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大衛 本書特色
以史為畫,圖繪波瀾壯闊的法蘭西歷史 見證時代,締造共和國革命節日的傳統 圖像證史,個人奮斗與歷史進程共同譜寫的命運之歌 ◎拋開標簽,從歷史情境與作品表達中走近更真實的大衛。 “藝術晴雨表”“法國歷史的圖解者”“大革命的預言家”“新古典主義的典范”,作者對這些我們耳熟能詳的短語說不:事實遠比標簽復雜。千篇一律的術語與標簽雖然表述方便,卻也局限了人們對藝術的認識。大衛身處歷史之中無法超然世外,用畫作傳達著他關于社會、文化、政治的觀點,他的作品與他獨有的經歷和思考息息相關。他有哪些不同尋常的經歷和獨到的思考?跟隨作者的講述,回到具體的歷史,回到具體的作品,走近更真實的大衛。 ◎回到爭議,透視個人命運與時代動蕩的復雜關系。 啟蒙主義、法國大革命、廢黜君主制、拿破侖帝政時代、波旁王朝復辟,大衛的藝術生涯跨越了這充滿激變與動蕩的時代,他的一生不可避免地需要面對許多“選擇時刻”,他的后世聲名也與這些選擇息息相關。他是國王的擁護者還是革命的支持者?他是獨立自主的藝術創作者還是見風使舵的藝術投機者?他與同時代的藝術家們關系如何?后代藝術家如何看待他的成就?作者在行文中拋出一個又一個問題,邀請讀者做出自己的判斷。 ◎圖文并茂,收盡大衛的經典之作,于細節處見玄機。 全書配圖200余幅,從大衛學徒時期的習作、羅馬獎參賽作品到成名之作和晚年流亡時期的作品,清晰勾勒出大衛的藝術發展之路,且與藝術家生平中經歷的大事件互為對照。其中,《荷拉斯兄弟之誓》《蘇格拉底之死》《馬拉之死》《薩賓婦女的調停》《拿破侖一世及皇后的加冕典禮》《分發鷹旗》等經典之作,在全幅完整作品之外更收錄了質量上乘的細節圖。細致的文字分析以畫面本身為起點,輔以歷史背景和圖像傳統的介紹,幫助讀者深入了解作品在內容和形式上的創新。日本進口內文紙印刷,采用耐久性好、不易變形的特種軟膠膠裝,簡約平整,力求提高讀者閱讀的舒適度。
大衛 內容簡介
雅克·路易·大衛(1748—1825年)與法國大革命時期的社會和政治動蕩之關系,比任何一位藝術家都更緊密。作為一位政治家,大衛期待社會變革;作為一位藝術家,他將畫筆獻給大革命事業,創作旨在贊美共和國英雄和殉道者的宣傳性繪畫。他是“共和國的盛典大師”,也是拿破侖時期的首席畫家,其個人命運與時代歷史進程相依相連。 拋開“新古典主義”的陳舊標簽,本書結合*新的研究,描畫了大衛藝術與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別關注大衛的藝術風格創新、對政治活動參與和對新的藝術觀眾群的尋找,以及他對圖繪道德、德行與愛國主義不斷改變的態度等一系列問題。
大衛 目錄
引 言
9 **章 尋找自我的聲音
由巴黎和羅馬開始
51 第二章 圖繪德行與愛國主義
立名啟蒙時代的巴黎
97 第三章 創造新世界
大衛與大革命
163 第四章 走到人生的邊緣
入獄、解脫與脫變
195 第五章 新拿破侖時代的全景畫
皇帝的御用畫家
253 第六章 走向衰退期?
流亡布魯塞爾
281 第七章 臉頰浮腫的肥胖大衛
大衛的身后事
289 附錄
術語表
人物小傳
大事年表
地 圖
延伸閱讀
索 引
致 謝
大衛 節選
雅克—路易·大衛(1748—1825年)是1785年至1815年間歐洲畫壇的一號人物。他的藝術生涯跨越了一個充滿激變與動蕩的時代:啟蒙主義的思想躁動,法國大革命,廢黜君主制,拿破侖帝政時代,波旁王朝在法國復辟。18世紀80年代,大衛的個人藝術風格已臻完美,這一兼具戲劇張力與古典莊嚴的風格恰好滿足了那個時代對提升繪畫中的道德感的呼求。大衛的社會關系優越,他可以接觸到自由主義的思想理念,也由此變得格外政治化。抨擊皇家繪畫與雕塑學院的沉悶壓抑,主張以自我標準確認藝術家的獨立性,便是他參與政治活動的雛形。作為一個思想開明的人,大衛欣然接受大革命對社會變革的許諾,他積極投身政治,于1792年當選國民公會代表。 作為政治家,大衛從不是領頭人,但在大多數議題上,他的政治立場日漸激進。更為重要的是,他將畫筆獻給大革命事業,創作旨在贊美共和國殉道者的宣傳性繪畫。作為“共和國的盛典大師”,他多次組織過讓所有巴黎市民參與其中的大革命狂歡節。這些活動是有力的宣傳手段—頌揚自由與手足情誼的節日讓新生的共和國凝為一體。然而,當激進的革命黨人被溫和派取代,這些經歷險些讓大衛送命;出獄后,他恢復了創作,并發誓再不涉足政治。不過,在拿破侖·波拿巴充滿魅力與誘惑的驅使下,他又變身為這位皇帝的首席畫家,以巨幅的紀念性繪畫,描繪帝國宮廷的盛大儀式和恢宏場面,展現對軍事英雄主義的狂熱崇拜。在拿破侖倒臺并遭流放后,大衛被迫離開法國逃至布魯塞爾,在那里繼續繪畫生涯,直到1825年離世。 人們往往容易將大衛視為其時代的藝術晴雨表,將其畫作等同于那段法國歷史的圖解。