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醫入門必背歌訣
-
>
醫驗集要
-
>
尋回中醫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
>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人體解剖學常用詞圖解(精裝)
-
>
神醫華佗(奇方妙治)
-
>
(精)河南古代醫家經驗輯
中醫非物質文化遺產臨床經典讀本(第二輯)本草通玄/中醫非物質文化遺產臨床經典讀本(第二輯)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1417272
- 條形碼:9787521417272 ; 978-7-5214-1727-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醫非物質文化遺產臨床經典讀本(第二輯)本草通玄/中醫非物質文化遺產臨床經典讀本(第二輯) 本書特色
中國從有文獻可考的夏、商、周三代,就進入了文明的時代。中國人認為自己是炎黃的子孫,若以此推算,中國的文明史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中華民族崇尚自然,形成了“天人合一”的信仰,中醫學就是在這種信仰的基礎上產生的一種傳統醫學。 中醫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炎帝、黃帝時期,根據考古、文獻記載和傳說,炎帝神農氏發明了用藥物治病,黃帝軒轅氏創造臟腑經脈知識,炎帝和黃帝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始祖,也是中醫的締造者。 大約在公元前1600年,商代的伊尹發明了用“湯液”治病,即根據不同的證候把藥物組合在一起治療疾病,后世稱這種“湯液”為“方劑”,這種治病方法一直延續到現在。由此可見,中華民族早在3700多年前就發明了把各種藥物組合為“方劑”治療疾病,實在令人驚嘆!商代的彭祖用養生的方法防治疾病,中國人重視養生的傳統至今深入民心。根據西漢司馬遷《史記》的記載,春秋戰國時期的扁鵲秦越人善于診脈和針灸,西漢倉公淳于意善于辨證施治。這些世代傳承積累的醫藥知識,到了西漢時期已蔚為大觀。漢文帝下詔命劉向等一批學者整理全國的圖書,整理后的圖書分為六大類,即六藝、諸子、詩賦、兵書、術數、方技,方技即醫學。劉向等校書,前后歷時□7年,是對中國歷史文獻□為壯觀的結集、整理、研究,真正起到了上對古人、下對子孫后代的承前啟后的作用。后之學者,欲考中國學術的源流,可以此為綱鑒。 這些記載各種醫學知識的醫籍,傳之后世,被尊為經典。醫經中的《黃帝內經》,記述了生命、疾病、診療、藥物、針灸、養生的原理,是中醫學理論體系形成的標志。這部著作流傳了□000多年,到現在,仍被視為學習中醫的必讀之書,且早在公元7世紀,就傳播到了周邊一些國家和地區,近代以來,更是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在世界許多國家廣泛傳播。 經方醫籍中記載了大量以方治病和藥物的知識,其中有《湯液經法》一書,相傳是伊尹所作。東漢時期,人們把用藥的知識編纂為一部著作,稱《神農本草經》,其中記載了365種藥物的藥性、產地、采收、加工和主治等,是現代中藥學的起源。中國歷代政府重視對藥物進行整理規范,著名的如唐代的《新修本草》、宋代的《證類本草》。到了明代,著名醫學家李時珍歷經30余年研究,編撰了《本草綱目》一書,在世界各國產生了廣泛影響。 東漢時期的張仲景,對醫經、經方進行總結,創造了“六經辨證”的理論方法,編撰了《傷寒雜病論》,成為中醫臨床學的奠基人,至今仍是指導中醫臨床的重要文獻。這部著作早在公元700年左右就傳到日本等國家和地區,一直受到重視。 西晉時期,皇甫謐將《素問》《針經》和《黃帝明堂經》進行整理,編纂了《針灸甲乙經》,系統地記錄了針灸的理論與實踐,成為學習針灸的經典必讀之書,一直傳承到現在。這部著作也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在世界各地廣泛傳播。
中醫非物質文化遺產臨床經典讀本(第二輯)本草通玄/中醫非物質文化遺產臨床經典讀本(第二輯) 內容簡介
