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醫入門必背歌訣
-
>
醫驗集要
-
>
尋回中醫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
>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人體解剖學常用詞圖解(精裝)
-
>
神醫華佗(奇方妙治)
-
>
(精)河南古代醫家經驗輯
李燕寧臨證醫案輯錄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8099507
- 條形碼:9787508099507 ; 978-7-5080-9950-7
- 裝幀:70g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李燕寧臨證醫案輯錄 本書特色
兒科,又被稱作“啞科”。因為兒科面對的患者大部分是不能明確表達自己想法的兒童,兒科醫生了解患者的情況往往依靠家長的描述,然而家長的描述又不一定完全準確。而且兒童的生理病理過程與成人又有較大區別,遣方用藥多有顧忌。這時候,兒科醫生的經驗往往就顯得尤為重要。 李燕寧主任從事中醫兒科醫、教、研工作已經三十余年,經他手診治過的患兒數不勝數,甚至有一些小患者因為李主任的治療產生了對中醫的興趣,從而踏上行醫之路。而且李燕寧主任帶教過的研究生現在也都已經成為各地中醫兒科的中堅力量。李燕寧主任的學術思想影響了一代中醫兒科醫生。本書主要作者吳金勇師從于李燕寧主任,深諳李主任對于兒科疾病的診療思路,再結合自己多年臨床診治經驗,對李燕寧主任臨床選方用藥進行分析整理。 整本書分類明確,內容翔實,不僅涵蓋了中醫兒科常見病的診療,還涉及一些成人常見病的診療,理法方藥并存,相信能對中醫兒科臨床醫生有所幫助。
李燕寧臨證醫案輯錄 內容簡介
《李燕寧臨證醫案輯錄》是全國名老中醫兒科專家李燕寧教授的臨床經驗集,由其弟子吳金勇等臨床醫師主編,一感冒、支氣管炎、腹瀉、消化不良、便秘、過敏性紫癜、腎病綜合征等兒科常見病為主線,以臨床驗案為依據,歸納總結了李燕寧教授從事兒科臨床40余年在中醫兒科常見病方面的辨證論治理論和理法方藥方面的經驗。
李燕寧臨證醫案輯錄 目錄
**節 感冒案
第二節 咳嗽案
第三節 肺炎喘嗽案
第四節 哮喘案
第五節 咯血案
第六節 發熱案
第七節 鼻鼽案
第八節 鼻窒案
第九節 鼻衄案
第十節 鼻淵案
第十一節 乳蛾案
第十二節 急喉喑案
第十三節 喉痹案
第十四節 癮疹案
第二章 脾系病證醫案
**節 嘔吐案
第二節 泄瀉案
第三節 便秘案
第四節 腹痛案
第五節 厭食案
第六節 積滯案
第七節 口瘡案
第八節 唇風案
第九節 滯頤案
第十節 便血案
第三章 心系病證醫案
**節 心痹案
第二節 心悸案
第三節 胸痹案
第四節 汗證案
第五節 夜啼案
第六節 不寐案
第四章 肝系病證醫案
**節 黃疸案
第二節 抽動障礙案
第三節 眩暈案
第四節 頭風案
第五節 癲癇案
第五章 腎系病證醫案
**節 遺尿案
第二節 尿頻案
第三節 尿血案
第四節 水腫案
第六章 傳染病案
**節 奶麻案
第二節 風疹案
第三節 水痘案
第四節 手足口病案
第五節 痄腮案
第七章 其他臨證醫案
**節 面癱案
第二節 頭痛及偏頭風案
第三節 痙病案
第四節 痹證案
第五節 濕疹案
第六節 紫癜案
第七節 痤瘡案
第八節 脫發案
第九節 白疙案
第十節 月經不調案
第十一節 乳汁不行案
第十二節 針眼案
第十三節 梅核丹案
李燕寧臨證醫案輯錄 節選
《李燕寧臨證醫案輯錄》: 案一 蘇葉黃連湯治療表里失和案 韓某某,女,1歲9個月,2004年4月11日初診。 主訴:嘔吐、納差4天。 現病史:患兒4天前無明顯誘因開始嘔吐,嘔吐物為胃內容物,予藿香正氣口服液、嗎丁啉混懸液口服,外敷丁桂兒臍貼,仍嘔吐,進食差,飲水少,遂來診。刻下癥見:餐后嘔吐,惡心,納差,無食欲,鼻塞,流清涕,不發熱,無咳嗽,睡眠欠安,大便干,日1次,小便正常。查體:精神略煩躁,咽無充血,心、肺未及異常,腹部叩診呈鼓音,臍周壓痛,未及反跳痛。舌脈:舌紅,苔白厚,指紋滯。 中醫診斷:嘔吐。辨證:外邪犯表,胃失和降。 西醫診斷:胃腸型感冒。 治法:解表化濕,和胃降逆。 處方:蘇葉黃連湯加減。紫蘇葉12g,紫蘇梗12g,黃連9g,竹茹9g,藿香12g,焦山楂12g,焦神曲12g,焦麥芽12g,佛手9g,麩炒枳實6g,白豆蔻12g,炙甘草6g。