這種視角錯誤地視大衛為一位能夠置身歷史局外的稟異“天才”,既能充當時代的預言家,又能超然世外。況且,大衛絕不僅僅是其時代的見證人。那些以古典歷史故事與當代歷史事件為主題的畫作,傳達著大衛關于社會、文化、政治的價值觀。正因如此,大衛的作品與他獨有的經歷和思考息息相關,也必然帶有片面的見解。關于大衛的研究還存在另一種成見,即稱他為新古典主義的典范。同樣地,這種觀點約簡其一生的成就,將其囿于人造的千篇一律的概念中。一些關于大衛的研究只簡單提到《荷拉斯兄弟之誓》(The Oath of the Horatii,見圖62)等幾件關鍵作品,似乎假以“杰作”之名,這些作品便可被置于批判性討論之外。值得注意的是,“新古典主義”一詞始見于19 世紀80 年代,因此在那之前,大衛恐怕自認其作品屬于“宏大手法”(Grand Manner)或“宏偉風格”(Great Style)之列:那種以清晰的說教性手法描繪古代歷史或《圣經》中的典范事跡與活動的繪畫。大衛一生的作品經歷過多次變化,從18 世紀80 年代的歷史畫,到拿破侖時期諸如《拿破侖一世及皇后的加冕典禮》(The Coronation of the Emperor and Empress,見圖152)等作品,再到晚年流亡時的創作,其中的價值觀亦不盡相同。大衛所關懷的問題,并不囿于恒定的新古典主義,往往偏離新古典主義關于含蓄、和諧與節制的理想。 除了愛國主義、教育、宣傳等公共概念,我們還將考察大衛的個人動機,如名利欲、謀求物質成功、獲取藝術圈的權力。由此,一個復雜且時而缺乏同情心的大衛浮現出來。大衛在當時的藝術圈并非受歡迎的人物,正是因為他不加掩飾地爭強好勝,倚仗個人穩固的經濟基礎挑戰權威,宣揚個性。在當時,這些個性也要受到他革命政治立場的制衡:他呼吁民主,主張為了國家克制狹隘的個人利益。他總能游刃有余地在更迭的政局中立足揚名,讓他在不少場合背上機會主義者的罵名。不過,他每次改變政治立場,即使稍顯遲緩,也都是發乎真心。也許,大衛表現出的*大特點就是他能綜合極大的責任心與極強的實用主義。 大衛對于畫家這一職業持有強烈的主張,很早就自絕于視繪畫為藝匠的傳統觀點。他認為繪畫是智性的志業;相比同時代的畫家,他博覽群書,受過良好的教育。他堅信:“若要創造杰作,作品不但要有迷人的特質,更要能刺入人的靈魂,在與現實相似的心靈上留下深深的烙印……因此,藝術家必須研究有關人類的所有繪畫母題,必須通曉自然知識。簡言之,藝術家必須是一位哲學家。”然而,大衛對藝術家崇高地位的強調卻構建在其精明的理財心智之上。大衛作為活躍的“企業家”,吸引著法國國內以及國外藝術贊助人的藝術委托,在當時,就國際客戶群數量論,只有雕塑家安東尼奧·卡諾瓦(1757—1822年)能略勝一籌。通過教學(圖1),其一生積累了400多人的“學生軍團”,大衛對法國乃至歐洲的藝術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誠如他在1824年寫的:“我創建的學校如此優秀,我的經典作品也引得全歐洲的藝術家前來學習。”大衛此言絕非夸大其詞。他的成功得益于他能夠創造出各異的作品,挑戰并高度概括迭嬗政體的意識形態的差異性。他的畫作在“公眾”(the public)中能夠同時引發爭議與共鳴。18世紀后期,“公眾”開始上升為一股積極而非消極的力量,他們的好惡深刻地影響著藝術作品的命運。大衛快速領悟到公議力量的各種可能性,恰到好處地調準作品的敘事程度、藝術語言以及與時政的關聯度,這樣哪怕不能獲得全面的支持,也至少能獲得關注。基于這一策略,他還精心為自己打造了極具個性的藝術家身份。這使他在波旁王朝時期能以道德高尚、獨立自主的局外人自居,而在大革命與拿破侖稱帝時代,他又希望自己被視為愛國的公仆、新秩序的擁護者。 本書將把大衛放回法國波旁王朝、大革命、拿破侖稱帝與復辟時期的歷史情境中,介紹現代學者關于大衛的已有討論,特別關注大衛的藝術風格創新、政治活動、對新的藝術觀眾群的尋找,以及他對圖繪道德、德行與愛國主義不斷改變的態度等一系列問題。
大衛 作者簡介
西蒙·李(Simon Lee),雷丁大學藝術史助理教授、人文學院高級講師,18世紀、19世紀法國藝術和西班牙藝術領域里的知名專家。他著述頗豐,對雅克路易·大衛、歐仁·德拉克洛瓦和弗朗西斯科·戈雅尤有研究。他的兩本專論《大衛》和《德拉克洛瓦》均收錄在“藝術與觀念”系列中。
- >
二體千字文
- >
我與地壇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莉莉和章魚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經典常談
- >
姑媽的寶刀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