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惡德,公眾的利益
-
>
世界貿易戰簡史
-
>
日本的凱恩斯:高橋是清傳:從足輕到藏相
-
>
近代天津工業與企業制度
-
>
貨幣之語
-
>
眉山金融論劍
-
>
圖解資本論
當代視角下的智能農業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1648198
- 條形碼:9787511648198 ; 978-7-5116-4819-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當代視角下的智能農業 內容簡介
本書首先介紹了智能農業的發展背景、智能農業大數據、典型農業機器人, 然后分別從種植業、畜牧業、漁業、市場、旅游等方面系統分析了智能農業的基本內涵、技術體系和基本特征。希望本書能對農業領域的同行有所借鑒。
當代視角下的智能農業 目錄
**節 人工智能在農業領域中的應用歷程
第二節 智能農業發展趨勢
第二章 農業大數據
**節 農業數據挖掘
第二節 農業數據挖掘應用
第三章 典型農業機器人
**節 茄果類嫁接機器人
第二節 果蔬采摘機器人
第三節 大田除草機器人
第四節 農產品分揀機器人
第四章 智能農業種植
**節 種植業發展變遷
第二節 智能種植
第五章 智能農業畜牧
**節 畜牧業發展變遷
第二節 智能畜牧
第六章 智能農業水產養殖
**節 水產養殖發展變遷
第二節 智能水產養殖
第七章 智能農業市場
**節 地攤式集貿市場
第二節 批發市場
第三節 農村電子商務
第四節 智能農產品
第八章 智能休閑農業旅游
**節 農業旅游的早期形態
第二節 以農家樂為主的鄉村休閑
第三節 “互聯網+”農業旅游
第四節 多功能休閑智慧的鄉村生活
參考文獻
當代視角下的智能農業 節選
《當代視角下的智能農業》: 伴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以及人口數量和生活所需的增長,人們對豬、牛、羊、雞等畜牧產品的需求不斷增加,隨之相伴的是批量家庭作坊式、小型養殖戶、專業合作社陸續出現,以“設施化養殖”為特征的畜牧業2.0時代到來了。 傳統的簡易棚圈養殖模式抗災能力差,不能有效防范臺風和雨雪,且不能起到保溫作用,更不能實施有效的通風和降溫。設施化養殖模式則是對養殖小區或養殖場進行規劃布局,采用標準化的畜禽棚舍,這種棚舍不僅能防風掀翻和避免雨雪積壓倒塌等自然災害對畜禽的傷害,同時還具有冬季保溫、夏季通風和自然采光等改善飼養環境的功能。同時,以規范化的生產管理模式,進行規模化養殖,提高畜禽的生產性能和勞動生產率水平,節約勞動成本。另外,規模化養殖并不是盲目地擴大生產規模,規模化養殖是伴隨有各配套措施的完善,如養殖技術、管理水平、疾病預防控制能力、市場銷售能力等。 設施化養殖的核心的是養殖技術和管理的規范化。首先,加強良種繁育體系建設,不斷提高種畜禽質量,規范畜禽良種繁育;其次,不斷提高畜產品的質量水平,在原材料采購、生產設備、產品加工、檢測、疫情防控與處理等各個環節人手,層層把關,保證產品質量;同時還要增加養殖戶的教育與培訓。 畜牧業2.0時代的養殖戶一般能養1000頭豬、100頭牛、10000只蛋雞,豬和肉牛的出欄率得到了顯著提高,分別為90%~130%和25%~35%,所產出的肉、蛋、奶能大體滿足人們的需求,養殖戶的生活已達到小康水平。勞動生產率、出欄率及生活水平之所以能比1.0時代大幅度地提高,主要原因是不再靠天養畜,而是合作共贏的養殖模式加上專業飼養,由靠飼草為主的畜牧業過渡到以人工種植飼草和飼料為主的畜牧業,由粗放管理過渡到規范管理,由手工作業過渡到機械化作業等。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草場庫倫化 用鉛絲、石頭、草皮、土墻或灌木將草場圍成一塊塊來飼養家畜。圍建時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草庫倫的大小是根據草場上草的生長情況和放牧家畜的頭數來決定,草生長繁茂或家畜少的圍小些,一般是200~300畝為宜,干旱的草場可以達到500~1000畝。圍建后能合理使用草場,保護草場,增加產草量,提高載畜量,還可有計劃地進行輪牧或打草。家畜在草庫倫內放牧,自由采食,日夜吃草,不需要人工放牧,減輕勞動強度,勞動生產率比畜牧業1.0提高了幾百倍。草場圍建后實行有計劃地輪牧,十多年都不用重播。人工草場的產草量比天然草場的產量可以增加幾倍,而且養分高。養1只羊只需要1~6畝草場就夠了。 (二)飼料標準化 根據不同生產目的和不同種類家畜、不同生長發育階段對營養的需要,配制各種營養價值比較完全的飼料,即全價飼料(包括能量、礦物質、微量元素、維生素和各種氨基酸等),使畜禽能在高水平生長條件下,保持正常代謝,充分發揮其生長性能,提高產品率。只要飼喂必需的全價飼料,畜禽就可以在一定時期內產出數量多和質量好的產品,也就是說用*少的飼料以*短的時間獲得*多、*好的產品,使同批飼養的畜禽生長發育均勻,出售屠宰時間一致。食草牲畜只是部分采用全價飼料,大多數靠種植飼草,自己加工配合,對放牧的家畜也要按營養需要搭配飼料。如草場上搭配播種豆科和禾本科牧草,以增加蛋白質含量。 ……
當代視角下的智能農業 作者簡介
薄麗秀,女,1970年生,農藝師,主要研究方向:引導農民發展生態農業及病蟲害綜合防治。工作30年來,刻苦鉆研業務,把理論知識靈活應用到老百姓的田間地頭,并將工作經驗整理成學術論文,2018年,以獨立作者在《農業開發與應用》《鄉村科技》《東營日報》等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5篇。 張鵬祥,甘肅寧縣人,大學學歷,現任甘肅省慶陽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耕地質量建設管理站站長,高級農藝師。長期從事旱作農業土肥水技術研究試驗與推廣工作。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月亮與六便士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莉莉和章魚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史學評論
- >
巴金-再思錄
- >
煙與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