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山西文物日歷2025年壁畫(特裝版)
-
>
老人與海
-
>
愛的教育
-
>
統編高中語文教材名師課堂教學實錄
-
>
岳飛掛帥
-
>
陽光姐姐小書房.成長寫作系列(全6冊)
-
>
名家經典:水滸傳(上下冊)
李四光隨筆:看看我們的地球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5556087
- 條形碼:9787545556087 ; 978-7-5455-5608-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李四光隨筆:看看我們的地球 本書特色
《一起快樂讀書吧》精心遴選古今中外名家名篇,涵蓋不同體裁、不同主題的經典文學作品。結合實際教學重點,設置多個版塊,掃清生難字詞與閱讀理解方面的障礙,代領孩子感受經典的語言魅力,在潛移默化中全面提升語文素養。 本套書與語文課堂教學同步,遵循閱讀規律,兼顧學生閱讀能力的差異性,根據小學生的閱讀特點精心打造,語言曉暢,在導讀與練習中促進學生思考,引導他們讀有所思,讀有所悟,實現閱讀的真正價值。 《李四光隨筆:看看我們的地球/一起快樂讀書吧》它是地質學家李四光的一部隨筆集,作者運用文學隨筆的形式介紹了基本的地質知識,涉及地球年齡、地震原理等諸多方面的常識。
李四光隨筆:看看我們的地球 內容簡介
“一起快樂讀書吧”系列是一套由教育部統一推薦給中國小學生的優質兒童文學讀物。本系列涵蓋國內外名家之作,內容言淺意深,圖畫生動,有極強的感染力。 《李四光隨筆:看看我們的地球/一起快樂讀書吧》采用文學隨筆的形式來綜合反映李四光的嚴謹的治學態度和高雅的文化藝術素養。書本將他不同時期顯示其才華橫溢、文情并茂,以及有學術性、趣味性、可讀性的論著、隨筆小品、談藝錄精選成集以饗廣大少年兒童讀者。
李四光隨筆:看看我們的地球 目錄
從地球看宇宙
地球年齡“官司”
天文學地球年齡的說法
天文理論說地球年齡
地質事實說地球年齡
地球熱的歷史說地球年齡
地球之形狀
淺說地震
燃料的問題
現代繁華與炭
大地構造與石油沉積
地史的紀元
地層工作的要點
中國地勢淺說
侏羅紀與中國地勢
滄桑變化的解釋
古生物及古人類
人類起源于中亞嗎
讀書與讀自然書
如何培養兒童對科學的興趣
風水之另一解釋
讀后小測試
讀后小習作
李四光隨筆:看看我們的地球 節選
《李四光隨筆:看看我們的地球/一起快樂讀書吧》: 看看我們的地球 地球是圍繞太陽旋轉的九大行星之一,它是一個離太陽不太遠也不太近的第三顆行星。它的周圍有一圈大氣,這圈大氣組成它的*外一層,就是氣圈。在這層下面,就是有些地方是由巖石構成的大陸,大致占地球總面積的3/10,也就是石圈的表面。其余的7/10都是海洋,稱為水圈。水圈的底下也都是石圈。不過,在大海底下的這一部分石圈的巖石,它的性質和大陸上露出的巖石的性質一般是不同的。大海底下的巖石重一些、黑一些;大陸上的巖石輕一些,顏色一般也淡一些。 石圈不是由不同性質的巖石規規矩矩造成的圈子,而是在地球出生和它存在的幾十億年的過程中,發生了多次的翻動,原來埋在深處的巖石,翻到地面上來了。這樣我們才能直接看到曾經埋在地下深處的巖石,也才能使我們想象到石圈深處的巖石是什么樣子的。 隨著科學的不斷發展,人類對自然界的了解是越來越廣泛和深入了,可是到現在為止,我們的觀測所能鉆進石圈的深度,頂多也還不過十幾千米,而地球的直徑卻有1.2萬多千米呢!就是說,假定地球像一個大皮球那么大,那么,我們的眼睛所能直接和間接看到的一層就只有一張紙那么厚。再深些的地方究竟是什么樣子,我們有沒有什么辦法去勘察呢?有。這就要靠由地震的各種震波給我們傳送來的消息。不過,通過地震波獲得有關地下情況的信息,只能幫助我們了解地下的物質的大概樣子,不能像我們在地表所看見的巖石那么清楚。 地球深處構物質,與我們現在的生活關系較少,和我們關系*密切的,還是石圈的*上一層。我們的老祖宗曾經用石頭來制造石斧、石刀、石鉆、石箭等從事勞動、捕獵的工具。今天我們不再需要石器了,可是,我們現在種地或在工廠里、礦山里勞動所需的工具和日常需要的東西,仍然還要從石圈獲取原料。隨著人類的進步,向石圈索取這些原料的數量和種類越來越多了,并且向石圈探察和開采這些原料的工具和技術,也越來越進步了。 *近幾十年來,我們從石圈中相繼發現了各種具有新的用途的原料。比如能夠分裂并大量發熱的放射性礦物,如鈾(U)、釷(Th)等類,我們已經能夠加以利用,如用來開動機器、促進莊稼生長、治療難治的疾病等。將來,人們還要利用原子能來推動各種機器和一切交通運輸工具的發展,要它們馴服地為我們的社會主義建設服務。 這樣說來,石圈*上層能夠給人類利用的各種好東西是不是永遠取之不盡呢?不是的。石圈上能夠供給人類利用的各種礦物原料,正在一天天地少下去,而且總有一天要用完的。 那么怎么辦呢?一個辦法,是向石圈下部更深的地方要原料,這就要靠現代地球物理探礦、地球化學探礦和各種新技術部門的工作者們的共同努力。另一個辦法,就是繼續找尋和利用新的物質和動力的來源。熱就是便于利用的動力根源。比如近代科學家們已經接觸到的好些方面,包括太陽能、地球內部的巨大熱庫和熱核反應熱量的利用,甚至有可能在星際航行成功以后,在月亮和其他星球上開發可能利用的物質和能源,等等。 關于太陽能和熱核反應熱量的利用,科學家們已經進行了較多的工作,也獲得了初步的成就。對其他天體的探索研究,也進行了一系列的準備工作,并在*近幾年取得了一些重要的進展。有關利用地球內部熱量的研究,雖然也早為科學家們所注意,并且也已做了一些工作,但是到現在為止,還沒有步人大規模利用地熱的階段。 人們早已知道,越往地球深處,溫度越加升高,大約每下降33米,溫度就升高1℃(應該指出,地球表面的熱量主要是靠太陽送來的熱)。就是說,地下的大量熱量,正閑得發悶,焦急地盼望著人類及早利用它,讓它也沾到一分為人類服務的光榮。 怎樣才能達到這個目的呢?很明顯,要靠現代數學、化學、物理學、天文學、地質學以及其他科學技術部門的共同努力。而在這一系列的努力中,一項重要而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要了解清楚地球內部物質的結構和它們存在的狀況。 ……
李四光隨筆:看看我們的地球 作者簡介
李四光(1889—1971),原名李仲揆,湖北黃岡人,蒙古族,地質學家、教育家、音樂家和社會活動家,是中國地質力學的創立者,中國現代地球科學和地質工作的主要領導人和奠基人之一,2009年當選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之一。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自卑與超越
- >
史學評論
- >
月亮虎
- >
巴金-再思錄
- >
煙與鏡
- >
朝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