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山西文物日歷2025年壁畫(特裝版)
-
>
老人與海
-
>
愛的教育
-
>
統編高中語文教材名師課堂教學實錄
-
>
岳飛掛帥
-
>
陽光姐姐小書房.成長寫作系列(全6冊)
-
>
名家經典:水滸傳(上下冊)
高考命題改革背景下思想政治教學中的關鍵問題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5358383
- 條形碼:9787515358383 ; 978-7-5153-5838-3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高考命題改革背景下思想政治教學中的關鍵問題 本書特色
內容要點: 把握新高考改革背景下,思想政治命題的變化和趨勢; “立德樹人”引領下學生知識、能力和素養培養的全方位解讀; 新課程新高考的新指向:時代性、基礎性與開放性; 思想政治學科對綜合能力、實踐應用能力的考查及教學建議; 高考復習策略與培育核心素養的無縫對接; 你將收獲:1.精準把握高考命題風向,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2.一站式解決“考什么、怎么考,學什么、怎么學”;3.正確認識新高考改革背景下考試與教學的關系;4.更有針對性和實效性的教學策略
高考命題改革背景下思想政治教學中的關鍵問題 內容簡介
本書探討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如何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以滿足新時代發展要求。新一輪課程改革要求思想政治教學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強調提高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和實踐應用能力。本書緊貼課改要求,通過剖析大量高考真題,解讀高考的考查方向,以此來更好地指導教學。 高考命題的理論依據是什么?高考改革理念如何在思想政治學科命題中體現?教師如何在教學中具體落實?本書將嘗試著對以上問題做出回答,以期對高中一線教師理解試卷、命制試題、備課授課等有所裨益,從而促進學生在思想政治學科方面的發展。 本書作為“高考命題改革背景下,學科教學中的關鍵問題”系列的思想政治分冊,還有一個更重要的目標,即以高考改革撬動教學改革,教師不僅需要理解命題理念的新變化,而且要掌握常見題型的關鍵特征。在、新課程、新高考的推進過程中,教師要將“以人為本”的理念落實到教育、教學、評價中,從傳授“做題”的知識,逐步到培養學生“做事”的能力,很終實現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目標。
高考命題改革背景下思想政治教學中的關鍵問題 目錄
前言
關鍵問題1政治命題 :改革的邏輯與要求(一)
關鍵問題2政治命題 :改革的邏輯與要求(二)
關鍵問題3政治命題 :價值追求和實踐(一)
關鍵問題4政治命題 :價值追求和實踐(二)
關鍵問題5政治試題 :“立德樹人”的一堂課
關鍵問題6立德樹人 :政治命題和教學的價值追求
關鍵問題7政治試題 :關注現實,體現時代聲音
關鍵問題8與時俱進 :教學要跟上時代步伐
關鍵問題9政治試題 :注重實踐應用能力
關鍵問題10學會做事 :考查實踐應用能力的意義
關鍵問題11學以致用 :教學要聯通學習與實踐
關鍵問題12精心設計 :有效發掘培養實踐應用能力的課程資源
關鍵問題13政治試題 :由“封閉”走向“開放”
關鍵問題14打破封閉 :教學要培養學生的開放性思維
關鍵問題15政治試題 :注重考查綜合能力
關鍵問題16注重整體 :完善學生的知識能力系統
關鍵問題17模塊教學 :對教學內容進行整體把握和設計
關鍵問題18政治試題 :關注基礎知識、基本能力和素養
關鍵問題19夯實基礎 :教學的“變”與“不變”
關鍵問題20提升素養 :政治教學的根本
高考命題改革背景下思想政治教學中的關鍵問題 節選