4劑,日1劑,水煎服。囑清淡飲食,勿食奶制品。 盡劑而愈。 按: 嘔吐病機總屬胃失和降、胃氣上逆,故和胃降逆止吐為治標之法,但嘔吐病因不同,審因論治才為治本之法。 外邪犯胃嘔吐中,風寒嘔吐者,宜疏風散寒,和中降逆;暑濕嘔吐者,宜清暑化濕,和中降逆。飲食傷胃型嘔吐者,宜消食導滯,和胃降逆;兼胃中蘊熱者,宜清熱和胃;兼胃寒者,散寒和胃。脾胃虛寒型嘔吐者,宜溫胃散寒,和胃降逆。胃陰不足型嘔吐者,宜滋陰養胃,和胃降逆。肝氣犯胃型嘔吐者,宜疏肝理氣,和胃降逆。總之,各證型的嘔吐均應針對病因治療,兼以和胃降逆。 蘇葉黃連湯源自《濕熱病篇》,由黃連、紫蘇葉組成,功能清熱化濕、和胃止嘔,主治濕熱證,嘔惡不止,亦治妊娠惡阻。《溫熱經緯》云:“肺胃不和,*易致嘔,蓋胃熱移肺,肺不受邪,還歸于胃,必用川連以清濕熱,蘇葉以通肺胃。投之立愈者,以肺胃之氣非蘇葉不能通也。分數輕者,以輕劑恰治上焦病耳。”對因感受外邪而致的既有鼻塞、流涕等表證,又見胃脘不適、惡心、嘔吐者,李師常紫蘇葉、紫蘇梗同用,可疏風解表、理氣和胃,為臨證常用藥對。 案二 藿樸夏苓湯治療濕滯中焦案 孔某某,男,6歲,2007年3月7日初診。 主訴:嘔吐2次。 現病史:患兒就診前夜凌晨出現嘔吐,嘔吐物為胃內容物,非噴射性,予藿香正氣水1支,服藥后患兒入睡。今晨再次嘔吐,嘔吐物為胃內容物,且精神差,遂來診。刻下癥見:惡心,胃脘不適,伴頭暈,倦怠乏力,納欠佳,眠可,二便調。查體:體溫37.5℃,神志清,精神欠佳,咽無充血,扁桃體不大;心、肺未及異常,腹部略膨隆,叩診呈鼓音。血常規未見異常。舌脈:舌紅,苔白膩,脈濡緩。 中醫診斷:嘔吐。辨證:濕滯中焦。 西醫診斷:消化功能紊亂癥。 治法:燥濕芳化,降逆止嘔。 處方:藿樸夏苓湯加減。藿香15g,厚樸12g,清半夏9g,茯苓12g,黃連9g,紫蘇梗12g,焦山楂15g,焦神曲15g,焦麥芽15g,炒萊菔子15g,炙甘草6g。5劑,日1劑,水煎服。囑飲食清淡,忌食油膩、生冷等食物。 二診(2007年3月11日):嘔吐已止,頭暈減輕,胃納稍增,二便調,舌紅,苔薄白膩,脈濡。脾胃氣機復升,濕濁漸化,上方繼服3劑。 盡劑而愈。 ……
李燕寧臨證醫案輯錄 作者簡介
吳金勇,男,副教授,副主任醫師,醫學碩士,師從李燕寧教授。山東中醫藥大學兒科教研室秘書,山東省名中醫李燕寧學術經驗繼承人,全國中醫藥高等教育學會兒科研究會理事會理事,山東中醫藥學會兒科專業委員會委員,山東省微量元素科學研究會兒童健康專業委員會委員,山東省營養學會婦幼營養專業委員會委員。參與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小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優化中醫治療方案的研究”,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兒童群體社區獲得性肺炎中醫綜合防治方案推廣應用研究”等課題。先后發表學術論文30余篇,參編《今日中醫兒科》《實用急救手冊》《小兒脾胃病中西醫診療學》《中西醫結合兒科學》等多部著作。 周朋,男,副教授,副主任醫師,碩士研究生導師,醫學碩士,師從李燕寧教授。山東省醫師協會中醫兒科醫師分會副主任委員,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兒科專業委員會委員,中華中醫藥學會兒科分會委員會委員,山東中西醫結合學會兒科專業委員會委員,全國中醫藥高等教育學會兒科研究會理事會理事。從事中醫兒科醫、教、研工作17年。主持山東中醫藥管理局課題1項、參與國家及省部級科研課題10項,獲山東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3項。發表學術論文10余篇,主編著作2部,參編著作7部。 襲雷鳴,男,副教授,副主任醫師,醫學博士。全國中醫藥高等教育學會兒科研究會理事會理事,山東中醫藥學會兒科專業委員會委員,山東中醫藥學會腎病專業委員會委員。主持山東中醫藥管理局課題1項、參與國家及省部級科研課題7項。發表學術論文10余篇,主編著作1部,參編著作5部。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隨園食單
- >
回憶愛瑪儂
- >
史學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