癥狀。一般認為由各種腦部的血管病、炎癥、變性病或腫瘤引起。 2.頸髓病變 它可累及四肢,兩側癥狀常對稱。脊髓病變常有明確的感覺平面和以膀胱功能障礙為主的自主神經功能障礙,這是與其他部位病變造成四肢癱瘓的主要區別。 (三)定位診斷 1.末梢型 表現為四肢遠端對稱性的運動、感覺和自主神經障礙,以手套、襪子樣的痛、溫覺障礙為其特點,伴有深感覺障礙、下運動神經元性的癱瘓及皮膚、泌汗改變。 2.脊神經根型 為兩側不對稱性下運動神經元癱瘓,常伴有根性痛,拉塞克征陽性,感覺障礙呈節段型或末梢型,常伴自主神經障礙,大小便障礙較少。 3.肌肉病變 表現為弛緩性癱瘓,腱反射常減弱,無病理反射,無感覺障礙和自主神經功能障礙。癱瘓常以四肢近端及軀干為主,可以有肌肉萎縮,假性肥大是肌營養不良的特征性表現。 (四)定性診斷 1.急性起病 (1)急性感染性脫髓鞘性多發性神經根神經病(AIDP):又稱格林-巴利綜合征。是由免疫異常引起的周圍神經脫髓鞘性疾病。該病在青年和兒童多見,四季都可發生,以夏、秋兩季較多。病前常有感染史,呈急性起病,1~2周內達高峰,其突出表現為四肢對稱性下運動神經元性癱瘓,常由下肢開始,起病后可很快累及呼吸肌而危及生命。感覺障礙常較輕,以手套、襪子樣的痛覺減退和神經根的刺激性癥狀為主。半數以上病例出現腦神經障礙,多為雙側,各腦神經均可受累,以面神經、舌咽神經和迷走神經*多見,導致面癱和吞咽障礙,自主神經可受累,出現多汗或少汗,皮膚營養障礙,偶有大小便障礙。它可影響心臟,引起心動過速。腦脊液有蛋白一細胞分離現象。 (2)周期性癱瘓:又稱低鉀性麻痹,主要由于血清鉀的降低而引起骨骼肌麻痹。本病呈反復發作,每次可持續幾小時至幾天,主要表現為四肢近端為主的癱瘓,一般不累及頭面部肌肉,無感覺障礙,發作時血清鉀的明顯降低為本病特征。該病可由遺傳引起,也可由甲亢、醛固酮增多癥、腎小管酸中毒、利尿等引起。 2.亞急性起病 (1)多發性神經炎:又稱末梢神經炎。表現為肢體遠端的運動、感覺和自主神經障礙。其病因很多,如感染、代謝、中毒、變態反應、腫瘤等均可引起。 (2)脊髓灰質炎:又稱小兒麻痹。為脊髓前角細胞因病毒感染所致的下運動神經元性癱瘓,有時表現為四肢癱,但常為單癱或不對稱性的癱瘓。 3.亞急性起病伴反復發作 表現為重癥肌無力,是神經肌肉傳遞障礙的獲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臨床特征為橫紋肌的病態疲勞,表現為晨輕晚重,勞累后加重,休息后減輕。眼外肌受累是*常見的一個類型,表現為單側或雙側眼瞼下垂、眼球活動障礙,咽肌、咀嚼肌也可受累,全身型表現為四肢無力,重癥者可出現呼吸肌麻痹。臨床診斷除典型表現外,可經疲勞試驗或藥物試驗確診。注射新斯的明或依酚氯銨癥狀可明顯緩解,肌電圖的衰減改變為客觀指標。 ……
神經內科疾病臨床診治與進展 作者簡介
王強,1975年出生,副教授,副主任醫師,成都中醫藥大學中西醫結合臨床神經內科專業,醫學博士學位。曾于四川省人民醫院、貴州省人民醫院進修神經內科、神經電生理專業。從事神經內科臨床工作18余年。近年來,一直致力于“癲癇、重癥肌無力”研究。臨床上,對神經內科各種常見病、多發病的診斷與治療有豐富經驗,對重癥肌無力、帕金森病、腦血管疾病的治療有著獨到見解,尤擅長中西醫結合治療神經免疫性疾病的治療。曾在(重量核心期刊)發表相關論文10余篇,主編專著1部。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我與地壇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二體千字文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莉莉和章魚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