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醫入門必背歌訣
-
>
醫驗集要
-
>
尋回中醫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
>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人體解剖學常用詞圖解(精裝)
-
>
神醫華佗(奇方妙治)
-
>
(精)河南古代醫家經驗輯
中國針灸全書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4952258
- 條形碼:9787534952258 ; 978-7-5349-5225-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針灸全書 內容簡介
《中國針灸全書》是一部大型,古今針灸精華的實用性工具書,分為上篇、下篇與附篇。上篇概述針灸發展史,基礎理論,經穴名稱,出處,取法,定位,主治作用,刺灸法,及古今驗方與現代研究等內容。并匯總古今常用針法、灸法的操作程序,對多種針法內容予以規范。又新增刺灸法操作量學要素及臨床常用的腹針療法、小針刀法內容,體現了針灸學科發展的時代性。下篇:重點介紹了針灸辨證、臟腑、經絡八綱辨證、治則治法的基礎理論知識及其具體應用。對近200多種針灸療效較好的病癥進行規范詳盡描述。附篇:對針灸學古今集錦、集歷代文獻之精華和詩詞,歌賦于一體。起著括約全書及畫龍點睛的作用。尊古而不泥古,據典而不囿典,并配合近千幅圖表,讓讀者閱讀更加直觀。
中國針灸全書 目錄
**章 針灸發展史
**節 針灸的萌芽(遠古時期春秋時期)
第二節 針灸的發展與成熟(戰國時期-魏晉時期)
第三節 針灸的繁榮(隋唐時期明代)
第四節 針灸的衰退(清代-民國時期)
第五節 針灸的復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今)
第六節 針灸的國際傳播
一、針灸在朝鮮、日本的傳播
二、針灸在歐洲中部和西部的傳播
三、針灸在美國的傳播
四、針灸在蘇聯和東歐國家的傳播
第七節 主要針灸醫籍介紹
一、漢墓帛書《脈書》
二、《黃帝內經》
三、《黃帝蝦蟆經》
四、《針灸甲乙經》
五、《肘后備急方》
六、《備急千金要方》
七、《黃帝內經明堂類成》
八、《外臺秘要》
九、《銅人腧穴針灸圖經》
十、《針灸資生經》
十一、《膏育腧穴灸法》
十二、《備急灸法》
十三、《子午流注針經》
十四、《針經指南》
十五、《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
十六、《十四經發揮》
十七、《神應經》
十八、《針灸大全》
十九、《針灸問對》
二十、《針灸聚英》
二十一、《針方六集》
二十二、《奇經八脈考》
二十三、《針灸大成》
二十四、《醫宗金鑒·刺灸心法要訣》
二十五、《太乙神針》
二十六、《針灸逢源》
二十七、《針灸集成》
二十八、《灸法秘傳》
第二章 經絡
**節 經絡、經絡系統及經絡學說
一、經絡的發現
二、經絡的功能
三、經絡系統的組成
四、經絡學說的形成和發展
五、經絡學說的臨床應用
第二節 十二經脈
一、十二經脈的命名
二、十二經脈在體表的分布規律
三、十二經脈與臟腑的聯系
四、十二經脈的氣血流注
五、手太陰肺經
六、手陽明大腸經
七、足陽明胃經
八、足太陰脾經
九、手少陰心經
十、手太陽小腸經
十一、足太陽膀胱經
十二、足少陰腎經
十三、手厥陰心包經
十四、手少陽三焦經
十五、足少陽膽經
十六、足厥陰肝經
第三節 奇經八脈
一、奇經八脈的分布概況
二、奇經八脈的綜合作用
三、督脈
四、任脈
五、沖脈
六、帶脈
七、陽蹺脈與陰蹺脈
八、陽維脈與陰維脈
第四節 十五絡脈
一、十五絡脈的分布特點
二、十五絡脈的作用和臨床意義
三、手太陰絡脈
四、手陽明絡脈
五、足陽明絡脈
六、足太陰絡脈
七、手少陰絡脈
八、手太陽絡脈
九、足太陽絡脈
十、足少陰絡脈
十一、手厥陰絡脈
十二、手少陽絡脈
十三、足少陽絡脈
十四、足厥陰絡脈
十五、任脈之絡脈
十六、督脈之絡脈
十七、脾之大絡
