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新書--如此烏拉圭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2030945
- 條形碼:9787552030945 ; 978-7-5520-3094-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新書--如此烏拉圭 本書特色
烏拉圭以其宜人的自然風光和安定的社會環境,素來享有“南美瑞士”“鉆石之國”等美譽,雖是世界上距離中國(zui)遙遠的幾個國家之一,但遙遠的距離并不能阻礙兩國交流的熱情。近些年來,中國已經成為烏拉圭□□大貿易伙伴國,烏拉圭成為中國多種農業產品供應大國,兩國經貿關系發展迅速。 □018年,中國與烏拉圭建交30周年,然而國人對于這個國家除了牛排和蘇亞雷斯之外,仍舊知之甚少。 本書旨在向我國人民推廣烏拉圭文化,幫助國民增進對該國的認識與了解,圍繞旅游美食、風俗民情、足球文化和文學大家四個方面展開: 旅游美食版塊,為讀者呈現“玫瑰之城”——蒙得維的亞、“療養勝地”——埃斯特角城和“世遺小鎮”——科洛尼亞等烏拉圭一級旅游勝地的歷史和美景,同時對烏拉圭經典的美食和飲品進行介紹;風俗民情版塊,介紹烏拉圭人的飲食習慣、社交禮儀,追溯享譽世界的馬黛茶的制作及飲用習俗,同時對其特有傳統節日圣周、狂歡節等追根溯源,也會帶讀者領略滿負盛名的探戈、坎東韋及國舞佩里孔的獨特魅力;足球文化版塊,與讀者重溫烏拉圭足球的悠久歷史,并一睹弗朗西斯科利、阿爾瓦羅·雷科巴、路易斯·蘇亞雷斯的群星風采;文學大家版塊,就拉丁美洲的良心——愛德華多·加萊亞諾、短篇小說之王——奧拉西奧·基羅加、魔幻現實主義大師——胡安·卡洛斯·奧內蒂烏拉圭知名的文學大師進行深度解讀。 本書整體風格輕松明快,力求可讀性和學術性兼備,以期在簡明輕快的行文中,為國人打開一扇認識“如此烏拉圭”的窗戶,也為雙方深入了解構建一座橋梁。 (zui)后,對參與本書撰寫及校對工作的程天歌、王心怡及張灝婷同學表示感謝。
新書--如此烏拉圭 內容簡介
烏拉圭是世界上距離中國(zui)遠的幾個國家之一,國內民眾對烏拉圭的了解并不多,本書主要從文化的角度介紹烏拉圭,旨在幫助大家對這個具有“南美瑞士”之稱的國家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全書從四個方面展開,一是旅游美食,二是風俗民情,三是足球文化,四是文學大家。作者通過對該國旅游勝地、經典美食、社交禮儀、飲食習慣、傳統節日,以及著名的足球明星與文學大師的詳細介紹,為讀者打開了一扇認識烏拉圭的窗戶。書稿文筆流暢,行文輕快,具有較強的可讀性。
新書--如此烏拉圭 目錄
旅游美食
旅游勝地
“玫瑰之城”蒙得維的亞
“療養勝地”埃斯特角城
“世遺小鎮”科洛尼亞
美食天堂
肉食主義者
甜品飲品
港口市場
風俗民情
飲食風俗
飲食習慣
馬黛茶
丹娜紅酒
服裝
禮儀
傳統節日
狂歡節
克里奧爾周
其他節日
民間歌舞
探戈
坎東韋歌舞
其他歌舞
足球文化
國民運動——足球
歷史概述
俱樂部榮譽
國家隊歷程
恩佐??弗朗西斯科利
希望之星
輾轉海外
重煥生機
阿爾瓦羅??雷科巴
初露鋒芒
意甲沉浮
葉落歸根
路易斯??蘇亞雷斯
追夢少年
荷甲征程
英超風云
征服西甲
文學大家
拉丁美洲的良心——愛德華多??加萊亞諾
生平
原著片段賞析
短篇小說之王——奧拉西奧??基羅加
生平
原著片段賞析
魔幻現實主義大師——胡安??卡洛斯??奧內蒂
生平
原著片段賞析
參考文獻
新書--如此烏拉圭 節選
