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惡德,公眾的利益
-
>
世界貿易戰簡史
-
>
日本的凱恩斯:高橋是清傳:從足輕到藏相
-
>
近代天津工業與企業制度
-
>
貨幣之語
-
>
眉山金融論劍
-
>
圖解資本論
大國制造:中國制造的基因優勢與未來變革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5749177
- 條形碼:9787505749177 ; 978-7-5057-4917-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大國制造:中國制造的基因優勢與未來變革 本書特色
中國經濟增長奇跡的背后,中國制造業貢獻了什么? 中國制造業崛起的秘密是什么? 難道只是因為勞動力紅利和強大的“山寨”能力? 這些“中國優勢”,在未來是否還會延續? 中國制造業該何去何從? 基于原創“追趕階梯理論”的全新解讀 翻開本書,帶您深入了解大國制造的發展歷程與未來展望!
大國制造:中國制造的基因優勢與未來變革 內容簡介
中國制造業在優選經濟體系中的競爭優勢究竟從何而來? 有不少持負面觀點的人將這種競爭優勢歸結為兩個關鍵因素——中國所具有的低廉勞動力成本優勢,以及作為后發國家所具備的模仿優勢。但在作者看來,這樣的觀點存在著巨大的漏洞…… 在本書中,作者基于嚴謹的邏輯推演和深度思考,通過翔實的文獻梳理、數據分析與圖表呈現,結合真實案例,向讀者描繪了中國是如何發展起制造業,從遠遠落后世界水平到異軍突起,到成為優選專享一個橫跨高中低端的不錯工業大國的歷程。作者基于其原創的“追趕階梯理論”,嚴謹系統地剖析了中國制造業實現快速“追趕”的真正原因。 此外,本書深度展望了中國制造業的未來,整理總結了中國市場的生存法則、未來即將面臨的發展趨勢等,以期為中國企業現在和未來的生存之路指引方向!
大國制造:中國制造的基因優勢與未來變革 目錄
**章 中國經濟的增長奇跡
第二章 市場階梯
第三章 技術階梯
第四章 技術追趕中的解構與重構
第五章 性價比市場中的競爭
第六章 復雜產品系統領域的中國優勢
第七章 中國互聯網公司的崛起
第八章 跨國公司:從“老師”到“同行者”
第九章 中國市場的生存法則
第十章 中國制造的未來:未來已來
大國制造:中國制造的基因優勢與未來變革 節選
中國制造業的崛起:歷史的視角 對于發展中國家而言,在很長的發展階段里,尤其是在它們進行經濟追趕的早期,制造業扮演著極其關鍵的角色。這是因為制造業與這些發展中國家傳統的農業等**產業相比,具有更高的生產率,也更能充分利用勞動力成本的優勢。而制造業發展的結果,是國民收入水平的快速上升。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40多年來,我國居民收入不斷增長。2017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5 974元,扣除價格因素,比1978年實際增長22.8倍,年均實際增長8.5%。2019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0 733元。 我們可以通過一些行業中中國制造業所獲得的典型成功,來看中國制造業的崛起趨勢。 以彩電行業為例。根據群智咨詢(Sigmaintell)調查數據,2018年,全球電視出貨量為2.398億臺。2014~2018年這五年間,中國電視廠商在全球的份額從27%增長到36%。在全球出貨量(含代工及自有品牌在內)*大的前15家公司當中,有7家來自中國。 在智能手機行業,據Counterpoint統計,2018年,華為全球市場份額為15%,高居全球第三。并且,華為處于智能手機相對高端的領域。2018年,華為、OPPO、vivo這三個中國品牌均擁有了各自的暢銷機型:華為P20 Pro,華為Mate 10 Pro,OPPO Find X,vivo NEXS。 2011年11月,執掌華為手機業務的余承東在微博上連續發布了兩條信息,而這在當時甚至被稱為“天方夜譚”:“從明年(2012年)開始,大家將逐步看到智能手機行業的巨大變化,產品競爭力的規格將被重寫……明年我們將發布一系列手機產品,不出意外,將真正實現逐步超越國外領先競爭對手的目標……” 今天,當我們在丹麥哥本哈根沿街行走,在快要到達那個有著明亮色彩的新港步行街時,就會發現一塊醒目的廣告牌矗立在街頭,上面就是大大的華為標志,很容易就能被來來往往的人們注意到。對于中國游客來說,這是一個特別有親近感的標志,也意味著中國制造的觸角正在悄然地伸展到世界的各個角落。 中國制造業盡管在市場追趕方面是較為成功的,但是在技術追趕方面還有較長的路要走。一些*新的看法表明,中國制造業在一些產業領域的技術方面也獲得了令人印象深刻的進步。例如,麻省理工科技評論主編吉迪恩·利奇菲爾德(Gideon Lichfield)撰文對此進行了分析。 事實上,中國制造的影響并不僅限于對中國人的影響,借助全球化浪潮,中國制造對西方家庭日常生活的影響也正在日益增強。美國記者薩拉·邦焦爾尼(Sara Bongiorni)在《離開中國制造的一年:一個美國家庭的生活歷險》中寫道,在2004年的圣誕節,他忽然發現在39件圣誕禮物中,有25件是“中國制造”,而且家中很多生活用品,比如鞋、襪子、玩具、臺燈等也都來自中國。于是,為了更好地觀察和體驗中國制造對于西方家庭生活所產生的影響,一家人開啟了一場“生活冒險”——從2005年1月1日起,開始嘗試一年不購買有“中國制造”標識產品的日子。這本書所描述的作者的體驗生動有趣,可以看作是中國制造對于全球影響的一個微觀縮影。 