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重慶歷史地圖集
-
>
飛虎隊隊員眼中的中國:昆明 四川 杭州 上海(明信片)
-
>
威尼斯書
-
>
一聽說那島上有貓,我就出發了:日本貓島旅行筆記
-
>
中國分省系列地圖冊:江蘇(2016年全新版)
-
>
生命的邊緣-站在珠穆朗瑪峰之巔
-
>
不一樣的云南
名人游蹤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1316385
- 條形碼:9787551316385 ; 978-7-5513-1638-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名人游蹤 內容簡介
本書收集了從上古至當代與太白山有關聯的近乎全部歷代著名人物, 所選人物除簡介其生平身世、歷史地位和社會影響外, 著力于每個人物與太白山的種種因緣際會, 表達上采用文史結合、傳記故事結合、文字圖片結合的綜合表現方式, 力求多角度揭示人物與太白山的關系, 從人文歷史的角度彰顯名人名山相互輝映的宏大歷史。
名人游蹤 目錄
太白金星
楊戩
鐘離權
呂洞賓
韓湘子
何仙姑
第二章 帝王篇
炎帝
駱明
鯀
大禹
太伯
仲雍
周文王姬昌
周武王姬發
周穆王姬滿
周幽王姬官涅
秦始皇贏政
漢文帝劉恒
漢景帝劉啟
漢武帝劉徹
漢宣帝劉詢
漢成帝劉驁
漢光武帝劉秀
蜀漢后主劉禪
河間王司馬颙
前秦王苻健
前秦王苻堅
隋文帝楊堅
隋煬帝楊廣
唐高祖李淵
唐太宗李世民
唐高宗李治
唐玄宗李隆基
唐代宗李豫
唐德宗李適
唐僖宗李儇
明太祖朱元璋
永壽王朱尚灴
清圣祖愛新覺羅
……
第三章 隱士篇
第四章 文士篇
第五章 烈士篇
第六章 勞模篇
第七章 將士篇
第八章 循吏篇
第九章 良醫篇
第十章 英豪篇
跋
名人游蹤 節選
《名人游蹤/太白山叢書》: 唐德宗李適(742-805)代宗李豫長子。唐代宗即位之初,李適被任命為天下兵馬元帥,肩負與安史叛軍余孽*后決戰的使命。平定叛軍后,因功拜為尚書令,與郭子儀、李光弼等八人一起被賜鐵券,圖形凌煙閣。 建中四年(783)十月,涇原兵變,朱泚盤踞長安,德宗被迫先逃往奉天,后又南經武功、周至入儻駱道,逃往山南西道的梁州(今陜西漢中)避亂。一直到次年七月,德宗才因為李晟在五月打敗朱泚收復京師而重返長安,結束了顛沛流亡的生活。據說,德宗在離開京城時,曾打算逃亡成都,說明他在朱泚反叛以后對自己能否重回京師感到絕望,對能否消滅叛亂的藩鎮和長安的朱泚感到前景渺茫。如果不是李晟和山南西道節度使嚴震的勸阻,他也許真的會遠逃四川了。史書記載:“皇太子、王韋二妃、唐安公主及中人百余騎以從……既人駱谷,懷光以騎追之,賴山南兵以免。”前來接駕的是鎮守漢中的大將嚴震,今洋縣田家嶺清涼寺即當初嚴震接駕處。德宗進入儻駱道的時間是冬季,皇宮里的公主、駙馬、嬪妃們忍受著饑餓、寒冷、泥濘、恐懼等生死考驗,境況極為犧惶。德宗的大女兒唐安公主抱著病懨之軀,勉強走出太白山,在山南的華陽倒下了。于是她被葬在儻駱道旁的馬暢鎮。后人在此建有唐安寺,將她的墓冢稱為“安冢”。這段發生在儻駱道上的凄婉故事,在1989年洋縣東郊的一次考古發掘中被證實,出土的唐安公主墓志銘詳細記載了事件的來龍去脈。公主當年二十三歲就離開了人世,一年后的十月二十二日,德宗已經返回京城,難忘被臨時安葬在儻駱道上的愛女,遂命令京兆尹李齊監護,將愛女墓冢遷至長安城東龍首原。 德宗建中年間修建華陽鎮得意閣,《輿地紀勝》輯錄的《華陽寨摩崖石刻》記有此事。1977年1月,漢中地區文物工作者在洋縣華陽鎮南約一百米處,發現該石刻在河西南石崖上,高七十五厘米,寬四十厘米,以楷書從右向左直行書寫雕刻了四行,共二十七字。