——《旅游勝地》 沿著16世紀西班牙殖民者的路徑,從南美大陸的東南端溯流而上,會看到一個寬闊的河口。在這里,兩條清澈的河流千里迢迢趕來赴約,以拉普拉塔這個悅耳的名字作為謝幕禮,如葉落歸根,奔流入海。 就在這條大河的東岸,有一座外形宛若一枚寶石的國家,大自然賜予了它豐富的紫水晶資源和如詩如畫的海岸線,讓它在這塵囂中悠然自得、不卑不亢地生長,活出了自己的奇跡與魅力。世人稱它為“鉆石之國”,還為它戴上了“南美瑞士”的桂冠,它就是烏拉圭。 烏拉圭有玫瑰簇擁生長的首都蒙得維的亞,也有適宜休養生息的海濱小城埃斯特角城,還有記載著世界文化遺產小鎮的科洛尼亞,風景各有千秋,猶如三位風格迥異的女郎,或熱烈而奔放,或文靜而沉著,或古樸而優雅,她們吸引著世界各地旅人的目光,無數游客蜂擁而至,只為一睹其芳容。 “玫瑰之城”蒙得維的亞 作為烏拉圭的首都,港口城市蒙得維的亞擁有發展旅游業得天獨厚的條件。一方岬角,守望南大西洋,它有著天涯海角的孑然獨立與逍遙自在;與布宜諾斯艾利斯一衣帶水,隔海相望,潤物細無聲中它汲取了“南美巴黎”的浪漫氣息與人文情懷。這里四季如春,溫暖宜居,玫瑰爭艷,競相開放。夜幕下燈火搖曳,晚風習習,街道旁一朵朵玫瑰嬌艷欲滴。行人不慌不忙,側耳聆聽,王爾德筆下夜鶯婉轉動聽的歌聲空靈悠遠。童話般的蒙得維的亞無可爭議地成了南美洲(zui)美麗的城市之一。 蒙得維的亞歷史悠久,可以追溯到西班牙殖民統治時期。如今的城市傳統與現代并舉,既保留著西班牙殖民統治時期建筑風格的舊城區,又有高樓林立、鱗次櫛比的新城區。兩個城區風格迥異,卻又不失協調地融合在這座城市里,讓人在舊時光里自在獨行、追憶過往年華的同時,又能及時追趕現代的步伐,融入高科技時代的快節奏生活里。 老城區的中心是憲法廣場,又叫馬蒂斯廣場,為紀念1812年加的斯西班牙憲法而得名。城中隨處可見西班牙殖民統治時期和獨立時期建筑的影子,街邊矗立著各種不同主題的博物館,正是游客的主要聚集地。 在廣場附近,(zui)引人注目的是一座久經風雨侵蝕、歷經百年滄桑的建筑,它是西班牙殖民統治時期的國會宮。1804年,西班牙依靠它管轄自己的殖民區,因此,宮殿見證了這個國家許多重大歷史事件的發生。在國會宮里召開過推動第1個聯合政府誕生的會議,簽署過1830年憲法,這也曾是烏拉圭外交部所在地,是殖民與獨立歷史的標志與象征。1958年后,國會宮作為蒙得維的亞市歷史博物館向公眾開放,展品反映了這座城市數百年的歷史沉浮,同時也在推動蒙得維的亞文化藝術教育的發展上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裝飾藝術博物館坐落于5月25日大道376號,它的前身是藝術家奧爾蒂斯??德??塔蘭科的住所,因此這座博物館又被稱為塔蘭科宮。在這座輝煌的建筑里,曾經簽署了1979年蒙得維的亞法案,當時通過教皇調解,解決了阿根廷與智利在比格爾海峽問題上的領土爭端。如今館中藏有2000多件展品,從多梅尼哥??基爾蘭達約,到索羅拉、、戈雅、委拉斯開茲,以及荷蘭油畫大師范??德??赫斯特,此外還有馬里阿諾??本柳雷的雕塑作品,亦有羅馬時期的考古文物、法國國王的家具器皿。眾多藝術品琳瑯滿目,為藝術愛好者奉上了一份饕餮盛宴。 沿著5月25日大道繼續走,就來到了前哥倫布時期與土著藝術博物館,顧名思義,該博物館展現的是在哥倫布到達美洲即發現新大陸之前,于這片尚未開化的土地上滋養出的印第安人藝術與考古文物。自1890年加泰羅尼亞企業家埃米利奧??瑞斯投資建立后,在歷史長河中,這里曾是銀行總部,也曾是政府的辦公大樓、國防部會所,直至2004年,這座建筑才被注入新的血液,化身考古藝術博物館,展現于世人面前。對于烏拉圭人而言,這座博物館不僅為研究早期藝術、土著居民的生活方式提供了依據,更是一座將人類的今天與昨天聯系在一起的紐帶,它提醒著人們在追逐夢想的同時,勿忘祖先世世代代留下的饋贈。 繼續向南,就來到了角落街。這里(zui)為著名的便是1972年安第斯山脈墜機事故紀念館。1972年,一架載有29名烏拉圭橄欖球隊隊員的客機在飛往智利圣地亞哥的途中不幸于安第斯山脈墜毀,其中16名幸存者憑借著超凡的毅力與對生存的渴望在雪山中度過了絕望的72天。他們團結、友愛、互助,不惜冒著個人的生命危險去挽救同伴。博物館中展出了大量珍貴的史料,如照片、文件、個人物品,甚至還有飛機殘骸,參觀者可以身臨其境,體會在冰天雪地里苦尋一線生機的執著與堅強,感人肺腑,震撼人心。 這條街上還有一座烏拉圭國家歷史博物館,國家歷史博物館于1838年建立,成了烏拉圭國家認同感與凝聚力的象征。博物館雖名為“館”,實際上是由多棟建筑所組成,而這些建筑正是烏拉圭國家歷史上重要人物的故居。