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估到手價是按參與促銷活動、以最優惠的購買方案計算出的價格(不含優惠券部分),僅供參考,未必等同于實際到手價。
-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世間之鹽華夏之心:中日文化視域中的洛陽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165440
- 條形碼:9787520165440 ; 978-7-5201-6544-0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世間之鹽華夏之心:中日文化視域中的洛陽 本書特色
◆以文化表象為線索,綜合歷史學、古代文學、地理學、環境科學跨學科研究成果,系統回顧洛陽3000多年的城市發展與文化流變。
◆古代傳說、傳世史書、詩詞歌賦、石刻碑銘,廣泛搜集傳世、出土、民俗多種資料,全面發掘洛陽城的身世過往。
◆從日本社會隨處可見的洛陽印記中,用“異域之眼”重新發現洛陽,領悟“華夏之心”。
世間之鹽華夏之心:中日文化視域中的洛陽 內容簡介
在日本,提到洛陽,人們常常附加一句:“原來是《三國志》中的洛陽啊!”或者“杜子春的城門還好嗎?”這種親切與關懷,仿佛這不僅是中國的古都,也是他們心靈的故鄉。從古到今,日本社會處處可見洛陽印記:“洛陽”是京都的雅稱,“上洛”在日語作為“進京”的同義詞,一直沿用至今;奈良大佛分明可見龍門石窟盧舍那佛像的影子,讓遠渡東瀛弘法的大唐僧人倍感欣慰;明治維新三杰之一的西鄉隆盛流放孤島,用一句“洛陽知己皆為鬼,南嶼俘囚獨竊生” 表達內心的孤憤;芥川龍之介將洛陽稱作“天下無與倫比的京畿”,寫進《杜子春》;夢枕貘也把《沙門空海之大唐鬼宴》(《妖貓傳》)中那浮華爛漫、光明盛大的舞臺,放在大唐洛陽;以《洛陽名園記》為范本筑造的金澤兼六園,成為日本重要的文化遺產,被譽為“日本三大名園之首”。
作為一座今日還“活著”的古都,洛陽的文化內涵與附帶價值絕不應被當作普通地域文化來看待,“洛陽”本身就是一種“中國符號”,其文化源流數千年來始終與華夏文明一脈相承。從先秦的“天下之中”、兩漢的“禮制之美”、魏晉南北朝的“融合之始”、隋唐的“歸心之地”、北宋的“理學之源”,到如今仍在融通發展之中。本書借助領邦的異域之眼,品讀洛陽的歷史風景和文化記憶,梳理和探討中國和日本文化視域中的洛陽形象,試圖從帝業興衰和人文更替中探尋神州禹跡更深層次的文化源流。
世間之鹽華夏之心:中日文化視域中的洛陽 目錄
**章 古代中日交流史中的洛陽
第二章 中日文化視域中洛陽的文化表象
第1節 洛陽的“實像”與“虛像”
第2節 天下之中:先秦時期洛陽的文化表象
第3節 禮制之美:兩漢時期洛陽的文化表象
第4節 融合之始:魏晉南北朝時期洛陽的文化表象
第5節 歸心之地:隋唐時期洛陽的文化表象
第6節 理學之源:北宋時期洛陽的文化表象
第7節 南宋以后的洛陽文化
第三章 日本社會中的洛陽余韻
第1節 隨處可見的洛陽印記
第2節 日本的“洛陽學”
第四章 日本的“洛陽”帶來的啟示
終章
參考文獻
后記
世間之鹽華夏之心:中日文化視域中的洛陽 作者簡介
黃婕,1977年生,河南洛陽人。日本國立長崎大學環境科學博士,現為河南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歷史都市文化環境、中日比較文化,有多篇論文發表于中日相關學刊。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朝聞道
- >
經典常談
- >
自卑與超越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