《本草通玄》,古代中國藥學著作。共二卷。明代李中梓撰。約刊于明末。本書將藥物分為草、谷、木、菜、果、寓木、苞木、蟲、鱗、介、禽、獸、人及金石等14部,共收藥物341種。重點敘述了每種藥物的臨床應用。末附用藥機要及引經報使、針灸要穴圖等。
中醫非物質文化遺產臨床經典讀本(第二輯)本草通玄/中醫非物質文化遺產臨床經典讀本(第二輯) 目錄
草部
人參
甘草
沙參
黃芪
白術
蒼術
桔梗
葳蕤
知母
肉蓯蓉
鎖陽
天麻
巴戟天
遠志
仙茅
玄參
地榆
丹參
紫草
白及
黃連
胡黃連
黃芩
秦艽
柴胡銀柴胡
前胡
防風
羌活獨活
升麻
苦參
白鮮皮
玄胡索
川貝母
茅根
龍膽草
細辛
當歸
川芎
蛇床子
藁本
白芷
白芍藥
牡丹皮
木香
高良姜
草豆蔻
白豆蔻
縮砂仁
益智仁
草果
補骨脂
姜黃
郁金
蓬莪術
荊三棱
香附
藿香
澤蘭
香薷
荊芥
薄荷
紫蘇
甘菊花
艾葉
茵陳蒿
青蒿
茺蔚
夏枯草
旋覆花
紅花
大小薊根
續斷
胡蘆巴
牛蒡子
……
卷下
用藥機要
引經報使
中醫非物質文化遺產臨床經典讀本(第二輯)本草通玄/中醫非物質文化遺產臨床經典讀本(第二輯) 節選
《本草通玄/中醫非物質文化遺產臨床經典讀本(第二輯)》: 寒涼為一例 綠豆止消渴,兼解諸毒;豆豉治嘔逆,吐散風寒。食醬止渴除煩,而殺毒尤良;豆腐散血清熱,而暑月應忌。芝麻發霍亂而滑腸胃,小麥養心氣而止虛煩。大麥有生損熟益之殊,蕎麥為煉滓消積之用。麩皮止汗而敷潰爛,小粉調經而消癰疽。面筋益氣和中,薏米健脾勝濕。索粉解酒食菰菌之毒,石花非虛寒腸滑所宜。鮮菌有毒者時或殺人,柑子多食者亦令泄瀉。 莧菜利大腸,同鱉食而成瘕;菠薐發腰痛,患冷氣者莫嘗。萵苣通經宣乳,目疾非宜;竹筍清熱消痰,腸滑少食。黃瓜發瘡動瘧,蘑菇理氣以化痰。冬瓜瘦人走氣,皮干折損堪醫;茄子動氣滑腸,蒂灰凍瘡能療。茶葉*清痰火,橄子頗治酒傷。甜瓜雖消暑而滑腸,西瓜亦傷脾而助濕。 水梨利血寒中,瘡毒酒毒并解;柿子生痰冷腹,肺火胃火都除。荸薺消食解熱有功,慈菇孕婦腸風多忌。螃蟹解漆瘡破血,蟛蜞治濕癬疽瘡。蜆肉發嗽除黃,蚌肉助風動冷。野雞發痔瘡動痢,野鴨治水腫補中。 螺螄清熱解酒,利大小便而治痔瘡;田雞骨熱肉寒,治蛤蟆瘟而消水腫。家鴨白補虛而黑滑利,老者為良;鴨卵生悶氣而腌蛋滯,氣解諸毒。豬肉動風助濕,鵲肉治熱療風。豬腦敷凍瘡而損陽道,豬脂解藥毒而滑胃腸。 蛤蜊醒酒開胃,血塊能消;田螺療熱敷瘡,禁口宜用。驢肉動風,妊婦食之難產;乳餅潤臟,痢病食以尤良。豬脊髓補虛損,兼治諸瘡;豬腰子治勞煩,能通腎氣。肺治肺虛咳嗽,腸醫腸燥便難。膽為敷瘡通便之需,胰有肺痿痃癖之用。 牛乳潤皮膚,反胃熱噦宜飲;馬肉長筋骨,頭瘡日禿宜求。梢瓜即生瓜,成癮結而動氣,時癥后多妨。黑魚發痼疾而生瘡,療水腫卻效。潤臟腑澤肌膚,酥油*美;添精髓益津液,醍醐尤良。水獺通經而理毒風,兔肉解毒熱而壓丹石。蘆筍清熱,解諸魚蟹毒;茭白發冷,除面目諸黃。 溫熱為一例 羊肉雖補虛而發熱,豬肝即明目而傷神。狗肉壯陽道,補胃通精;鹿肉治喁邪,養容強力。辟惡補虛,丹雞*效;鼠瘺蟲毒,貓肉堪醫。烏雞治虛損以安胎,白雞止消渴而利水。瓦雞起陽道,冬月食之有子;豬肚補中氣,四季啖以和脾。 山藥有健脾益腎之功,南瓜乃腳氣黃疸之忌。李子調中養肝,而多食發熱;杏實助心止渴,而恣啖生痰。栗子滯中氣,曬干為厚腸益腎之需;桃子益顏色,多食有膨脹癰疽之苦。烏骨雞治勞怯崩中,腎肝效著;黃雌雞主添精暖氣,脾胃功多。薺菜發瘡癬,差可滋肝;黃牛肉動疫氣,卻能補土。 白棗*損脾而助濕,石榴亦病肺而生痰。楊梅雖養胃兮而損筋發瘡,橘子雖止渴兮而戀膈聚飲。胡桃暖命門,痰多積熱者勿食;櫻桃動虛熱,火病血嗽者休嘗。川椒達下祛寒,花椒溫中下氣。 鯽魚益胃腸,補虛止痢;江鱭發瘡疥,助火成痰。水腫便澀,鲇魚雖有毒而多功;去濕去痔,河豚縱有效而勿食。橄欖消酒毒,更解河豚諸魚毒;松子治諸風,尤理肌膚骨節風。 ……
中醫非物質文化遺產臨床經典讀本(第二輯)本草通玄/中醫非物質文化遺產臨床經典讀本(第二輯) 作者簡介
李中梓(1588~1655),字士材,(今江蘇松江)人。為明末一大醫家,—生對中醫理論研究十分重視,兼取眾家之長。其論述醫理,頗能深入淺出。所著諸書,多能通俗易懂,在中醫學的普及方面作出較大貢獻。著有《內經知要》《醫宗必讀》《本草通玄》《傷寒括要》《刪補頤生微論》《診家正眼》《病機沙篆》等。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煙與鏡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莉莉和章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