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山西文物日歷2025年壁畫(特裝版)
-
>
老人與海
-
>
愛的教育
-
>
統編高中語文教材名師課堂教學實錄
-
>
岳飛掛帥
-
>
陽光姐姐小書房.成長寫作系列(全6冊)
-
>
名家經典:水滸傳(上下冊)
高考命題改革背景下化學教學中的關鍵問題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5358260
- 條形碼:9787515358260 ; 978-7-5153-5826-0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高考命題改革背景下化學教學中的關鍵問題 本書特色
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試題命制就是一切要從學生的發展出發,從學生的健康成長成才出發。 以考試改革撬動教學改革,這是國家的教育改革戰略。 ——臧鐵軍 本書不是寫給學生的,直接讀者是一線教師,也不是用來指導復習備考的,而是用來指導教育教學的。作者用正確的考試觀點來分析我們應該如何面對高考改革,進而落實課程標準的思想理念和要求。
高考命題改革背景下化學教學中的關鍵問題 內容簡介
本書旨在說明以高考改革撬動教學改革,引領教師認識高考改革理念在試題中的體現,深入研究高考改革特點,全面理解高考試題對化學教學的導向作用,準確引領化學教學實踐。 在化學教學中,從“樹木”到“森林”引導化學教師實施整體教學設計;從“封閉”到“開放”培養學生的開放性思維能力;從“做題”到“做事”培養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從“單一”到“多元”培養學生的多角度分析問題的能力;從“無序”到“有序”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從“被動”到“主動”培養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從“孤立”到“聯系”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在、新課程、新高考的推進過程中,本書作為“高考命題改革背景下,學科教學中的關鍵問題”系列的化學分冊,以高考試題作為窗口,反觀化學課堂教學中的能力培養,zui終實現提升學生的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目標。
高考命題改革背景下化學教學中的關鍵問題 目錄
前 言
關鍵問題 1:立德樹人在高考化學中的體現
一、明確高考化學命題方向
二、將育人的功能融入試題
關鍵問題 2:高考改革理念與化學課程標準的關系
一、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
二、變化觀念與平衡思想
三、證據推理與模型認知
四、科學探究與創新意識
五、科學態度與社會責任
關鍵問題 3:高考改革理念在化學試題中的體現
一、需體現時代發展的理念
二、需體現教學發展的理念
三、需體現學生發展的理念
關鍵問題 4:高考化學試題的特點要求進行整體教學
一、高考化學試題具有選擇性
二、高考化學試題具有整體性
三、試題特點呼喚整體教學
關鍵問題 5:化學教學中如何實施整體教學設計——從“樹木”到“森林”
一、對教學目標的整體架構設計
二、對教學內容的整合組織設計
三、對教學評價的完整層級設計
關鍵問題 6:高考化學試題的時代性要求化學教學緊密聯系生產生活實際
一、高考化學試題中的素材特征
二、選擇、使用素材的教學啟示
關鍵問題 7:高考化學試題的時代性要求化學教學緊密聯系科學技術前沿
一、環保素材的育人教學功能
二、綠色化學的育人教學功能
三、研發新物質的育人教學功能
關鍵問題 8:高考化學開放性試題的特點
一、什么是開放性試題
二、開放性試題具有怎樣的特點
關鍵問題 9:化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開放性思維能力——從“封閉”到“開放”
一、試題開放性對教學的啟示
二、化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開放性思維能力
關鍵問題 10:實踐應用能力對化學教學的正向拉動
一、化學實踐應用能力的重要性
二、化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
關鍵問題 11:高考化學考查學生實踐應用能力的試題特點
一、指向實踐應用的試題定位
二、體現上位綜合的試題目標
三、還原真實情境的試題背景
四、展示思維邏輯的問題設計
