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醫入門必背歌訣
-
>
醫驗集要
-
>
尋回中醫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
>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人體解剖學常用詞圖解(精裝)
-
>
神醫華佗(奇方妙治)
-
>
(精)河南古代醫家經驗輯
傷寒論癥機辨治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4999031
- 條形碼:9787534999031 ; 978-7-5349-9903-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傷寒論癥機辨治 本書特色
《傷寒論癥機辨治》在潔本《傷寒論》基礎上,采用類癥方式,對《傷寒論》進行徹底的梳理。 《傷寒論癥機辨治》分別以癥狀為綱,病機為目,綜合、分析、歸納,分癥別機,癥下列機(共列出35個主癥,550條病機),機下擬法,法后列方,并附歷代典型案例,拓展仲景理法方藥的適用范圍,豐富《傷寒論》的辨治內容。
傷寒論癥機辨治 內容簡介
本書在潔本(指作品被刪減后的版本)《傷寒論》基礎上,采用類癥方式,對《傷寒論》進行有效的梳理。全書分為35章,章為發熱,第二章為惡風寒,第三章為汗出,第四章為氣上沖,第五章為發黃,第六章為振栗,第七章為身體疼痛,第八章為身重,第九章為筋肉(目閏)動,第十章為奔豚,第十一章為皮膚瘙癢,第十二章為頭痛,第十三章為眩冒,第十四章為衄血,第十五章為目、口、咽、耳、鼻癥,第十六章為厥逆,第十七章為拘急(痙、瘛、疭),第十八章為煩、躁、懊(忄農),第十九章為失眠,第二十章為多眠睡,第二十一章為驚悸,第二十二章為譫語,第二十三章為咳,第二十四章為喘,第二十五章為短氣,第二十六章為噦,第二十七章為嘔吐,第二十八章為不能食,第二十九章為下利,第三十章為便秘,第三十一章為小便不利,第三十二章為遺尿,第三十三章為胸脅滿痛,第三十四章為腹滿痛,第三十五章為心下滿。本書分別以癥狀為綱,病機為目,綜合、分析、歸納,分癥別機,癥下列機(共列出35個主癥,550條病機),機下擬法,法后列方,并附歷代典型案例,拓展仲景理法方藥的適用范圍,豐富《傷寒論》的辨治內容。
傷寒論癥機辨治 目錄
**節 身熱
一、表癥
(一)表寒
(二)表熱
(三)其他表癥
二、里癥
(一)里實
(二)里虛
(三)虛實夾雜
三、表里同癥
(一)表里俱實
(二)表實里虛
四、半表半里癥
五、陽氣來復癥
(一)陽復太過
(二)陽復標志
第二節 潮熱
第三節 寒熱往來
第二章 惡風寒
**節 惡寒
一、表癥
表寒
二、里癥
(一)里實
(二)里虛
三、表里同癥
(一)表邪里實
(二)表邪里虛
(三)表虛里實
第二節 惡風
一、表癥
二、里癥
三、表里同癥
第三章 汗出
**節 全身汗出
一、表癥
二、里癥
(一)里實
(二)里虛
三、表里同癥
四、病愈征象
第二節 盜汗
第三節 頭汗
一、實癥
二、虛癥
三、虛實夾雜
第四節 手足汗
一、寒癥
二、熱癥
附:無汗
一、表癥
二、里癥
(一)里實癥
(二)里虛癥
三、表里同癥
第四章 氣上沖
一、表癥
二、里癥
第五章 發黃
一、表癥
二、里癥
(一)里熱癥
(二)里寒癥
三、表里癥
……
第六章 振栗
第七章 身體疼痛
第八章 身重
第九章 筋肉瞤動
第十章 奔豚
第十一章 皮膚瘙癢
第十二章 頭痛
第十三章 眩冒
第十四章 衄血
第十五章 目、口、咽、耳、鼻癥
第十六章 厥逆
第十七章 拘急(痙、瘛瘋)
第十八章 煩、躁、懊儂
第十九章 失眠
第二十章 多眠睡
第二十一章 驚悸
第二十二章 譫語
第二十三章 咳
第二十四章 喘
第二十五章 短氣
第二十六章 噦
第二十七章 嘔吐
第二十八章 不能食
第二十九章 下利
第三十章 便秘
第三十一章 小便不利
第三十二章 遺尿
第三十三章 胸脅滿痛
第三十四章 腹滿痛
第三十五章 心下滿
傷寒論癥機辨治 節選
《傷寒論癥機辨治》: 【癥狀】發熱,或潮熱,或日晡所發潮熱,或蒸蒸發熱,或時有微熱,或身微熱。伴汗出,不惡寒。大便微硬,或不大便,或大便硬而少,或大便乍難乍易,或大便難。獨語如見鬼狀,甚則不識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視、目中不了了、睛不和,脈實等。 【病機】陽明腑氣不通,燥實結聚于內,邪熱外蒸。由于陽明大腸主傳導,燥實結聚腸中,陽明腑氣不通,胃氣不能下降,邪熱外發,則見發熱;陽明經氣旺于申酉之時,邪正交爭劇烈,故可見熱勢如潮;邪熱下無出路,外蒸肌腠,則可見蒸蒸發熱;陽明燥結于里,邪熱與有形燥屎結聚,邪熱深伏于里,故可見時有微熱,或身微熱。