第五節 十二經別
一、十二經別的分布特點
二、十二經別的作用與臨床意義
三、手太陰經別
四、手陽明經別
五、足陽明經別
六、足太陰經別
七、手少陰經別
八、手太陽經別
九、足太陽經別
十、足少陰經別
十一、手厥陰經別
十二、手少陽經別
十三、足少陽經別
十四、足厥陰經別
第六節 十二經筋
一、十二經筋的分布特點
二、十二經筋的作用與臨床意義
三、手太陰經筋
四、手陽明經筋
五、足陽明經筋
六、足太陰經筋
七、手少陰經筋
八、手太陽經筋
九、足太陽經筋
十、足少陰經筋
十一、手厥陰經筋
十二、手少陽經筋
十三、足少陽經筋
十四、足厥陰經筋
第七節 六經皮部
一、六經皮部的概念及其分布
二、六經皮部在診治方面的應用
三、六經皮部與關、闔、樞
第八節 根結、標本、氣街、四海
一、根結
二、標本
三、氣街
四、四海
第三章 腧穴
**節 概述
一、腧穴的分類和命名
……
中篇 針灸學臨床
下篇 針灸學薈萃
參考文獻
腧穴索引
中國針灸全書 作者簡介
王民集,教授、主任醫師、碩士研究生導師。現任河南中醫學院針灸學基礎研究所所長,兼任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中老年保健專業委員會全國名醫理事會常務理事、專家委員、針灸專業副理事長,全國名中醫專家委員會首席專家,中國特效醫術專業委員會中醫針灸專業主任委員,中國疑難病研究協會專家技術委員、第二屆客座教授,中華醫學研究會理事會理事、資深首席專家、中醫針灸學科主任委員,中國針灸學會耳穴診治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河南省針灸學會常務理事,《中國醫藥導報》雜志社特約專家,《中華現代中醫學雜志》專家編輯委員會常務編委,《醫閱刊》副主編等。 從事中醫針灸醫療、科研、教學40余年,擅長針藥并用治療各科疑難雜癥,尤其對中風偏癱、面癱、腦癱、哮喘、風濕及類風濕性疾病、乳腺病、膽石癥等病癥有豐富的經驗和獨特見解。主持省、部級課題10項,獲獎8項,主編醫學專著6部,發表論文60余篇。臨床帶教外國留學生100余人,培養碩士16名。 朱江,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983年畢業于上海中醫藥大學,獲醫學碩士學位,畢業后在北京中醫藥大學工作至今。曾任北京中醫藥大學針灸學院院長,現任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針灸特色療法評價重點研究室主任,兼任中國針灸學會常務理事、中華中醫藥學會理事、中國針灸學會腧穴分會主任委員、北京市針灸學會副會長、《中國針灸》和《針刺研究》雜志編委。 先后主持國家973計劃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教育部博士點基金課題等國家和部局級課題6項。曾獲得北京市和中華中醫藥學會科技進步三等獎各1項(主持)。以作者和通訊作者發表學術論文50余篇,其中SCI收錄1篇,主編學術著作5部。培養中外博士、碩士29名。 楊永清,醫學博士、研究員、博士研究生導師。現任上海中醫藥大學學科建設辦公室主任、上海市針灸經絡研究所針灸效應物質研究實驗室主任、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分子生物學(針灸)三級實驗室主任、中國針灸學會實驗針灸分會主任委員、上海市針灸學會實驗針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主要從事針灸治療哮喘的臨床與基礎研究和針灸效應物質基礎研究工作。研究成果獲1994年度、2007年度上海市針灸學會科技進步獎和2008年度中國針灸學會科技進步獎。主編、參編學術著作10部,發表學術論文80余篇。培養博士后2名、博士14名、碩士18名。
- >
我與地壇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回憶愛瑪儂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