現在看來,中國制造業已經擁有了較為強大的生存能力和競爭能力,并且擁有了在全球舞臺上競爭的自信,然而,如果我們把時間撥回到2001年之前,就會看到,當時的中國承受著前所未有的壓力。在中國以加入WTO的形式決心全面融入全球化體系的時候,不論是中國的政府、企業還是公眾,對于加入WTO可能會給中國制造業帶來沖擊都有著相當程度的擔憂,甚至中國一些政策制定者也擔心對外開放太快,因為他們認為中國企業還沒有做好迎接全球化競爭的準備。一些悲觀的人甚至認為,隨著關稅壁壘的降低,中國本土企業將會迅速丟失它們的市場份額,而且這將導致中國制造業的很多領域都會被外資企業掌控,中國本土企業將只能在非常低端的市場中獲得有限的生存機會。 多倫多大學教授洛倫·勃蘭特(Loren Brandt)和牛津大學副教授埃里克·圖恩(Eric Thun)在分析數據的基礎上,得出這樣的結論:那些*初的擔憂并未成為現實。盡管在加入WTO之后,中國企業會因競爭對手的增加暫時失去一些市場份額,但這也迫使本土企業不斷地提升自身的能力,沿著市場階梯向上逐步遷移,*終在許多領域占據了更多的市場份額。這在很大程度上得歸功于中國政府在改革開放過程中所一直遵循的漸進式原則,也就是采取逐步開放的方式,推動整個中國經濟的轉型。因為任何競爭規則的改變,如同生物進化中所面對的環境變化,不同程度的環境變化會帶來不同的影響。而要適應這種環境變化,參與者要么具備一定的內稟能力,要么就是能在環境變動過程中建立起某種生存能力。對于中國經濟而言,在這個漸進式變化的過程中,系統內部的參與者可能缺乏改變自身的動機,而且也缺乏對于改變方向的清晰認知,而改革開放所帶來的沖擊以及市場體系建立所引入的競爭,大大推動了中國經濟體系的變化。回顧自1978年以來中國制造業的歷程,我們可以發現,中國制造業正是在外部的壓力以及競爭環境中才一步步走向了繁榮。 在某種意義上,中國制造的快速崛起甚至改變了這個世界對于“制造”(manufacturing)在全球化競爭中的價值認知。因為,隨著歐美發達國家在20世紀60年代大規模地向發展中國家進行制造環節的向外轉移,發達國家在整個產業價值鏈環節中是相對忽視制造環節的,制造環節似乎在全球化競爭格局中變得越來越無足輕重。在此大背景之下,宏碁集團創始人施振榮先生在1992年提出了“微笑曲線”(Smiling Curve)理論。這條曲線認為,在整個產業價值鏈中,附加值更多地體現在兩端,即研究與設計、銷售與品牌,而處于中間環節的制造附加值*低,并處于被支配的地位。因此,對于那些后發企業而言,*好的選擇是從微笑曲線的底端向微笑曲線的兩端逐步遷移,這樣才能建立起更有價值的競爭優勢。這種看法不僅僅得到了來自產業界的接受和響應,也被一些來自學術界的研究者所認同。 微笑曲線所表達的看法或許有很大的合理性,尤其是在20世紀九十年代中國制造業嘗試在產業價值鏈中向上遷移的階段。然而,這種看法也存在著兩個潛在的問題。**,我們知道著名的“合成謬誤”(Fallacy of Composition)問題,也就是在微觀層次體現出來的行為規律并不能簡單地推演到宏觀層面。對于企業個體而言,它遵循微笑曲線來引導其戰略轉型和定位是有其合理性的;然而站在整個中國制造業層面,事實未必如此。中國制造業企業中,盡管有一些領先的本土企業在這些年實現了能力和市場定位在產業價值鏈中的向上遷移,但就中國制造業整體而言,絕大多數企業依然處于微笑曲線中的附加價值*低的中間環節,也就是制造環節。即便如此,中國制造在這些年里,依然可以通過全面擁抱全球化并深度地嵌入全球產業鏈,獲得較為強大的影響力和競爭力。在中美貿易戰中,面對經濟實力和技術實力極其強大的美國,這些力量甚至可以支撐中國尋找到勢均力敵的機會。第二,少數極富遠見的研究學者在很多年前就已經預見了“制造”對于國家競爭力的重要性。例如,創新研究領域頗具影響力的學者大衛·J.蒂斯(David J.Teece)早在1986年發表的一篇學術論文中就寫道:“我們的分析為制造重要性的論點提供了一個理論基礎,尤其是對那些創新國家而言。那些沒有必要的制造及相關能力的創新性企業可能無法生存,即使是他們*擅于創新。”就中國制造業目前的整體情況而言,中國制造目前*強大的地方仍然不是研發和品牌,而是依托高效率、高柔性的制造鏈和較為完備的本土產業鏈。 就此而言,中國在將自己從全世界*貧困的國家之一轉變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過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這個成功背后的決定因素卻仍未被很好地詮釋或理解。那么,我們到底該如何解讀中國制造業在過去40多年里的快速增長?增長的背后是什么因素或機制在起作用?而且,在這里面還存在著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那就是為什么是中國,而不是其他經濟體創造了這樣的增長奇跡?
大國制造:中國制造的基因優勢與未來變革 作者簡介
郭斌 浙江大學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浙江大學校學術委員會委員,浙江大學-劍橋大學全球化制造與創新管理聯合研究中心中方副主任。主要研究領域為創新與戰略管理。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莉莉和章魚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山海經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史學評論
- >
我與地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