關鍵問題 12:化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從“做題”到“做事”
一、目標引領學生由“能力”走向“素養”
二、能力培養引導學生從“理論”走向“實踐”
三、教學指導學生將“實際問題”轉化為“化學問題”
四、綜合情境幫助學生將“孤立知識”變成“聯系知識”
關鍵問題 13:化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多角度分析問題的能力——從“單一”到“多元”
一、多點關聯式組成復雜問題情境
二、實際生活情境是多點關聯情境
三、學生面對多點關聯情境能夠提出問題
關鍵問題 14:化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從“無序”到“有序”
一、高考化學簡答題中邏輯思維的類型
二、高考化學簡答題的邏輯思維分析方法示例
三、高考化學簡答題的邏輯思維分析方法的圖示及分析
四、研究高考化學簡答題的邏輯思維方法對教學的啟示
關鍵問題 15:高考化學考查學生實驗探究能力的試題特點
一、實驗探究考查學生對實驗原理的理解
二、實驗探究關注以實驗現象為證據的推理
三、實驗探究體現科學方法和實驗技能
四、實驗探究后需要總結、反思和評價
關鍵問題 16:化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從“被動”到“主動”
一、讓學生通過學習學會提出創新性問題
二、讓學生通過實踐活動提升創新意識
三、讓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從“做題”轉向“做事”
關鍵問題 17:從高考化學命題改革看學生綜合能力培養
一、什么是綜合能力
二、高考試題如何體現綜合能力考查
三、化學教學中如何培養綜合能力
關鍵問題 18:綜合能力是具有生長和更新意義的創造
一、綜合能力培養中學生的學習方式
二、綜合能力培養中教師的教學方式
三、綜合能力培養對教學的啟示
關鍵問題 19:高考化學考查學生綜合能力的試題特點
一、高考化學綜合性試題的分類
二、高考化學綜合性試題的考查方式
關鍵問題 20:化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從“孤立”到“聯系”
一、課堂教學力求真實地還原生活
二、課堂教學力求從整體觀念出發
三、課堂教學力求知識的運用與遷移
參考文獻
高考命題改革背景下化學教學中的關鍵問題 節選
關鍵問題5:化學教學中如何實施整體教學設計 ——從“樹木”到“森林” 高考的選擇性和高考化學試題的整體性對化學模塊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化學教學中,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關注學生對所學知識和技能的主動建構,關注學生自覺實現學科內知識甚至學科間知識的整合能力,實現對學科知識的整體理解和認識。因此,教師要真正改變教學理念和教學行為,進行整體教學設計。 如何進行整體教學設計?接下來,我們以2011年北京卷第25題為例,進行分析和闡釋。 【案例】(2011年北京卷第25題)在溫度t1和t2下,X2(g)和H2反應生成HX的平衡常數如下表: 化學方程式 K(t1) K(t2) F2 + H2 2HF 1.8×1036 1.9×1032 Cl2 + H2 2HCl 9.7×1012 4.2×1011 Br2 + H2 2HBr 5.6×107 9.3×106 I2 + H2 2HI 43 34 (1)已知t2﹥t1,HX的生成反應是 反應(填“吸熱”或“放熱”)。 (2)HX的電子式是 。 (3)共價鍵的極性隨共用電子對偏移程度的增大而增強,HX共價鍵的極性由強到弱的順序是 。 (4)X2都能與H2反應生成HX,用原子結構解釋原因: 。 (5)K的變化體現出X2化學性質的遞變性,用原子結構解釋原因: ,原子半徑逐漸增大,得電子能力逐漸減弱。 (6)僅依據K的變化,可以推斷出:隨著鹵素原子核電荷數的增加, (選填字母)。 a. 在相同條件下,平衡時X2的轉化率逐漸降低 b. X2與H2反應的劇烈程度逐漸減弱 c. HX的還原性逐漸減弱 d. HX的穩定性逐漸減弱 【答案】(1)放熱 (2) (3)HF、HCl、HBr、HI (4)鹵素原子的*外層電子數均為7個 (5)同一主族元素,從上到下,原子核外電子層數依次增多 (6)a、d 不難看出,題中提供不同溫度下的X2(g)和H2反應生成HX的化學平衡常數的數據,以化學平衡常數作為關聯點,將化學平衡常數與化學反應熱效應、化學鍵極性、平衡轉化率、 X2化學性質的遞變性、 HX的穩定性等知識緊密聯系起來,深入考查了學生對化學平衡常數的意義和應用的整體理解,體現了高考化學試題的整體性和綜合性。 