陽明邪熱迫津外出,故見汗出;陽明邪熱結聚,故不惡寒;陽明腑氣不通,燥實結聚,腸液受損,或熱結旁流,故可見大便微硬,或不大便,或大便硬而少,或大便乍難乍易,或大便難;陽明腑氣不通,邪熱結聚腸間,邪熱下無出路而熱蒸于上,擾動心神,則可見獨語如見鬼狀,甚則不識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陽明腑氣不通,肺氣失于宣降,則可見微喘;邪熱久羈陽明,傷及下焦肝腎真陰,則可見直視、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等癥。 【治法】下其燥結,攻其邪熱。 【方藥】調胃承氣湯、大承氣湯、小承氣湯。三方中均以大黃為主藥,本品苦寒性猛,具有斬關奪門之功,可奪土郁而通壅滯,定禍亂而致太平,可攻下陽明大腸燥結,導熱外出;芒硝性寒而潤,具有軟堅潤燥之力;枳實、厚樸理氣機,消脹除滿;炙甘草顧護中焦。所不同者,調胃承氣湯以大黃、芒硝與甘草相配,重在軟堅潤燥,瀉熱和胃,以燥熱為重者用之;小承氣湯以大黃與枳實、厚樸相配,重在理氣瀉實,以腹脹痞滿為主者用之;大承氣湯癥候較重,一般痞滿燥實均較重者用之。 【原文綜述】本癥見于原文第70、209、212、240、242、248、252、253條。上述諸條均見發熱,均為燥結里實,熱壅大腸,陽明腸腑不通,里熱外蒸所致,但每一條熱型又有所不同,治法用方亦有小的差別,但總用承氣湯下其燥結,攻其邪熱為治。第70條重在辨汗后疾病的虛實轉化,即汗后惡寒者,屬陽氣內虛;汗后不惡寒而癥見發熱屬陽明里實者,可與調胃承氣湯以瀉陽明大腸而清泄邪熱,此即以瀉代清之法。第209條重在討論大承氣湯的使用要點和不大便的診斷與治療,以及承氣湯的使用禁忌,并討論了陽明里實證的臨床熱型,即以潮熱為主。原文指出,潮熱、大便微硬者,予大承氣湯;大便不硬者,一般不予大承氣湯。 對于不大便一癥,仲景指出,可以用小承氣湯進行試探性診斷與治療。具體方法是對于不大便的患者,少予小承氣湯,湯入腹中后,要注意觀察患者的反應。若藥后病家矢氣頻頻,此有燥屎內結之確證也,故仲景曰“乃可攻之”;如藥后病家不轉矢氣,且大便為初頭硬而后溏泄者,多為胃熱脾虛,故仲景日“不可攻之”;若攻之,則損傷脾胃,故可出現“脹滿不能食”之候。若又出現發熱,且大便復硬而少者,此為燥實結聚于腸,當以小承氣湯和之以除其熱。本條亦指出小承氣湯為和下之劑,所謂和下者,即湯人腹中以瀉大便,使便瀉而無不適者,即為和下。第212條為陽明腑實重癥的表現,臨床亦應積極救治。本條所述主癥為“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發潮熱,不惡寒,獨語如見鬼狀”,并有外感傷寒,誤用吐下之法的病史。若病重者,癥見“不識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視”等,仲景對發熱譫語者,主用大承氣湯攻下邪熱,蕩滌燥結。仲景指出,陽明腑實重癥的預后判斷,即脈弦長者,病有一線生機,因為弦長者氣液未竭;而脈短澀者,預后不佳,因為脈短澀者,表明患者氣少陰竭,故預后更差,并指出大承氣湯服用的注意事項,即“一服利,則止后服”。第240條之日晡所發熱,且如瘧狀之具有發作性,若脈沉實有力,則屬陽明燥結 ……
傷寒論癥機辨治 作者簡介
王振亮,教授、主任醫師、河南中醫藥大學仲景醫藥研究所所長、中醫臨床基礎學科主任兼傷寒教研室主任,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古代經典名方臨床研究專業委員會副會長,中國民族醫藥協會傳統醫藥文化發展委員會副會長,中國民間中醫醫藥研究開發協會仲景國醫教育分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仲景學術傳承與創新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中華中醫藥學會仲景學說分會常委。 主要進行仲景學術的教學、中醫臨床和科研工作。主持國家課題2項,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課題1項,省級課題3項,校級課題4項。獲省級教學研究成果特等獎1項,二等獎1項,省級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市級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公開發表學術論文68篇,主編圖書10部,參編圖書11部。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朝聞道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隨園食單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月亮與六便士
- >
經典常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