全文為“建中三年造此得意閣并回河鎮,同節度副使張大俠、石工沈長俊記”。這是唐代修筑儻駱道極為珍貴的實物資料。 貞元三年(787),唐德宗在南山打獵時,來到一個叫趙光奇的農民家中,德宗問:“百姓們生活得好嗎?”趙回答說:“不好。”德宗說:“今年莊稼獲得了豐收,你為什么說不好?”趙回答道:“國家的詔令不守信用。前邊說的是除兩稅以外不再有其他徭役,現在除了兩稅之外的各種強迫收費比兩稅還要多很多。后來又說這是和糴,實際上是對百姓巧取強奪,而且還不給百姓們錢。開始時說收百姓的糧食由官府到百姓家中收取,現在卻強迫百姓們把糧食送到幾百里外的京西行營。由于路途遙遠,很多人家干農活的牲口被累死了,車也壞了,導致家庭破產,生活難以維系。人們的生活如此愁苦,有什么可高興的呢!國家每次發布的優恤百姓的政策,只不過是一紙空文而已!圣上深居在防衛森嚴的皇宮里,哪里會知道這些呢!”德宗因而下令免除了趙光奇家的賦稅和徭役。司馬光評點這段歷史時說:“唐德宗真是太難以悟透治國之道了!自古統治者所擔憂的,是君主的恩澤被下屬截留而百姓得不到實惠,民間的真實情況被官吏隱瞞,上邊被蒙在鼓里。所以君主雖然心里經常掛念著人民,不斷出臺優惠百姓的政策,但百姓卻由于得不到實惠而并不買賬;老百姓愁困怨憤,而君主卻無從知曉,以至于百姓和國家離心離德而走上反叛的道路,導致國家危亡,政權的消亡大都是由此造成的。德宗偶爾因打獵來到百姓家中,正趕上趙光奇敢于直言又了解民間的疾苦,這是千載一遇的事情。德宗本來應當徹查有關部門擱置朝廷政令、殘酷搜刮百姓、橫征暴斂和貪污盜竊國家資財之事,以及身邊那些天天都說五谷豐登百姓歡樂的阿諛奉承之徒,將他們繩之以法。然后細察民情,改革弊端,推行新朝政;摒棄浮華沒有用的東西,廢除虛而不實的文風;出臺政令謹慎務實,鼓勵勤勉誠信的社會風氣;仔細審查事物的真偽,辨別忠奸賢佞,幫助和扶持窮困的人;嚴格執法,為遭受冤屈的人昭雪申冤。這樣天下太平的大業才可以實現。唐德宗拋開正事不做,只是免除了趙光奇一家的徭役。以天下四海之廣大,億兆黎民百姓,又怎么可能人人都有親自向天子進言的機遇,而令所有的人都能享受到國家惠民政策的甘露呢!” ……
名人游蹤 作者簡介
楊虎平,男,漢族,大專文化,1965年11月15日出生,眉縣金渠鎮八寨村人,中共黨員,現任眉縣檔案局副局長、支部書記,縣地方志辦公室副主任,《眉縣志》主編。縣政協文史研究員、寶雞市地方志專家組成員。 自1985年參加工作以來,先后從事地方志編纂、檔案管理、檔案業務指導、黨史研究等工作,擅長寫作,特長攝影。已經出版的作品有:《眉縣黨史風云》《眉縣年鑒(1-5卷)》《眉縣人口與計劃生育志》《眉縣石墨礦志》《太白山志》《眉縣軍事志》《眉縣公安志》《眉縣水利志》《眉縣政協志》《眉縣志》《眉縣歷史文化叢書》《太白山叢書》《眉縣文藝(1-7期)》《寶雞年鑒(2000-2014)》等。 盧文遠,男,1949年1月生,眉縣齊鎮人,中共黨員,陜西師范大學教育系畢業,大學文化。先后在眉縣中學、眉縣教育局、眉縣人民政府、中共眉縣縣委、眉縣政協工作。現為眉縣老年大學校長、橫渠書院特聘研究員。工作之余及退休之后,潛心研究張載關學思想,地方歷史文化和太白山文化。編著、主編和參與編寫的作品有:《新史漫憶》《史海遺珍》《關西重鎮——齊鎮》《眉縣歷史文化叢書》《太白山叢書》《太白山志》等。同時發表張載思想研究方面學術文章十多篇。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煙與鏡
- >
史學評論
- >
推拿
- >
經典常談
- >
姑媽的寶刀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