從教學內容上分析,題中不僅包含“化學平衡常數”這個核心概念,還有反應吸/放熱、鍵的極性、平衡轉化率及物質性質等知識與“化學平衡常數”的關系,知識的關聯度很高。這充分體現出化學平衡常數在化學教學中的重要地位,它不只是一個定量表征化學反應限度的工具,更是學生認識化學反應、完善認識視角的理論支架,可以和眾多知識建立聯系,可以判斷或比較反應限度大小,可以通過平衡常數隨溫度變化的趨勢反推反應吸放熱,可以通過改變反應條件調控反應進行的方向或者平衡移動的方向,從而調控反應等。而這樣一個理論支架的建構,從教學目標上看, 學生不僅要對“化學平衡常數”這個概念有清晰、理性的認識,更要學會判斷知識關聯的角度,能夠從化學反應特點出發,有效地整合、關聯相關知識,不斷完善化學平衡常數的應用和意義的整體建構,并學會利用平衡常數分析和解釋相關問題,真正實現學科內知識的整合。 在建立聯系的過程中,隨著學生對化學平衡常數的認識和理解逐漸深入,學習效果的評價一定也是分層次、逐級發展的。因此,化學模塊教學中的整體教學設計,就是要基于模塊教學中有內在聯系的教學內容,從教學目標的整體架構、教學內容的整合關聯和教學評價的完整層級幾個角度進行精心設計。 一、對教學目標的整體架構設計 模塊課程結構是“分步到位”——同一個主題在不同模塊中出現,先學的模塊講概念,只講“是什么”;下個模塊再涉及這個知識點時,講原理和“為什么”;模塊再涉及“怎么用”時,講應用。這種分模塊的課程不僅使學生接受了各自分離的知識體系,還可能使學生的思維方式和方法形成定式,并且帶有課程結構的慣性。這會導致學生習慣于從模塊的特定角度出發提出問題和觀察思考,容易造成教學目標的階段化和片面化,不利于學生形成對學科的整體認識。因此,化學教師要對課程總體目標、模塊目標和每節課的教學目標做好整體架構設計,梳理好它們之間的關系,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做好積累和鋪墊。 1.要從學科目標、模塊目標上整體把握和設計課堂教學 教師要關注總體課程目標與化學模塊課程目標的關系,既要在主題的引導下開展教學,又能讓學生對化學學科有整體性的認知。 2.要確定模塊的教學目標以及每節課的教學目標 模塊教學目標相對上位而抽象,要進一步將其具體化為每一堂課的教學目標,并要清晰地意識到 :如何用每一堂課的目標去實現整個模塊的目標。 3.要深入理解各模塊的主題 與教學目標維度不同,在“主題中心”的維度上,所有的教學活動都應該圍繞主題開展,設計上要從模塊主題入手,才能避免教學過程由于主題背景的多層次而過于發散。 例如,人教版化學教材中“化學能與電能相互轉化”的教學內容,上位的主題是“氧化還原反應”。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就要讓學生學會運用氧化還原反應原理分析和解釋原電池、電解池原理的相關實際應用。而要達到這樣的目標,教學中就要引導學生基于氧化還原反應去認識原電池原理和電解原理,幫助學生認識和理解化學反應中能量轉化的本質。當然,在不同的教學階段,關于氧化還原反應的知識要制定不同的教學目標 :初中義務教育階段能夠從得氧/失氧的角度認識氧化還原反應 ;必修階段既能夠認識到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是電子轉移,也能夠初步認識到利用氧化還原反應可以實現化學能到電能的直接轉化。而在選修模塊的電化學基礎部分,學生則要深入系統地研究如何利用氧化還原反應來實現化學能到電能的轉化(原電池),以及如何利用電能到化學能的轉化來實現氧化還原反應(電解池)。教師必須整體設計,整體把握,在教學中充分體現學生對氧化還原反應的認識,逐漸實現“初步認識—明確實質—認識應用—學會應用”的認知能力層級發展過程,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高考命題改革背景下化學教學中的關鍵問題 作者簡介
馮彥國 北京市第二十中學化學教師,化學特級教師,海淀區名師工作站優秀導師,海淀區兼職教研員。 趙長宏 中央民族大學附屬中學化學高級教師,北京市優秀教師,北京市化學學科骨干教師,海淀區化學學科帶頭人,海淀區名師工作站導師,海淀區兼職教研員。 李瑩 北京市中關村中學化學教師,北京市化學學科骨干教師,海淀區名師工作站學員,海淀區兼職教研員。 任寶華 北京市海淀區教師進修學校化學教研員,化學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海淀區名師工作站化學組組長,教育部領航工程海淀教師進修學校基地導師。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唐代進士錄
- >
隨園食單
- >
回憶愛瑪儂
- >
山海經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