在這組建筑群中展出了烏拉圭建國進程中重要的典籍、影像資料、美術品等,通過具象的物件標記出建國大業中一次次里程碑事件,從而構建起烏拉圭作為一個獨立國家屹立于世界之林的光輝圖景,同時還展現了在這片鐘靈毓秀的大地之上發育的豐富多彩的文化成果。 除了小而精的博物館,老城區憑借其悠久的歷史積淀,還留下了許多大浪淘沙后更顯其珍貴的古建筑,比如各式教堂、歌劇院,等等。 就在憲法廣場附近,一座神圣肅穆而熠熠生輝的大教堂映入眼簾,作為蒙得維的亞市(zui)主要的天主教大教堂,在西班牙語中它又被叫作“Iglesia Matriz(主教堂)”,而馬蒂斯廣場之名便來源于此。教堂自1740年便屹立于此,半個世紀后建筑師托馬斯??托里比奧將它改建為一座新古典主義的石質建筑。19世紀初,教堂被神圣化,直至19世紀中期,出生于瑞士、求學于意大利的建筑師貝爾納多??龐西尼才賦予了教堂而今的模樣。1897年,教皇萊昂十三世將蒙得維的亞的天主教堂確立為主教堂,從此奠定了它在烏拉圭天主教中神圣無上的地位。教堂中陳列著無數精美的藝術品,在一側的祭壇上供奉著烏拉圭守護神圣母三十三的畫像,圣母仁慈貞潔,微笑觀望著前來祈禱禮拜的虔誠教民。 除了天主教教堂,蒙得維的亞市內也有一座英國新教教堂,它的歷史雖不及主教堂那么悠久,但由于其非天主教的色彩,也給這里增添了一分宗教的多樣性。在內戰期間,烏拉圭聚居了許多外國人,其中很大一部分人是新教徒,為了踐行他們的宗教儀式,1844年,他們集體向政府倡議建立一座新教教堂。教堂采用古羅馬式經典的列柱與墻體,因此其外表酷似羅馬的萬神廟。這樣一座歐洲氣息濃厚的教堂,雖然經受住了紛飛的戰火,卻沒能阻擋住城市大變革的腳步。1934年,為了建造南邊大道,不得不將這座新教教堂拆除,后來為了再現歷史記憶,政府在原址建造了一個復刻版教堂,基本保留了教堂原來的風格。 作為一座古典藝術與現代風格并存的城市,歌劇院也是一道必不可少的風景線。索利斯劇院是烏拉圭(zui)主要的劇院之一,它于1856年向公眾開放,能容納1500名觀眾。作為該市(zui)為古老的建筑物之一,索利斯劇院也見證了這里150多年動蕩的歷史。從1840年開始構思,到1856年竣工,劇院建造的年代幾乎與烏拉圭內戰時間重合。生逢亂世,人心動蕩,建筑方案一次次提出,又一次次被棄用,歷經多番周折,才形成了索利斯劇院的(zui)終面貌。這也使得索利斯劇院毋庸置疑地成了蒙得維的亞以及烏拉圭(zui)重要的建筑物之一。 這座劇院的不遠處便是整個蒙得維的亞的中心——獨立廣場,廣場將新舊兩個城區連接起來,向西是5月25日大道,向東則是7月18日大道,這條大道因紀念1830年7月18日烏拉圭首部憲法的誕生而得名,是整個城市商業的主動脈。獨立廣場內總共種植了33棵棕櫚樹,以此象征參與了烏拉圭解放事業的33位歷史人物。 矗立于獨立廣場中央的便是“獨立之父”阿蒂加斯的雕像。阿蒂加斯將軍一生戎馬倥傯,為烏拉圭解放事業嘔心瀝血,1852年,斯人已逝,為了紀念他的豐功偉績,烏拉圭人民豎立起這座威嚴壯麗的銅像,其中將軍披堅執銳、身騎戰馬,其英勇豪邁之風顯露無遺。雕像底座上刻有青銅浮雕,展現了烏拉圭人民爭取解放期間追隨將軍大遷徙的歷史場面。雕像之下是阿蒂加斯將軍的陵墓,中央擺有其棺槨供人瞻仰。 廣場的西側是烏拉圭著名的古跡“城堡之門”,18世紀時,西班牙人為了加強地面防御,便建造了一座軍事堡壘,城堡之門便是當時固若金湯的城墻的遺跡。如今,城堡之門既是通往老城區的門戶,也是蒙得維的亞市的標志,是一處重要的歷史景點。
新書--如此烏拉圭 作者簡介
王珍娜,西班牙拉斯帕爾馬斯大學西班牙語語言及文化博士,北京交通大學語言與傳播學院西班牙語教師,曾任教大加納利孔子學院。著有Estudio comparatitvo entre La colmena y El salon de te:Contextualizacion y analisis(《〈蜂巢〉與〈茶館〉的對比研究》),譯有老舍《茶館》西班牙語版本El salon de te。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月亮與六便士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