無論是研究考試評價還是課堂教學,都離不開《課程標準》的指導。本次《課程標準》的修訂,一方面凝練了包括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公共參與等在內的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另一方面提出了“構建以培育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為主導的活動型學科課程”的理念。這兩方面被學科專家譽為本次課標修訂的*大亮點。找準學科核心素養的定位,并將學科核心素養合理劃分為四個層級,就為學業水平的劃分找到了依據。要理解高考改革,就必須將其置于課程改革的背景之中。 《課程標準》指出 :“本課程的實施,以課程標準為依據,以發展學生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為目標,力求將學業質量轉化為具體的教學要求,體現教學與評價的一致性。”“學業水平考試堅持以學生的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發展水平為考查對象,考查學生能否綜合運用相關學科內容,參與社會實際生活,在真實情境中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重點關注能否堅持正確的思想政治方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否展現出了適應當代社會發展和終身發展所需要的、**的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 那么,基于核心素養的考試評價體系發展狀況如何呢?綜觀近年來各省市的重大考試,可以感受到試題已經開始向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的評價方向轉變。 例如,把政治認同、科學精神、公共參與作為考試的重心,法治意識的考查力度有所加強。 2019年春季,北京市開啟今年**次學業水平合格性考試。在政治命題組提交的命題思路報告中,明確指出 :“2019年**次學業水平合格性考試試題,以‘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為指導,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試題積極探索學業水平考試的實踐路徑,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聚焦關鍵能力和核心素養,力爭發揮對課堂教學的引導作用,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 又如,很多省市基于《課程標準》,著手細化學業質量標準,幫助教師和學生分別把握教和學的深度和廣度,引導考試評價更加關注育人目的。 再如,一些省市早在《課程標準》修訂之初,就積極著手考試命題改革,將教、學、考有機銜接,形成育人合力,努力引導從死記硬背、機械訓練向分析理解、綜合運用發生轉變。對比2014年前后的試題,不難看出這種變化趨勢。例如, 2013年的高考北京文綜卷在考查《文化生活》這一模塊時,試題的基本立意是概念的記憶和理解。 2014年后,考查方向轉向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 《教育考試與評價》中談到了一個話題 :“考試的結果值得相信嗎?” 讓我們一起重溫一下大體內容。 對于考試,如果用專業術語來定義的話,它是教育測量的一種方式。“測量”這個概念你很熟悉,可“教育測量”是什么意思,估計你就不太明白了。用業內的話來說,教育測量就是指根據一定的法則,用數字來表示教育效果或者教育過程的一種方法,所以才有了考試分數與學生學業水平的對應關系。 那么我想問,你覺得怎樣才能對教育進行測量呢?為什么考試能夠成為教育測量的方式呢? 想象一下,如果讓你測量某個物體,比如測量物體的長度,你要怎么做?很簡單,你可以先檢驗量尺的精確度,再把量尺放到物體上,讓大家直接看到讀數就可以了。 但教育卻沒這么簡單,它是無法進行直接測量的。知識和能力雖然是人腦中的一種客觀存在,但要想把一個東西放到人的腦袋上,就能直接讀出人的智能水平,這一點在技術上可能永遠也無法完全實現。對人的知識和能力的測量只能是間接測量,也就是說,只能通過取樣、檢測心理現象的外顯行為,進行分析,加以推斷,從而推知個體的能力特點等。 考試就是一種推斷人的知識及能力水平的取樣測量工具。它用一組標準的刺激來刺激人的大腦,然后分析人的反應,從而推斷出人的知識和能力水平。具體來說,試卷就是一組組標準的刺激,學生的答題結果就是接受刺激后的反應,而考試結果就是對學生水平的推斷。 作者的敘述十分生動,形象地說明了什么是教育考試評價以及考試評價的特性。 E. L.桑代克在《心理與社會測量學導論》一書中指出 :“教育測量就是按照一定的規則,給所要考察研究的教育對象,在某種性質的量尺上指定值。”教育測量的性質有三個方面 :**,測量對象具有可測量的特質,“凡是存在的東西都有數量,凡是有數量的東西都可以測量”;第二,教育測量是一種間接的心理測量 ;第三,教育測量存在誤差是難免的。 “教育測量存在誤差是難免的”,這不僅是因為教育測量具有相當的難度,還因為作為測量的尺度——某些考題本身就存在問題,導致測量不夠精準。 與一些高水平的教師交談時,他們往往會不約而同地談到同一話題 :有些省市級命制的正規試卷,甚至是高考試卷,題目讀起來索然無味,如同嚼蠟,除了基本完成當時的考試測評任務外,之后便無人提及,并很快淡出人們的記憶。而另有一些題目則讓人過目不忘,閱后由衷佩服命題人業務的精湛和設計上的獨具匠心。這兩種試題都將置于歷史的題庫中,但優秀試題卻會成為經典,長時間地被師生引用,并成為教師訓練學生的經典樣板。 幾乎所有命題人都懷揣著這樣的夢想 :命制出的試題科學嚴謹、形式新穎、構思巧妙、語義清楚 ;試題一經面世,便迎來好評如潮。 經典試題之所以超凡脫俗,讓人百讀不厭,是因為試題編制達到了“信、達、雅”的境界。“信、達、雅”是清末大學者嚴復提出的翻譯標準。他說 :“譯事三難 :信、達、雅。求其信已大難矣!故信矣不達,雖譯猶不譯也,則達尚焉。”嚴復的名言翻譯成白話文大意是,翻譯工作有三項不容易做到的事 :信、達、雅。要做到忠實于原著本來就很不容易,但如果只注意準確卻忽略了譯筆的通達曉暢,那么即便是譯了出來也等于沒有譯,可見譯筆的流暢是應予以重視的。 如果在試題命制上能夠借用“信、達、雅”三個字,并且賦予它們新的含義,或許“信、達、雅”可以成為試題命制的金科玉律。 “信”,在試題命制中指試題科學嚴謹、準確無誤,信度、區分度、難度等各項指標符合要求。“信”是命制試題的**要義,是實現檢測目標的基礎。無論是**次命制試題的人,還是積累了一定經驗的命題人,命制試題達到“信”已十分不易,要達到“達”和“雅”的境界則更困難。 “達”,是試題立意的真正到達,是命題思想的真正到達,是命題境界的真正到達,也是命題技術的真正到達。在“信、達、雅”中,做到“達”是*困難的事情。很多試題看起來科學嚴謹,形式新穎,達到了“信”和“雅”的高度,但如果仔細推敲,就會發現與“達”的高度尚有距離。“達”有以下幾層意思 : **,考查內容要以立德樹人為導向,準確反映《課程標準》的精神,忠實執行《課程標準》的要求,試題不超綱,標準不降低 ; 第二,考查內容鎖定在學科核心素養上,能夠測試出學生的知識結構和認識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具有良好的信度和合理的區分度 ; 第三,試題能向課堂教學和備考發出正確的信息,具有良好的導向作用,使廣大師生清楚試題的內在立意和價值追求。 例如,在學業水平考試中,試題應符合學業水平考試的性質,考查內容定位在“應知”“能會”“有用”的知識,而非考查細枝末節或犄角旮旯的知識和問題。在選拔性考試中,試題應該能夠準確測量考生的知識結構和學習潛力,具有良好的信度、效度和區分度,并且讓廣大師生清楚試題的導向,知道為什么這樣考,而不是那樣考。這些問題,都與“達”字息息相關。總之,試題不僅要科學、亮麗,還要有靈魂。“達”是區分優秀試題和平庸試題的分水嶺。 “雅”,在試題命制中指試題的文字表達和設計形式,指試題命制達到較高的技術水準和藝術水準。“雅”要求設計巧妙,文字優美,形式生動,獨具匠心。“雅”不是單純地追求試題外在形式,更不是堆砌辭藻,過度煽情,而是內容和形式的完美結合。
高考命題改革背景下思想政治教學中的關鍵問題 作者簡介
王禮新 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教研員,北京市特級教師,北京中小學名師工程實踐導師,北京市中學政治課教學專業委員會秘書長,全國中小學德育教學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教育部高中新課標審議組成員。 劉媛 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教研員,中學高級教師。 李嵐 北京教育學院石景山分院基礎教育研修中心高中政治教研員。全國思想政治優質課一等獎獲得者,北京石景山區骨干教師。 徐寶貴 北京市特級教師。北京市門頭溝區兼職教研員、北京市大峪中學集備組組長。曾獲得全國優質課評選一等獎、全國優秀共青團干部、省市級優秀教師、教學能手、師德標兵、優秀班主任、十大教育新聞人物等榮譽。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巴金-再思錄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回憶愛瑪儂
- >
山海經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